什么是蛛网膜下腔麻醉

如题所述

蛛网膜下腔麻醉就是腰麻,也称为脊麻,在腰椎2-3或3-4椎体间隙穿刺,经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进入硬膜外腔,把药物打到这个腔叫硬膜外麻醉,再往进穿刺有穿破纸的感觉,就是穿破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把局麻药药物打到这个间隙就叫蛛网膜下腔麻醉,这种麻醉适合做下腹部手术、下肢手术以及会阴部手术。如剖宫产、阑尾、痔疮、下肢骨折等。 

常用局麻药

(1)普鲁卡因:腰麻用的普鲁卡因是纯度较高的白色结晶,每安瓿内装150mg。成人一次用量为100~150mg,鞍区麻醉为50-100mg.常用 5%普鲁卡因重比重液即普鲁卡因150mg溶解于5%葡萄糖溶液或脑脊液2.7ml,再中上0.1%的肾上腺素0.2~0.3ml。最多不超过180mg。普鲁卡因的起效时间约1~5分钟,作用时间可持续1~1 小时。将普鲁卡因150mg溶解于注射用水10ml内,即配成1.5%的轻比重溶液。

(2)丁卡因:丁卡因白色结晶,,成人一次用量为10mg,最多不超过15mg。常用浓度为0.33,用脑脊液1ml溶解丁卡因10mg,再加10%葡萄糖溶液和3%麻黄碱溶液各lml,配成所谓1:1:1重比重溶液。起效时间约5~10分钟,作用时间2~2.5小时。将丁卡因0mg溶于注射用水10ml内,即配成0.1%的轻比重溶液。

(3)布比卡因:常用剂量为8-15mg,常用浓度0.5%-0.75%,用10%葡萄糖溶液配成重比重溶液,起效时间和作用时间与丁卡因类似。以注射用水稀释成0.25%浓度以下,为轻比重溶液。用脑脊液稀释形成等比重溶液。

(四).麻醉平面的调节 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以后,应设法在短时间(5-10分钟内)内调节和控制麻醉平面控制。一旦超过药液与神经组织结合所需时间,就不容易调节平面。如果麻醉平面过低导致麻醉失败,平面过高对生理和影响较大,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影响麻醉平面的因素很多,如局麻药液的比重、容积、病人身高、脊柱生理弯曲和腹腔压力等,但药物剂量最为是腰麻平面的主要因素,剂量越大,平面越高。假如这些因素不变,则穿刺间隙、病人体位和注药速度等是调节平面的重要因素。

(1)穿刺间隙:由于脊柱的生理弯曲,病人仰卧时L3位置最高,T5和S4最低,因此在L2-3间隙穿刺并注入重比重局麻药液,病人转为仰卧位后,药液将在脑脊液中沿着脊柱的坡度向胸段流动,使麻醉平面容易偏高,如在L4-5间隙穿刺注药,则病人仰卧后大部分药液将向骶段流动,麻醉平面容易偏低。

(2)病人体位:病人体位对于麻醉平面的调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病人注药仰卧后,应随时测定麻醉平面,并根据手术区对麻醉平面的要求,改变病人体位进行调节。例如平面过低时,由于重比重药液在脑脊液中向低处扩散,可转动手术台调到头低位(Trendelenburg位),使平面上升。一旦平面足够立即转动手术台至水平位,并严密观察病人的呼吸和血压的变化。调节平面应在注药后5~10分钟内完成,否则超过这一时间,药液已与神经组织结合,改变体位不易使其再流动。假如手术部位在下肢,可在穿刺时令病人侧卧于患侧,注药后继续保持侧卧位5~10分钟,麻醉作用即偏重于患侧。如只需阻滞肛门和会阴区,可使病人取坐位在L4~5间隙进行穿刺,以小量药液(约一般量的1/2)作缓慢注射,则局麻药仅阻滞骶尾神经,称鞍区麻醉。

(3)注药速度:速度愈快,麻醉范围愈广;速度愈慢则麻醉范围愈局限。一般采用的注药速度为每5秒钟注射1ml。

(五).并发症

1.术中并发症

(1)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腰麻时血压下降可因脊神经被阻滞后,麻醉区域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降低所致。血压下降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麻醉平面有密切关系。麻醉平面愈高,阻滞范围愈广,发生血管舒张的范围增加而进行代偿性血管收缩的范围减小,故血压下降愈明显。一般低平面腰麻血压下降较少见。合并高血压或血容量不足者,自身代偿能力低下,则更易发生低血压。若麻醉平面超过T4,心加速神经被阻滞,迷走神经相对亢进,易引起心动过缓。血压明显下降者可先快速静脉输液200~300ml,以扩充血容量。必要时可静注麻黄碱。心率过缓者,可静注阿托品0.3~0.5mg。

2)呼吸抑制: 常出现于高平面腰麻的病人,因胸段脊神经阻滞,肋间肌麻痹,病人感到胸闷气短,吸气无力,说话费力,咳嗽无力胸式呼吸减弱,发绀。当全部脊神经被阻滞,即发生全脊椎麻醉,病人呼吸停止,血压下降甚至心脏停搏。此外平面过高可引起呼吸中枢的缺血缺氧,这也是呼吸抑制的原因。呼吸功能不全时应给予吸氧并借助或面罩扶助呼吸。一旦呼吸停止,应立即作气管内插管和人工呼吸。

3)恶心呕吐:常见于:①麻醉平面过高,发生低血压和呼吸抑制,造成脑缺血缺氧而兴奋呕吐中枢;②迷走神经亢进,胃肠蠕动增强;③牵拉腹腔内脏;④病人对术中辅用较敏感。应针对原因采取治疗措施。如提升血压,吸氧,麻醉前用阿托品,暂停手术牵拉等。氟哌利多、昂丹司琼等药物也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

2.术后并发症

1)头痛: 发生率3%~ 30%,多发生于麻醉后2~7天,年轻女性病人多见。其特点是抬头或坐起时加重,平卧后减轻或消失。约半数病人的症状在4天内消失,一般不超过1周,但也有病程较长者。男与女之比为1:2。年龄以20~40岁居多,50岁以上明显减少。由于硬脊膜和蛛网膜的血供较差,穿刺孔不易愈合,脑脊液漏出导致颅内压下降和颅内血管扩张而引起血管性头痛。头痛的发生与穿刺针粗细有关系。所用麻醉药的品种无关,穿刺针较粗或反复穿刺者的发生率较高。为预防腰麻后头痛,应采用细穿刺针(26G)穿刺,避免反复多次,围术期输入足量液体并防止脱水。目前一般医院多用22G穿刺针,其头痛发生率约为9%;如用26G穿刺针,发生率可降至1%。发生腰麻后头痛者应平卧休息,可服镇痛或安定类药,或用腹带捆紧腹部也有一定疗效。头痛严重者可于硬膜外腔内注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或右旋糖酐15—30ml,疗效一般较好。必要时可采用硬膜外充填疗法。也有采取硬膜外腔内注入自体血的方法治疗腰麻后头痛的报道。

2)尿潴留:较常见。主要是支配膀胱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很细,对局麻药很敏感,阻滞后恢复较晚,即使皮肤感觉恢复,仍可发生尿潴留。下腹部或肛门、会阴手术后切口疼痛以及病人不习惯于在床上排尿也可引起尿潴留。可以热敷、针灸(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关元和中极)或用副交感神经兴奋药卡巴胆碱(carbachol)0.25mg肌注,必要时留置导尿管。

3)化脓性脑脊膜炎:可因直接或间接原因引起,如皮肤感染、脓毒症者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故重在预防

4)腰麻后神经并发症:①脑神经麻痹:很少发生。一般在腰麻后1周发病,常先有剧烈头痛、羞明、眩晕,继而出现斜视和复视。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腰麻后头痛相似,由于脑脊液外漏,脑组织失去了脑脊液的衬垫作用。当病人坐起或站立时,脑组织因重力作用下沉而压迫脑神经。展神经是颅神经中走行最长的一对神经,更容易受牵拉或受压而发生功能障碍。治疗:纠正腰麻后低颅内压,给予维生素B以及对症治疗,如缓解头痛等。恢复时间长短不一,大多数病人6个月内能自愈,但也有永久性麻痹者。②粘连性蛛网膜炎:比较罕见。病程发展较慢。症状出现短则在腰麻后2~3天,长则数周至数月。病程进展缓慢,常先出现感觉障碍,以后逐渐发展成感觉丧失和瘫痪。其病变是软膜和蛛网膜的慢性增生性炎症反应,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均粘连闭锁,血管亦因炎症机化而闭塞,引起脊髓和脊神经根的退行性改变。发生原因不明,药物、异物、化学刺激或病毒等因素都可能有关,③马尾丛综合征:其特点是局限于会阴区和下肢远端的感觉和运动障碍,是马尾丛神经受损的结果。症状轻者仅表现为尿潴留;重则大小便失禁。如因穿刺时损伤马尾丛神经纤维,一般数周或数月后可能自愈。如为化学性损害,例如用错药物,恢复比较困难。

(六)适应证和禁忌证  腰麻适用于2~3小时以内的下腹部、盆腔、下肢和肛门会阴部手术,如阑尾切除、疝修补、半月板摘除、痔切除、肛瘘切除术等等。禁忌证有:①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如脑脊膜炎、脊髓前角灰白质炎、颅内压增高等;②休克;③穿刺部位或附近皮肤感染;④脓毒症;⑤脊柱外伤或结核;⑥急性心力衰竭或冠心病发作。对老年人、孕妇、心脏病、高血压等患者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麻醉平面。不能合作者,如小儿或精神病病人,除非先用基础麻醉,一般不用腰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21
腰麻(spinal anaesthesia)为蛛网膜下腔麻醉(subarachnoid anaesthesia)的简称,即将局麻药物经腰椎间隙注入蛛网膜下腔,以阻滞该部位的神经根。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