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弹之父是谁呀 ?

如题所述

  “氢弹之父”

  -1908年出生于匈牙利

  爱德华·特勒于1908年1月15日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钢琴家。和爱因斯坦一样,将近两岁才张口说话的特勒在小学就显露出超人的数学才能。苦于父亲的压力,特勒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的是物理,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数学的钻研。1930年,特勒获得了莱比锡大学的物理博士学位,并在德国的一所大学任教。

  -1935年移居美国

  1935年,由于纳粹势力的甚嚣尘上,特勒和妻子米奇被迫离开德国前往美国执教于乔治华盛顿大学,直到1941年才离开该校,而他就是在那一年成为美国公民。

  -1939年开始投入原子弹研究

  1939年,特勒和其他两名资深核物理学家一起,竭力支持爱因斯坦向当时的美国总统福兰克林·罗斯福写信,说明研制开发原子弹的必要性。在白宫的授意下,由著名核物理学家、“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牵头,在新墨西哥州的拉斯阿拉莫斯成立秘密实验室,研制原子弹。1943年,特勒携妻带子离开芝加哥大学,加入了奥本海默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并成为该计划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194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试爆成功。

  -1952年第一枚氢弹试爆成功

  1949年,当苏联研制成功第一枚原子弹之后,特勒力促杜鲁门总统加快氢弹的研究。他也因此重返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全力以赴投入到氢弹的研制工作中去。1952年11月1日,世界上第一个热核聚变装置在太平洋上的恩尼威托克岛爆炸成功。特勒名副其实地成为了“氢弹之父”。

  与此同时,特勒又说服政府在1952年成立了第二个核武器实验室———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他首先出任顾问,于1954年出任副所长,1958年到1960年出任所长。在此之后一直在那里担任顾问,直到1975年退休。

  -1952-1954年卷入“奥本海默风波”

  在利弗莫尔实验室任职期间,他首次公开批评主持曼哈顿计划的著名科学家奥本海默,认为他当时提出的氢弹研制计划进展太慢,以至于让苏联后来居上。之后他又受聘于胡佛研究所担任顾问。他制造更具威力核弹的雄心壮志,遭到了主张集中精力制造原子弹的奥本海默的反对。两人的交恶从此开始。

  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20世纪50年代,奥本海默被怀疑成“苏联间谍”而接受联邦调查局的调查,而特勒则是该案的重要证人之一。在听证会上,虽然他没有直接指认奥本海默为间谍,但他所作的“奥本海默诸多行为都令人费解”的暧昧证词却直接导致1954年奥本海默面临间谍罪的严厉指控。他这种做法遭到了当时诸多知名科学家的非议。

  -20世纪80年代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特勒对于国防的特殊情结,源于其早年在匈牙利革命和纳粹时期的亲身经历。他的这种情结并没有随着氢弹的研发成功而消退。到了20世纪80年代,特勒又意识到了世界各国弹道导弹的威胁。他因此向当时的里根政府提出了旨在防御突发导弹袭击的“星球大战”计划,从而再次深远地影响了美国的国防政策,他也因此成为在民主共和两党间左右逢源的“冷战卫士”。

  虽然在工作上十分严谨,但生活中的特勒却是一个兴趣广泛而不乏幽默感的人。特勒不仅是一名乒乓好手,还经常演奏莫扎特等人的钢琴曲。即使在他晚年中风后,医生问及他是否是那位“著名的特勒博士”,特勒幽默地回应说:“不,我是那个臭名昭著的特勒博士。”

  网站论评:

  爱德华·特勒不仅是美国的“氢弹之父”,也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氢弹之父”。虽然氢弹爆炸成功是当时两个超级大国相互进行军备竞赛的产物,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而深刻的和平危机,但是,它无疑是人类科学和技术巨大进步的标志性产物。氢弹的成功爆炸宣告了人类可以也能够利用轻核能源时代的到来,尽管还不是完全可控的“热核聚变”利用方式。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氢弹的试制成功看到,科学技术进步能够快速推动人类文明,也能够毁灭人类的一切文明!它始终是悬在我们头上的“双刃式”“达摩斯剑”。我们关注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应当同样关切人类自身的命运。

  正如枪炮可以用之维护正义,但它的失控也可以带给人类空前绝后的灾难。人人有其缺点,由人所构成的组织也会有荒谬之举。利用贫铀弹造成他国无辜儿童成批出现贫血病;利用航空飞机造成纽约“双塔楼”仅半个小时就消失,并造成近三千无辜生命殒灭;物质的文明也演绎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历史的悲剧会否重演?!在我们埋头于科学研究筹建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对人类未来的命运和发展作一科学的、公正的、富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具有历史考究性的理性化思考和科学评估。

  今天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远远超出了氢弹的爆炸成功。像“克隆”等生物技术的进步和繁荣它会不会同样带来无可挽回的生态灾难?SARS病毒至今没有找到源头,我们不能不胆颤惊心。当纳米技术发展到工厂化智能尘粒制造阶段,人类还有没有道义和自由可言?恐怖杀人于无形胜于“定点清出”的可怕忧虑又会是子虚乌有的吗?!全世界精心建立的网络体系又会不会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如果物质的文明受制于没有科学、没有道义、没有理性的政治团体和组织,人类社会将是灾难深重的,绝非仅仅如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般境地可言。这同样是我们热爱科学的人们需要严肃讨论而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性历史性话题!“责任重于泰山!”这绝不是金钱所依赖的问题,我们确实面临一种人类能不能再进行下去的危机,这也自然包括每一个中国人未来的切身命运!

参考资料:http://www.sciencehuman.com/history/history2003/his200309a.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18
于敏和邓稼先在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里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邓稼先逝世后的近20年里,于敏仍然引领着中国的核武器事业。直到今天,他的意见和建议对这一领域的决策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他是中国突破氢弹原理的关键人物,为此,有人把他称为中国的“氢弹之父”。 靠古诗词安眠 于敏,高度近视的眼睛,稍稍有点驼的背,头上稀稀疏疏的华发,未曾开口先有笑意的脸,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慈祥、谦和。 1988年,于敏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的岗位上正式退了下来,如今,只是挂着个顾问的头衔。他告诉我,他一天的生活是这样的:早上7点钟起床后,洗漱完毕,先打一打太极拳,做一做健身操,然后吃饭。饭毕,看一些科技资料、电视新闻,然后上网看看评论和消息。午饭后,还要睡一会儿,大约迷迷糊糊到2点左右。然后,起来看看报纸和专业的书籍。剩下的时间大多数消耗在读史上了。 于敏虽然是一位大物理学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最大的爱好,竟然是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如今,工作少了,他一天至少要拿出3个小时的时间来读他喜欢的书,包括《资治通鉴》、《史记》、《汉书》、《三国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于敏说,年轻时最爱读三国,现在最爱读的是红楼梦。人老了,关心年轻人的命运符合老年人的性格特点。 于老晚上21点躺下开始睡觉。到凌晨要醒二三个小时,每到这个时候,许多问题就出来了。他形容说,脑子里就像有脉冲,一冲一冲的,控制不了。于是他就开始背古诗古词,就像有人通过反复地数数来安眠一样。 在谈到于敏对古诗词的爱好时,一位跟随于敏多年的同事曾先才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80年代,完成了突破新型初级小型化原理的任务后,中子弹的研制也进入加速期。一次次的试验,许多如于敏一样的科学家,不但工作超负荷,而且还经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压力,有时候,还会因为一些无法避免的试验误差遭到难以预料的打击。 有一次,在研制基地做了三次核武器试验仍未观察到预期现象。当时就有人大做文章,下令邓稼先、于敏等人参加“学习班”,并在“学习班”会上点名批评于敏。于是,在某次中子弹试验前的一次汇报会上,于敏、陈能宽感慨系之,两人一人一句地背起了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最后,于敏背到“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当于敏一口气把《后出师表》背诵到底时,在座者无不以泪洗面。也许,正是这厚重的古人诗句,正是这高扬着民族精神的古文化,熏陶、浸润着于敏,使他的生命价值如此紧密地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从1976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是保密的。1988年,他的名字解禁后,他第一次走出了国门。但是,对这一次出国,于敏至今说起来甚感尴尬,但也颇有自己的一番心得。 由于工作的关系,于敏此次出国是以某大学教授的身份去美国访问的。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尽管去了许多地方,但他始终像个“哑巴”:要问也不方便问,要说也不方便说,很不好受。 他说;“我这一生在和别人的交流方面有无法弥补的欠缺。博学,就必须交谈,交谈就不能是单方面的,不能是‘半导体’,必须双向交流。但从我所从事的工作来讲,和外面接触总有一个阀门,因此交谈起来吞吞吐吐,很别扭。不能见多识广,哪能博学?不能交流又哪来考察的收获。所以,从此以后,我就决定不再出国了,把机会多让给年轻人一些。这样对这些年轻人,对我们的事业都是有好处的。” 于敏家的客厅里悬挂着谙葛亮《诫子书》中的一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 远”。于敏最欣赏的诗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评价诸葛亮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了理想奋斗终生,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道德楷模,最可贵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记者称他为诸葛亮式的人物,于敏说:“我比诸葛亮差远了,他是中华民族 的英雄,我只是萤火之光,怎能与皓月争辉。” 于敏简历:出生年月:1926年 籍贯:中国河北宁河(今天津)人 职务: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部副主任, 理论 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副院长、院科学 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于敏河北宁河(今天津)人,1926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做出了优异成绩。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1965年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 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副院长、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94年1月起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 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从70年代起, 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 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992年获光华奖特等奖,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 动模范"称号。1999年9月18日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5-08-23
“氢弹之父”到底是谁?
  
特勒是匈牙利裔美籍物理学家,自“麦克”试爆成功后,历史学家和科学家一直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氢弹之父”,特勒自己也没有推脱这一头衔。然而,在2001年曝光的一盘录音带证实,特勒早在1979年便在一次私下谈话中承认:虽然他提供了氢弹的部分理论框架,虽然许多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此付出了努力,但“氢弹之父”的称号实际上应该授予当时年仅23岁的芝加哥大学物理课教员加尔文博士。

  不想放弃“氢弹之父”美名

  1979年,特勒突然患了心脏病,他意识到如果不提前准备,说不定哪天自己就会连同一些秘密去到另一个世界。于是,他向一位朋友谈了世界上第一枚氢弹诞生的秘密,并将谈话录了下来。在谈话中,特勒惊人地披露:“第一个设计出氢弹的是加尔文!”然而,特勒似乎不想放弃“氢弹之父”的美名,时光又过了22年,他一直没有公开承认自己不是“氢弹之父”。直到2001年《纽约时报》从当年同特勒一起回忆制造氢弹过程的特勒朋友处得到了那盘录音带,这个秘密才初步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他解决了设计方面的问题

  从这盘录音带和其他渠道得到的资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特勒、加尔文和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数学家乌尔迪对于第一枚氢弹的诞生,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而加尔文在制造第一枚氢弹的初期,还只是芝加哥大学一名年仅23岁的教员。1950年他加盟了特勒的攻关队伍。加尔文的加盟,解决了设计方面的具体问题。

参考资料:http://www.dayoo.com/content/2002-11/01/content_773213.htm

第3个回答  2005-08-23
于敏
第4个回答  2005-08-23
deng jia xian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