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泰顺茶文化

各位帮帮忙啊!我在做研究性学习报告!关乎小女的未来滴~~~~~

泰顺茶叶——三杯香
泰顺地处浙江南部,境内云雾弥漫,雨量充沛,气候温和,产茶条件得天独厚,素以“云雾茶驰名于世”。泰顺产茶历史悠久,享誉甚早。明崇祯年间,其名茶即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际市场。清嘉庆十五年所编的我国经典性著作《中国名茶志》,泰顺名茶黄汤、银针等均名列其中,解放初期,苏联茶叶专家品评泰顺茶叶为“芽叶肥壮,白毫显露,清汤绿叶,香高味醇”泰顺茶叶不仅自然品质优异,且制茶工艺精湛。现有茶园面积6.5万亩,年产茶叶3000多吨,是全国三大绿茶之———“温绿”的主产区。近年来更是名茶辈出,群英璀灿,现今所创制的名茶系列中,三杯香、白毫银针、仙瑶隐雾、承天雪龙、白毫银针、香菇寮白毫、特级珍眉等品种成为众口好评的国内名茶,承天雪龙、三杯香、香菇寮白毫等先后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名茶评比大奖,并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其中“承天雪龙”,一九九一年获国际茶文化节名茶大奖,一九九二年获中国首届农业博览会银质奖,“特级珍眉” 荣获第25届世界食品博览会金质奖,名茶“三杯香”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北京人民大会堂的特供茶。泰顺县是全国百个重点茶叶生产和出口基地县之一,1996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

三杯香:以香高味醇,经久耐泡得名,属于炒青绿茶之列。其色香味表基本上与50年代的泰顺高发--一名眉相似。近年来,由于制茶工艺的改进,三杯香的清香更比名眉持久,因而连续多次荣获省级名茶奖,现被列为浙江省优质地方名茶。开采于清明,通常春、夏、秋三季都可采制,品质以春茶为优,秋茶居中,夏茶居次,三杯香的采摘标准是一芽二叶,制法基本上与炒青绿茶相似,即经杀青、揉捻、粉焙、炒二青、锅、整形等工序制成。品质具有:细紧苗直,大小均匀,,色泽油润,清香持久,三杯犹存余香,滋味浓醇,甘味甘甜,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匀黄绿的特点。价廉物美,是泰顺县大宗绿茶产品绿茶产品之一,年产量在5000担以上,畅销于全国各地。

泰顺县名与县城由来传说
明景泰三年(1452年)置县,景泰帝以“国泰民安,人心归顺”之意赐名“泰顺”。关于县名的来历,民间有一传说:早先,泰顺大部分地方归平阳县管,与泰顺交界的福建寿宁也不是县,它归福安县管。两县地方官所管辖面积很大,难以管理,到明朝景泰年间,两县百姓因为贫穷纷纷起来造反,杀贪官,斩污吏,人马一日比一日多,这事很快传到京城,连皇帝都晓得了。景泰帝五十寿辰时,全国各府各县大小文武百官都送礼庆贺,皇帝看见送礼单上有平阳、福安县名,想起了那里百姓造反,心里不乐,朝中有一大臣看出皇帝的心事,出主意说:“皇上,平阳、福安两县的百姓之所以敢大胆造反,是因为县城面积太大,地方官难以管理,何不趁今日举国上下为万岁庆寿的机会,把两县分为四县,分别以“景、泰、庆、寿”四字为首命名,一来便于管理,二来也表示庆祝。“皇帝听了觉得有理,当日传下圣旨,于是有了现在的四个县,分别为景宁、泰顺、庆元、寿宁。实际上庆元县是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时期)设县的,民间传说未必可信,但三年和六年设县,也是中国历史地理上的一个极有意思的巧合。如何分县界呢?这里又有一个传说:明朝景泰年间,皇帝赐泰顺立县。泰顺县在划县界时,西南边与寿宁县有争执。两县属两个省管辖,这事迟迟确定不下,两县百姓常常为这事打官司,官司打来打去,打到皇帝金銮殿,于是皇帝下一首圣旨:泰顺、寿宁两县官,从第二年正月初一时开始,各人从自己的县城起跑,两人跑到哪里碰面,就以哪里为界。泰顺县的县官是个出名的懒官,日日吃了玩、玩了吃,吃饱玩够了就睡,到了第二年正月初一,早把赛跑划县界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寿宁县官为了顾全泰顺县官的面子,把县界押到京城问罪,寿宁县官不慌不忙地说:“违抗圣旨应该死罪,我已经在与泰顺交界的地方挖了一个坑,我死后,恳求皇上开恩,准我埋葬在那个坑里。不过,临死前准我把话说清楚,若是当真按皇上的旨意去做,把县界划到泰顺县衙门口,泰顺县百姓如何进去见他们的父母官呢?”皇帝听了这番话后,想想也有道理,就赦寿宁县官无罪,官复原职,从此,泰顺县城离寿宁县只有十里地,在他挖坑的地方名叫“备坑”。
1949年5月泰顺全境解放,6月泰顺县人民政府,于泗溪白粉墙成立,7月迁莒江,并成立罗阳镇人民政府,1950年7月迁入罗阳镇,改为县属镇,1980年根据省政府通知精神,明确为建制镇,复称罗阳镇。(

参考资料:http://wh.tsxc.net/Index.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25
  中原茶俗趣谈

  中原大地的饮茶习俗别具一格,独具风采。

  中原人们把茶分为细茶和粗茶。细茶,即从茶树上采摘的鲜叶,经过加工制成的茶叶。细茶之中,尤以绿茶和红茶最受欢迎。粗茶,则是采集各种树木的叶子、如竹叶、柳叶、枣叶、梨叶等,经过加工后当茶喝,人们称它为粗茶。

  中原人朴实厚道,热情诚恳,民间素来有喝茶的习惯,客来敬茶自然是待客之礼,喝茶名目繁多,礼仪也讲究。

  招待客人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客人执杯沏茶。为客人沏茶时,即使是干净茶杯,也要有清水再冲洗一下。而在中国南方茶壶内的茶渍是不清洗的,茶渍积成茶垢,茶垢越厚,表明茶壶“有年头了”,茶壶也就越珍贵;洗茶渍是不懂事的表现,广东潮州就把那些好心办坏事的人称为“洗茶渍的”。中原地区恰恰相反,如果客人来家做客,主人用积满茶渍的茶壶和茶杯为客人倒水,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会被客人视为不卫生而引起反感。所以,待客的茶具必须洗涮得干干净净。

  河南人平时饮用的绿茶,最多是信阳的毛尖茶,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细茶。信阳毛尖常被列入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它色彩碧绿,香气馥郁,味道醇厚。唐代时信阳已把茶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帝。宋代诗人苏东坡曾说“淮南茶,信阳第一”,对信阳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信阳毛尖茶主要产于信阳的西南崇山峻岭之中,以车云、集云、云雾、天云、云阳和黑龙潭、白龙潭的茶叶最有名,当地人称这几个地方为“五云两潭”。这里山高地势好,一年四季云雾弥漫,故而茶叶香味浓郁,质量上乘。

  此茶一年采摘三季,在春、夏、秋三季进行。春茶碧绿,先苦后甜。夏茶味涩,颜色发黑。秋茶风味别具一格,产量又低,特别珍贵,故而有“秋茶好喝舍不得摘”的说法。民谣有“早茶留着送朋友,晚茶留着敬爹娘”,表现了茶乡人对朋友的诚挚和对爹娘的孝敬。春茶和秋茶为茶中上品,以它作为馈送礼物,确实再合适不过了。

  在信阳茶乡,如果客人来到,以茶待客是必不可少的礼节。客人用的茶杯应是透明玻璃杯,这样做的用意是让客人在喝茶时,透过茶杯,可以鉴别茶叶的好坏,体会主人待客的诚意。民间用两叶一芽的茶叶做成菊花形状,俗称“菊花茶”。开水冲泡后,膨胀的茶叶似盛开的菊花,形态优美,味道芬芳。但菊花茶用料考究,制作工艺复杂,只有贵客临门,主人才大显身手,故而当地有“不是贵客不制花”的说法。

  在农村,农民饮用的大多是自制的树叶粗茶。常用的树叶有柳叶、竹吓、柿叶、枣叶、苹果叶、梨叶等。人们把这些叶子采摘收集,用开水焯熟,置阴凉处琼干,称它为“粗茶叶”,一年四季用它来泡水饮用。 人们喜喝粗茶的原因,一是受经济条件制约,农民无力购买价格昂贵的细茶。二是喝粗茶可以强体健身,如柳叶、竹叶茶可败火去毒,枣叶、苹果叶茶可养肝安神,敛汗化瘀等。

  槐豆也是人们常喝的一种茶。每到秋季,槐树叶子发黄落去,树枝上只剩下一团团一簇簇的槐豆荚。人们把它采摘下来,上笼蒸熟,然后晒干。用它当茶叶喝,据说可以养血止血。

  另外,人们还用菊花泡茶,疏风清热,健脑安神。用艾叶泡茶,温胃散寒,疏理气血。伤风感冒时,以姜茶祛风发汗。咳嗽时,把白萝卜切成块熬水喝,萝卜茶可以止咳化痰。妇女月经不调,小腹阵痛,喝一些红糖茶,便会调理血脉,止痛活血。若得了便秘,把青菜煮成菜茶,喝下后可通泻肠胃,清热散结。小孩出麻疹高烧不退,有经验的老人会煮上一碗芫荽(香菜)菜,孩子喝过不长时间,就会退烧去热,解表发汗。人们吃热馍时,配上一碗蒸馍用的开水,一顿简单的饭就算吃过了。这种水叫蒸糖菜。家里来了客人,碗里撒把白糖让客人喝,叫作糖茶。夏天,农民下地干活,气候炎热,烧开水时撒把绿豆,这叫绿豆茶,喝了它可以防暑降温,祛热败火。

  民间的粗茶形式多体现了劳动群众勤俭持家的精神。粗茶的来源多是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植物,人们利用它的自然属性,饮茶的同时也达到了防病治病的目的。
  ======================================
  泰顺黄汤

  泰顺黄汤具有外形黄、汤色黄、叶底黄的"三黄"特色,是温州黄汤中出类拔萃的佳品,县内则以东溪、五里牌所产最佳。

  早在明、清代,曾畅销江南、华北、东北和香港等地,在国内外市场上均享有盛名。黄汤茶采制于清明前后,以选细嫩多毫初展的芽叶,按黄茶的手工制法,经杀青、揉捻、闷堆、干燥等工序精心细制而成,具有外形黄、汤色黄、叶底黄的"三黄"特色。品质特点是:香气清芬高锐、茶味甜醇爽口,汤色橙黄鲜明,芽叶细嫩成朵,色泽黄绿光润,条形紧细多毫。
  ==================================
  《采茶舞曲》采自泰顺

  2004年,周大风重回泰顺时,当地小学生为他唱起了《采茶舞曲》。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很多人对《采茶舞曲》耳熟能详,很多人以为这首歌是以杭州梅家坞茶农生活为原型创作的。直到2000年,苍南县文化馆副馆长萧云集拜访了国家一级作曲家、原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周大风后,才发现原来《采茶舞曲》和泰顺有一段不寻常的渊源。

  土房子里诞生《采茶舞曲》

  在泰顺县东溪乡政府后面的一所老房子里,退休老教师蔡子英老人正在哼唱着《采茶舞曲》。“歌词写的就是泰顺山区的美丽风光。现在科技发达了,这首歌还被制作成了彩铃呢!”

  在蔡子英家的对门,是一幢三层楼的土房。蔡子英带着记者来到这幢楼三楼最右边的一个房间。“40多年前,这里是大队部的办公楼,《采茶舞曲》就是在这里诞生的。”蔡子英说,2004年周大风教授回这里的时候,还在这个房间里住了一个晚上。

  随后,记者和远在杭州的周大风教授取得了联系。当他得知记者要采访他创作《采茶舞曲》的那段往事时,他非常激动,把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他在泰顺山村里生活、创作的点点滴滴,都“搬”了出来。

  1958年春天,时任浙江越剧二团艺术室主任的周大风和全团50多人奔赴泰顺山区巡回演出。剧团来到了东溪乡后,周大风就住在东溪乡大队部的办公楼。

  泰顺山区盛产茶叶,在演出之余,周大风常与当地村民一道上山采茶。云雾飘渺的山峦、泉水丁冬的溪流以及欢声笑语的采茶人,一派独特迷人的江南风光,周大风被深深地吸引。他想起几年前,有位领导曾经对他说过:“周总理说杭州山好、水好、茶好、风景好,就是缺少一支脍炙人口的歌曲来赞美。”周大风思考: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是否能通过戏曲的形式来反映?

  5月11日晚,他通宵未眠,在房间里一气呵成写出了反映采茶生产的《采茶舞曲》。乐曲采用了越剧音调,融进滩簧叠板“多上一下”的曲式,又吸收了浙东民间器乐曲“四则”的音调作引子,并采用有江南丝竹风格的多声部伴奏,他觉得这种形式易于被群众接受。

  第二天,周大风找到东溪小学,让该小学的学生排演《采茶舞曲》。没想到,一节课下来,小学生们就会唱这首歌了。“我们拿到《采茶舞曲》的歌谱,哼几句就觉得很好听,也很亲切。”当年东溪小学的老师王存玄回忆,随着欢快的节奏,学生们开始手舞足蹈,模拟采茶动作,还边唱边跳,舞到校门外的茶蓬中去,到茶山上采起了新茶……

  《采茶舞曲》创作成功后,周大风一鼓作气,只用了三天时间创作了九场大型越剧《雨前曲》(《采茶舞曲》就是该剧的主题曲)。

  周总理亲口改歌词

  1958年9月11日,让周大风至今难忘。那晚,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在北京长安剧场观看《雨前曲》后,还来到后台与演员畅谈了一个多小时。周总理说,《采茶舞曲》曲调“有时代气氛,江南地方风味也浓,很清新活泼”。还专门叮嘱周大风:“有两句歌词要改(原词‘插秧插到大天亮,采茶采到月儿上’),插秧不能插到大天亮,这样人家第二天怎么干活啊?采茶也不能采到月儿上,露水茶是不香的。”周总理建议周大风到梅家坞生活一段时间,“把两句词改好,我要检查的……”

  之后,周大风来到梅家坞体验生活。在那里,他一直思考如何才能修改好歌词,可怎么也想不出更好的词句。

  几年后的一天,周大风正在茶园劳动,突然一辆轿车停在身边,走下来的竟然是周总理。他对周大风说:“周大风,你果然来了,词改好没有?”周大风没想到,总理日理万机,却一直关心一个普通的文艺工作者和一支歌曲。几年前说的话,竟然一直挂在心上。周大风只好照实说:“歌词改不出来。”总理沉吟了一下说:“你要写心情,不要写现象。‘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你看这样改如何?不过只给你参考,你还可再改,改好了重新录音。”

  经过周总理的妙笔修改,《采茶舞曲》被唱得愈发顺口,风靡全国,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来岁的学生,都能随口哼出几句。

  《采茶舞曲》红遍中国后,浙江歌舞团、中央歌舞剧院都把这首歌作为保留节目,还被灌制了唱片、磁带、CD片发行。1983年,《采茶舞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亚太地区风格的优秀教材”。

  《采茶舞曲》成泰顺县歌

  蔡子英的老伴刘珠秀拿出一本旧笔记本,上面有她在48年前抄录的《采茶舞曲》词曲,发黄的纸张上,蓝色圆珠笔记录的歌词已经有些模糊。“当年,我正在读小学四年级,这首歌是老师在一次音乐课上教我们唱的。”2004年4月,周大风教授到泰顺故地重游,让当年那些传唱的小学生们高兴不已。

  刘珠秀说,她现在每天都要哼几遍《采茶舞曲》,连儿子、孙子都会唱了,“大儿还特意帮我把这首歌下载到手机上。可是,现在小学的音乐课本上已经没有这首曲子了。”

  当年重回泰顺时,周大风教授说过:“泰顺县有那么多的自然、文化资源,又是《采茶舞曲》的诞生之地,泰顺茶叶应该好好地做茶文化的大文章。”

  在2005年8月,泰顺县政府与周大风教授协议后,县人大审议通过,《采茶舞曲》被确定为县歌。

  可是,曾经为《采茶舞曲》“身世”出过力的苍南县文化馆副馆长萧云集却表示出了他的遗憾,“虽然这首曲子是在泰顺创作的,但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文化优势,推动发展泰顺的茶文化发展。”他认为,泰顺当地政府应利用《采茶舞曲》的影响力和自身的优势资源,培养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歌曲的原生态歌手。

  如今,周大风教授已经年逾八旬,他告诉记者,他爱喝绿茶,可是平时喝得最多的还是给他带来创作灵感的泰顺名茶“三杯香”。
  ===============================
  茶会的礼仪

  会议、茶会,由于出席人数较多,入场也较集中,一般不采用高杯端茶的方法,而是提前将放有茶叶的高杯摆在桌上,在活动开始前,由服务员用暖瓶直接在桌前往杯中倒水。采用这种方法上水的优点是快捷、便利,但要注意防止出现漏倒空杯的情况。服务员倒过水后,要逐杯加以检查。检查时,可用于触摸一下杯子的外壁,如果是热的,表明已倒过水,如果是凉的,说明漏倒水了,要及时补倒。

  续水,一般在活动进行30--40分钟后进行。如果往小茶杯中续茶水,应将一把茶壶茶,经过滤倒入另一把茶壶,然后再续水。倒续水时瓶口要对准杯口,不要把瓶口提得过高,以免溅出杯外。如不小心把水洒在桌上或茶几上,要及时用小毛巾擦去。不端下茶杯,而接在桌上或茶几上往杯中倒水、续水,是不符合操作规范的。

  在往高杯倒水、续水时,如果不便或没有把握一并将杯子和杯盖拿在左手上,可把杯盖翻放在桌上或茶几上,只是端起高杯来倒水。服务员在倒、续完水后要把杯盖盖上。注意,切不可把杯盖扣放在桌面或茶几上,这样既不卫生,也不礼貌。如发现宾客将杯子放在桌面或茶几上,服务员要立即斟换,用托盘至托上,将杯盖盖好。

  倒水、续水都应注意按礼宾顺序和顺时针方向为宾客服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