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丁晓兵```````)

要写事迹,感动印象,颁奖词!!!!!!!!!!!!!!!!!!!!!!!!!!!!!!!!!!!!!!!!!!!!!!!!!!!!!!!!!!!!!!!!!!!!!
注意:不光只有丁晓兵,还有其他人!!!!!!!!!!!!!!!!!!!!!!!!!!!!!!!!

丁晓兵:20多年来一直是英雄

20多年前的一次军事行动中,丁晓兵失去了右臂。当英雄在被鲜花与赞誉围绕时,南京航空学院的一名大学生给他写了封信,信中的话让丁晓兵深感意外:成为英雄,你只算过了第一关,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也可能成为英雄。我现在并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后依然还有事迹从你的身上出现,到那个时候,这个英雄的称号你才当之无愧。20年过去了,丁晓兵时刻不忘这封来信。从连指导员、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到团政治委员,丁晓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带领的集体,先后获得248面奖牌、证书和36座奖杯。

颁奖词

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王百姓:排除炸弹1.5万多枚

把公安工作称作和平时期风险最大的职业之一,一点儿都不夸张。公安部的统计数字表明,从1995年开始,每年因公牺牲的全国公安民警始终在400人以上。前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414人、负伤4134人,“天天有牺牲,时时在流血”是近些年来全国公安民警的真实写照。几乎每次出差,妻子都要在王百姓的行李中放两只苹果,期盼丈夫平安归来。自1985年从部队转业到河南省公安厅工作以来,王百姓始终战斗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线,多次临危受命,亲手排除各类炸弹1.5万多枚,处置大小爆炸现场无数,是公安系统唯一没有伤残、排爆没出过一次差错的全国劳模。王百姓有着普通人的情感--眷念家人、恐惧死亡,但他还是一次次地在生死线上穿越,“因为我是一个警察,又从事这方面工作,我不去谁去?”

颁奖词

10年时间,1.5万多枚炸弹,专门与危险打交道。谁能不害怕,平常人只要一次遭遇炸弹,就已经惊心动魄了。而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国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担忧、战友的期盼,一肩担起。

华益慰:“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华益慰是著名医学专家,一生兢兢业业,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从医56年,华益慰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人。妻子张燕容是他的同学、同行,共同相处了几十年,说到丈夫,她只是淡淡地说道:“他也就是尽到了一个做医生的职责,做一个医生分内的事情,只不过他做得比较认真。”一些网友并不这么看:医者父母心。华医生,您用您的一生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医者”。如果我们生活中的医生都像他那样多好啊!

颁奖词

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霍英东:聚财有道,散财亦有道

霍英东给人的印象,一是官至高位,在政界、商界、体育界拥有众多的头衔;二是他是个慷慨的有钱人。从小吃过不少苦的霍英东聚财有道,但也热心公益,散财有道。多年来他对社会的各类捐助金额接近200亿元,单是在家乡番禺的捐助就超过40亿元,有报道称他是港澳地区为家乡捐赠最多的富豪。说起父亲生前的善行,其子霍震霆回忆道:“他说过一句话:人一生一定要做有意义的事。有钱,是给他一个机会,能对国家做自己的贡献。”

颁奖词

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

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叶笃正:“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91岁的叶笃正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近60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先生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开创性重大贡献,也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常挂在叶笃正先生嘴边的是:“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颁奖词

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学者的大气象。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

孔祥瑞:150项革新带来8000万元效益

仅有初中学历的工人孔祥瑞有着“蓝领专家”的美誉。2001年,他主持创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15.8秒,当年创效1600万元;2003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技改项目,被授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利。

颁奖词

不管什么时代,劳动者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还应该是那些不仅贡献汗水还贡献智慧的人。150项革新,给国家带来8000万元效益,这就是一个工人的成就。

林秀贞: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

林秀贞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30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这位朴实的农村人,始终记得她母亲的朴素教诲: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来治理自己的家,万万治邻——用一万分力量来治理邻里关系。

颁奖词

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黄舸:行程1.3万多公里,当面感谢恩人

18岁的黄舸看上去像个十一二岁的孩子。7岁时,他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据专家介绍,同类患者最长生命纪录仅为18岁。黄舸的生命也许就要走到尽头,但是为了能面对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2003年,15岁的黄舸和父亲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踏上了“感恩之旅”,开始在全国寻访素未谋面的恩人。如今,父子俩已经走过了82个城市,行程1.3万多公里,向30多位当年给他们寄过钱的恩人当面道了谢。父子俩一路上感受着感动,也传播着感动。黄舸说:“到好心人的家门口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表达深深的谢意,是我最大的心愿。”这个心愿一直支持着他走到今天。如果有一天离开人世,黄舸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

颁奖词

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体会这个场面,一个四肢无力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跋山涉水、万里迢迢。他就像一小截被命运丢弃的蜡烛,善良的人点亮他,他就欢快地燃烧起来。藏起眼泪,还给人们光明和希望。
微尘: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

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青岛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翻阅了捐款记录后惊讶地发现,早在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经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2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1万元,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截至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记录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尘”。

颁奖词

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中央电视台评选的“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揭晓,颁奖典礼将于26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获得“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荣誉称号的是:独臂英雄丁晓兵、蓝领专家孔祥瑞、排爆专家王百姓、气象学家叶笃正、好军医华益慰、著名学者季羡林、爱心大姐林秀贞、阳光少年黄舸、青岛爱心群体微尘、慈善家霍英东。

此外,“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还将向曾经改变中国历史的英雄群体——中国工农红军表达特别的致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20
人物档案: 他曾经感动过中国。在执行一次特殊任务中,身为某部侦察大队"第一捕俘手"的丁晓兵,在生擒一名俘虏回撤途中,为了掩护战友,右臂被敌人投来的手雷炸得只连着一点皮肉,他以惊人的毅力用匕首割下残臂别在腰间,和战友们一道扛回俘虏。当见到接应的战友时,他一头栽倒在地,经过医护人员3天2夜的抢救,这位英雄战士奇迹般地与死神擦肩而过……

他是一位独臂英雄,更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军人;他是一名党员干部,更是一名党的形象代言人。20年来,他始终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为官做人、用权谋事、支撑人生的精神脊梁和科学指南,经受住了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考验。凡是和丁晓兵有过接触的人,无不从他身上感受到那种拥抱生活的激情、永不服输的锐气、充满挚爱的责任、矢志不移的信仰。

他用左手摘取了这样一串美丽的光环: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评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武警部队"拥政爱民先进个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干部标兵、"全国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248面奖牌证书见证了他以残缺之躯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不凡历程。今年5月,他光荣当选第八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

他再一次感动中国。他就是驻太湖之滨的武警某部政治委员--独臂上校丁晓兵。
丁晓兵:20多年来一直是英雄

20多年前的一次军事行动中,丁晓兵失去了右臂。当英雄在被鲜花与赞誉围绕时,南京航空学院的一名大学生给他写了封信,信中的话让丁晓兵深感意外:成为英雄,你只算过了第一关,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也可能成为英雄。我现在并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后依然还有事迹从你的身上出现,到那个时候,这个英雄的称号你才当之无愧。

20年过去了,丁晓兵时刻不忘这封来信。从连指导员、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到团政治委员,丁晓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带领的集体,先后获得248面奖牌、证书和36座奖杯。

【颁奖词】

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第2个回答  2007-03-20
关于丁晓兵的故事

2005年6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见武警部队第一次党代会代表和第八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时,与丁晓兵亲切握手,并勉励他说,你是党和人民的功臣,希望你保持荣誉,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红!大红,热烈的、张扬的红色——这是丁晓兵最喜爱的颜色。他喜欢率领着笔墨和
宣纸,用红色纵横捭阖。

这种喜爱理所当然。红色是勇敢的颜色,英雄就该横刀立马,英雄就要披红戴花!不仅仅是戴大红花,就是把所有的花都献给他,这个在枪林弹雨里滚过来,从练兵场上爬过来,从水灾山火中冲出来的独臂英雄,也配得上!

国旗、党旗、军旗。红色的旗帜呼啦啦地飘,这是寄托了丁晓兵多少感情的三面红色旗帜!几乎每一天,身披橄榄绿的武警某部团政委、没有右臂的丁晓兵都会抬起左手向它们敬礼——

庄严的旗帜,接受着人民功臣庄严的军礼!

出征——为了祖国

1984年,边陲的一场重要军事行动。

刚刚19岁的丁晓兵,冒冒失失地撞进了指挥帐篷:“这次任务该有我的份儿吧?”

他被推出来:“新兵蛋子,哪儿轮得着你?”

丁晓兵恼了!凭什么轮不上我?

他哭着再次冲进去,拔出侦察兵专用的匕首,冲着自己的左手就是一刀!

就着自己突突直冒的青春热血,丁晓兵在靶纸上挥就自己第一份血红色的入党申请书:“敬爱的党组织,我坚决要求参加战斗,打头阵、当尖兵,请党在战斗中考验我!”

丁晓兵如愿。成为执行任务的战士中的惟一新兵。

战况惨烈。一个手雷砸在他身上。

丁晓兵想也没有想,抓起手雷就扔了出去。一团火光,他失去了知觉。

几秒钟后,丁晓兵睁开眼。右手使不上力气,侧头一看才发现,右胳膊已经被炸断了,骨头一下子插到了泥土里,动脉鲜红的血液,一股股地往外喷!

受伤的这一天,是丁晓兵当兵整整一年的日子,老天竟送来了这样一个黑色的“礼物”!也因为这个沉重的礼物,人们才得以知道,这个年轻的合肥小兵,在紧急关头表现出如此的凛凛大义!

战友给丁晓兵简单包扎了伤口。包括他在内的7个战士,背着一位牺牲的战友后撤。

那是南方一层又一层,一座又一座的高山,和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头的热带丛林!只连着一点点皮的右臂一次次挂在树枝灌木上。

英雄身上是有特质的。刹那间,丁晓兵身上潜藏着的英雄品质,被一颗手雷激发出来,迸发出了灿烂的光芒!

他拔出匕首,把右臂与身体之间仅仅连着的一点皮割断,割下来的右臂,被他插在自己的腰带上——丁晓兵想把炸伤的右胳膊再缝上去。

整整在山里跑了近4个小时,一看到迎面跑来的接应人员,丁晓兵一头栽倒在地上!受重伤后又扛着重物拼命奔跑,小伙子身上的血几乎流光。鲜血洒在绿色山林中,绵延了一条3公里多的血路!

呼吸没有,脉搏没有,血压没有,心跳没有……心脏起搏器无效,强心针无效!因为没有血压,丁晓兵全身的血管都瘪了,连血液都无法输进去。

担架停在了小溪边,有人开始为“烈士”丁晓兵换衣服、用清水擦拭他脸上化装的绿色油彩……

战友们把着担架,疯了似的,不许将“牺牲”的丁晓兵抬到烈士陵园:“他没有死,刚才还和我们一起跑回来……”

天不绝英雄!擦拭脸颊的棉花擦到了丁晓兵的鼻孔下,棉花丝被吹动了!

野战医疗队的一位老医生切开了丁晓兵小腿上的静脉,强行压进去2600毫升血浆。

两天三夜后,丁晓兵睁开眼睛,看到了医院的白色天花板。然后,他发现了自己右大臂上包着一大团还在渗血的纱布……

“我的手呢?”

“你们把我的手弄到哪儿去了?”

“带我去找我的手!!!”

大夫护士站在他的床边,望着那张年轻英俊的面孔垂泪。

右肘关节被炸碎了,根本无法再接上去,只好从右大臂端清创缝合。医生们怎么忍心说出口呢?一个大男孩,为国立了大功的功臣,要终生面对没有右臂的生活!

按照人们本能的判断,这个年轻人的军旅生涯要结束了——一个失去右臂的人无法打枪;甚至于,无法完成一个军人每日必做的动作:连右手敬礼都无法完成!

全国优秀边陲儿女金质奖章,整100枚,是那一年为嘉奖边疆儿女的突出贡献而设立的。受奖名单已经确定,颁奖仪式即将举行。为褒奖丁晓兵的壮烈表现,上级为他颁发了第101枚金质奖章,这是为断臂的壮士特意增设的一枚奖章!

一战成名,丁晓兵成为全国知名的独臂英雄。
第3个回答  2007-03-24
第一个亮相的感动人物是河南民工李学生。李学生在今年2月20日,在火车轮下抢救两名儿童,自己献出了生命。李学生去世后,家里留下未成年的女儿和64岁的父亲。从报章和网络上透露的消息看,比李学生更能震撼人心的事迹还有很多,央视这样安排,恐怕有自己的道理。

在感动中国的官方网上,丛飞的事迹引来众多网友的关注,推荐带着妹妹上学12年的大学生洪战辉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的呼声渐高.另外,作为去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徐本禹也向组委会发来邮件,推荐一位资助大陆700个贫困孩子的台湾老人黄清津当选今年的感动人物。

《感动中国2005年人物评选》自启动之日起,得到了全国几十家媒体和广大群众的关注。活动组委会负责人透露说,组里每天都能收到近百封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地方媒体也纷纷向组委会发来感动人物事迹的传真和电子邮件。青年歌手丛飞、大学生洪战辉、残疾人艺术家邰丽华、马路邮递员王顺友、科学家黄伯云等近40位人物,因各自感动事迹,被广大观众推荐为今年感动中国的候选人。

为做好这次感动中国人物专题片的展播,央视《感动中国》活动组特派出编导、摄像数十人,奔赴深圳、湖南、山东、湖北等地,调查故事原委,记录感动事迹。预计共有20位候选人进入《东方时空》的人物展播。

制片人手记:为心灵寻找一个新的支点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信念创造奇迹,感动诞生力量

·他们影响一代人

·震撼全中国人的心灵

·感动无处不在

·一个人的行动,升华所有人的心灵

·用心灵体验,用信念超越

·世界需要感动

·他们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

颁奖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为了一个陌生人,
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
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
因为这瞬间的动作源自内心品质。
他从人群中一跃而出。由悄然回到人群中去。
他,是侠之大者

央视《东方时空》12月23日播出节目《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展播:魏青刚》,以下为节目内容实录:
【解说1:今年60岁、家住青岛海滨的段大爷是一位DV爱好者。他永远忘不了今年8月8日下午5点左右从他家阳台上拍到的惊心动魄一幕。那天正是“麦莎”台风肆虐青岛的第2天,十几米高的巨浪一排接着一排,呼啸着扑向岸边,撞击着海岸。

段广珠:当时我在阳台上站着,看见那个地方有好多人聚在那个地方,我以为那个天气很不好,可能这个地方出什么事了。所以说我拿起DV来看,望了望。
【解说2:段大爷当时并不清楚此时一位观赏海景的女青年已经被巨浪卷进了大海,正危在旦夕;而他拍到的岸上人群中有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曾在第一时间跳进巨浪之中奋勇救人,事后段大爷才知道救人的小伙子名叫魏青刚。
魏青刚:我没事去海边玩,在那儿看海浪。突然听到后面有人喊,有人落水了。我就回过头来一看,大概离我有几米远吧,我转过身来就往那边跑,当时到了地点,衣服也没有反应过来脱衣服,鞋子一脱我就跳下去的。
【解说3:魏青刚当时根本没有想到跳入台风肆虐的惊滔骇浪中意味着什么,他是从河南固始县农村来青岛做

装修工的,此前从未见过海,也从未在海浪中游过泳。
段广珠:你看到那个画面,浪特大,一般没有好水性,是不敢下去救人
魏青刚:那个时间根本我没有想到什么会害怕,就是想有人掉下去,毕竟是个人,掉下去了。早一秒钟救上人,就早一秒钟脱离生命危险。当时跳下去,游了一下,已把她抓住了,当时往旁边游,游到旁边了,但是坝很高上不来。当时来的太突然,旁边一点营救措施都没有,没办法,突然来一个巨浪,把我们打到海里打散了。
【解说4:魏青刚是被岸边的群众拉上岸的。此时,女青年已经落水了20多分钟,在风浪的涌动下,还在继续向大海深处漂去,情况万分危急。从段大爷拍摄的DV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随后,接到了报警的边防民警也携带着救生器具赶到了现场,过了一会儿,画面中出现了一位穿着救生衣、套着救生圈的人,只见他纵身一跃,义无返顾地跳进了巨浪滔天的大海之中。事后段大爷才知道第二次下海救人的小伙子也是魏青刚。魏青刚是自告奋勇地跟民警说:让他再次下去试试。
魏青刚:我就主动走过去,我说我下了一次,让我再下去吧,他们问你行吗?我说下过一次,应该知道海的威力。
段广珠:第一个设想是不是他自己的亲人掉下去了,他怎么三番两次下去。
【解说5:魏青刚这一跳让正在拍摄的段大爷吃了一惊,也捏了一把汗。段大爷家几代人都是靠下海捕鱼为生,他深知在这样的恶浪中救人,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
段广珠:担心下去救人这个,你能不能把人救上来,救不上人来,把自己命赔上,拍着我心里就忧虑这个事。
【解说6:从段大爷拍摄的DV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魏青刚在海水中拼命地挥动着双臂,试图用最快的速度找到落水的女青年。可是,疯狂的巨浪根本就由不得他,将他高高地抛起,然后再重重地摔下。
魏青刚:游来游去总是游不动,费很大力气,我在那个时间拼命往前游,再游不动我也还是游,我就知道那个水盖住我的时间,我还是在里面往中间游。
【解说7:一分钟,两分钟,狂风肆虐的海面上到处飘撒着杂物和垃圾,魏青刚根本无法找到落水女青年的位置。看着海浪中上下翻腾的魏青刚,岸上的民警和群众都焦急万分,大声地呼喊着,希望能借此给魏青刚指点落水女青年的位置。同时人们也开始担心魏青刚会不会体力不支?会不会被巨浪摔到礁石和岸堤上,或者被险恶的暗涌吸到海底再也浮不上来。
段广珠:你看那个浪很大,把泥都窜起来了,如果你弄不好的话,被浪打一下,沙泥把鼻子、把口灌满了,这就毁了,就不行了,就喘不上气,憋死了。第二个,浪水打到后面石头墙上,不是个沙墙,浪打回去打到墙上,直接就打死了。
解说8:在海浪中搜索了大约10分钟,魏青刚还是没有发现落水女青年的踪迹。而这时候,魏青刚发现自己的体力已经严重地透支了,他不得不向岸上发出了返回的手势。
魏青刚:那时候体力消耗特别大。尤其是浪打来,我一起一伏的,在下面也有点害怕,那个时间我感觉有点怕。因为什么?始终在里面出不出气,只有憋着自己喝水。
解说9:众人合力把魏青刚拉上了岸,魏青刚又不顾疲劳跑到高处和大家一起焦急地寻找落水女青年的具体位置,他深知多耽搁一秒,对海中的女青年就多一分危险。
魏青刚:第二次我上来的时间,我就想不要耽误太久的时间,看落水女孩究竟在什么位置,我再往那里游,第一减少时间,第二节省我的体力
【解说10:正当大家努力地寻找时,突然,一个巨浪将落水的女青年高高地抛起,目标出现了,魏青刚再次冲到岸边,朝着落水者的方向,第三次跳进了巨浪滔天的大海之中。与此同时,岸上的民警和群众死命地拉着绳子,防止魏青刚被巨浪卷走。
魏青刚:第三次下去的时间,游的时间,两个腿根本不听使唤。
段广珠:大浪一个一个,浪水把他埋了,又翻上来
魏青刚:在那个时间我就是想救人,拼了自己最后的力量往前游,加上最后的一口气往前游,想游到她身边,本来很远,我自己想,到了到了,就快到了,再游几步就到了,就这样想往前游。
【解说11:终于,魏青刚凭感觉接近了目标,他奋力抓住了落水女青年的手。
魏青刚:抓到她的手特别高兴,为什么?我终于抓住了,放最后的一口气我也不会松掉,必须把她抓上。
【解说12:经过近40分钟与海浪的生死较量,5点38分,魏青刚终于把落水女青年拉到了岸边。这是魏青刚上岸时民警钱程抓拍的一张照片。这时,魏青刚已经没有力气站起来,但他的左手仍紧紧地抓着女青年。
魏青刚:他们把我往上面拉,我跟着使劲拉着她,觉得再也不能松手,再松手,说不定我自己也不行了,不一定能回去救她。
【解说13:遗憾的是,由于溺水时间太长,女青年在送到

医院后再也没有醒过来,但是魏青刚三次跳进大海救人的英雄壮举还是赢得了在场所有群众的掌声。事后人们才知道,魏青刚和落水女青年并不相识,魏青刚今年30岁,17岁开始外出打工,曾经两次在家乡勇救落水者。面对众多媒体的采访,朴实的小魏总说:这是一件小事,人就应该在困难时互相帮助。
魏青刚:你有困难的时间,别人可以帮你,人家有困难你不帮助别人,你和善心在哪里?在我做不到。自己只要有一口气,必须尽到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救别人。总是想人家的命也是命,自己也是命,打比方自己牺牲了,换取了人家的生命也是一样的。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喊加油吧。

感动中国获奖者黄伯云

颁奖词:这个和世界上最硬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
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格,渊博宽厚,
抱定赤子之心;
静,能寒窗苦守,
动,能点石成金。
他是个值得尊敬的长者,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三万里回国路,
二十年砺剑心,大哉黄伯云

黄伯云研制的飞机刹车片

央视《东方时空》12月26日播出节目《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展播:黄伯云》,以下为节目内容实录:

这一天、这一刻,让黄伯云院士终身难忘:他将在这里领取一项国家级大奖。虽然,走上领奖台只有短短的几十步,但黄伯云却用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

黄伯云:我们是经过了20年的奋斗,所以我们是十年磨一剑,我们还不止磨了十年,差不多近二十年。

这就是黄伯云花二十年时间研制出来的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制成的飞机刹车片,目前,全世界只有英法美三个国家能够制造。研究之初,为了在研究中少走弯路,黄伯云想到与一个也在研制炭/炭制动材料的国家进行合作。

黄伯云:我们当时跟一个航空大国在同时起步研究航空自动材料的时候,他说他们现在做地很好了,他的技术很先进了,他说你来买我的技术,我这个技术要几百万美金,你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黄伯云没有想到,花钱买回来的一块试验样品,经检测,竟然是废料。

黄伯云:我们感到一方面很气愤,一方面也感到当自己没有核心的东西的时候是一种屈辱,一种耻辱。就是看不起我们,我就看你们这些东西你还不知道是什么。所以这件事情以后也更加激起我们努力地去做,我们一定要攻克这样的难关。

1980年,黄伯云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录取的公派留学生留学美国,在美国的8年学习时间里,黄伯云深刻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一角色的份量。

黄伯云: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代表的不是个人,是代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一个中国派出的留学生,应该要有自己的骨气,做什么事情要比人家好。

1988年,黄伯云回国创业,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美国完成硕士、博士、博士后学习的归国留学人员。

黄伯云:也感到国家花这么多钱把我们送出去,希望是你学成回来,能够为国家做点事,

所以我们真正想到是留学,像我这样的从来没有想到是学留,所学留是什么呢?就是留下来。

回国后,黄伯云把研究目标锁定在当今世界航空制动领域最先进的材料——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研制上。

黄伯云:要搞就要搞第一的东西,要搞就要搞自主创新的东西。只有第一了,你才是原始的创新,你才是自主的创新,你才是自己的东西,否则我们就永远跟在人家的后面。

到了1996年,经过无数次试验,黄伯云们终于完成了“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制备技术”的实验室基础研究,但他并不满足。在黄伯云看来,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产品,真正地为国家所用、为人民造福,科学家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科学家。

黄伯云:我们也感受到我们的科学研究必须要走出实验室,必须要走向市场,走向国家所需要的这些东西,必须要拿出产品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所以我们要把这个工作继续走下去。

从实验室到工业化试验,从小样品到大样品,课题组必须付出更多的智力和精力,经历更加艰难的实验过程。2000年9月,在模拟飞机多种着陆状态过关后,中止起飞试验中刹车片温度急剧升高,摩擦系数下降得很厉害,课题组在最后关头的试验失败了。

黄伯云:那个时候连睡觉都很难,所以安眠药吃一次不行,第二次吃都不能解决问题,那时有非常严重的斗争,负担也很重.那种痛苦当时确实是连自己很难想象,也想过这条路该不该这么做,确确实实风险太大了。
实验失败后的那段时间,被黄伯云称作是最黑暗、最痛苦的日子,但他很快就从失败的阴影中振作起来,他意识到,这个试验的意义并不在于个人的成败得失,更重要的是国家航天航空战略安全的需要。

黄伯云:我们也感到正是因为国家的这样一种重大需求,我们应该有责任把它做好。所以是这样一种国家的需求我们要完成这些任务,我们要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是这样一种驱动力能够使得我们要坚持下去,要百折不挠,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坚持,要渡过这个困难。这样我们才能够干成事,才能够为国家干成几件事。特别是干成大事。

一遍遍地推倒重来,一项项检查、一点点琢磨,改进工艺、添加新的材料……

1年多后,成功终于降临,黄伯云终于让无数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炭原子听从指挥,有序排列,形成了完整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

2003年9月20日,大型民用飞机上的试飞试验全部完成,中国飞机依赖进口刹车片才能“落地”的历史被改写了。

黄伯云:当经过十年我们把它做成了以后,大家当时都是非常的激动,有的掉下了眼泪,这时候你才感到极大的幸福,在经过艰难困苦之后,在你亟待的期望之后所获得的东西是最珍贵的东西,是最深的感动。

三个月后,就在中南大学已经获得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第一个大型飞机炭/炭刹车片零部件制造人批准书、航天产品工艺定型书,并在火箭发动机上使用炭/炭材料之时,当年卖给黄伯云废品的那个国家仍然未能实现技术突破。

黄伯云:他们看到我们的这些东西以后,他们举起大拇指,你们干得好!因为我们确确实实全面地超过了他们。

黄伯云:我们这场仗一打,我们才感觉到我们跟过去不一样了,我们跟国外的大研究院跟国外的最高水平研究机关,和他们交往我们就有自己的底气,而不是我们去求人家,而是人家来求我们。

2005年3月28日,从***主席亲自给黄伯云教授颁发奖状,这一刻,黄伯云以他的成功结束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连续六年空缺的历史。

感动中国获奖者从飞
颁奖词:
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
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
他曾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
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
却赢得了最包含敬意的喝彩!

从飞演在演唱小货郎

从飞走下舞台

感动中国获奖者李春燕

颁奖词: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是迁徙的侯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洪占辉妹妹将白岩松和洪占辉逗的哈哈大笑

颁奖词: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
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
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
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
生活让他过早开始收获,
他由此从男孩变成了苦难达不到的男子汉,
第4个回答  2007-03-31
丁晓兵:20多年来一直是英雄

20多年前的一次军事行动中,丁晓兵失去了右臂。当英雄在被鲜花与赞誉围绕时,南京航空学院的一名大学生给他写了封信,信中的话让丁晓兵深感意外:成为英雄,你只算过了第一关,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也可能成为英雄。我现在并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后依然还有事迹从你的身上出现,到那个时候,这个英雄的称号你才当之无愧。

20年过去了,丁晓兵时刻不忘这封来信。从连指导员、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到团政治委员,丁晓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带领的集体,先后获得248面奖牌、证书和36座奖杯。

【颁奖词】

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王百姓:排除炸弹1.5万多枚

把公安工作称作和平时期风险最大的职业之一,一点儿都不夸张。公安部的统计数字表明,从1995年开始,每年因公牺牲的全国公安民警始终在400人以上。前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414人、负伤4134人,“天天有牺牲,时时在流血”是近些年来全国公安民警的真实写照。

几乎每次出差,妻子都要在王百姓的行李中放两只苹果,期盼丈夫平安归来。自1985年从部队转业到河南省公安厅工作以来,王百姓始终战斗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线,多次临危受命,亲手排除各类炸弹1.5万多枚,处置大小爆炸现场无数,是公安系统唯一没有伤残、排爆没出过一次差错的全国劳模。

王百姓有着普通人的情感--眷念家人、恐惧死亡,但他还是一次次地在生死线上穿越,“因为我是一个警察,又从事这方面工作,我不去谁去?”

【颁奖词】

10年时间,1.5万多枚炸弹,专门与危险打交道。谁能不害怕,平常人只要一次遭遇炸弹,就已经惊心动魄了。而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国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担忧、战友的期盼,一肩担起。

华益慰:“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华益慰是著名医学专家,一生兢兢业业,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从医56年,华益慰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人。

妻子张燕容是他的同学、同行,共同相处了几十年,说到丈夫,她只是淡淡地说道:“他也就是尽到了一个做医生的职责,做一个医生分内的事情,只不过他做得比较认真。”一些网友并不这么看:医者父母心。华医生,您用您的一生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医者”。如果我们生活中的医生都像他那样多好啊!

【颁奖词】

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霍英东:聚财有道,散财亦有道

霍英东给人的印象,一是官至高位,在政界、商界、体育界拥有众多的头衔;二是他是个慷慨的有钱人。

从小吃过不少苦的霍英东聚财有道,但也热心公益,散财有道。多年来他对社会的各类捐助金额接近200亿元,单是在家乡番禺的捐助就超过40亿元,有报道称他是港澳地区为家乡捐赠最多的富豪。

说起父亲生前的善行,其子霍震霆回忆道:“他说过一句话:人一生一定要做有意义的事。有钱,是给他一个机会,能对国家做自己的贡献。”

【颁奖词】

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

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叶笃正:“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91岁的叶笃正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近60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先生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开创性重大贡献,也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常挂在叶笃正先生嘴边的是:“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颁奖词】

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学者的大气象。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

孔祥瑞:150项革新带来8000万元效益

仅有初中学历的工人孔祥瑞有着“蓝领专家”的美誉。2001年,他主持创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15.8秒,当年创效1600万元;2003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技改项目,被授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利。

【颁奖词】

不管什么时代,劳动者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还应该是那些不仅贡献汗水还贡献智慧的人。150项革新,给国家带来8000万元效益,这就是一个工人的成就。

林秀贞: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

林秀贞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30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

这位朴实的农村人,始终记得她母亲的朴素教诲: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来治理自己的家,万万治邻——用一万分力量来治理邻里关系。

【颁奖词】

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黄舸:行程1.3万多公里,当面感谢恩人

18岁的黄舸看上去像个十一二岁的孩子。7岁时,他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据专家介绍,同类患者最长生命纪录仅为18岁。

黄舸的生命也许就要走到尽头,但是为了能面对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2003年,15岁的黄舸和父亲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踏上了“感恩之旅”,开始在全国寻访素未谋面的恩人。如今,父子俩已经走过了82个城市,行程1.3万多公里,向30多位当年给他们寄过钱的恩人当面道了谢。父子俩一路上感受着感动,也传播着感动。

黄舸说:“到好心人的家门口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表达深深的谢意,是我最大的心愿。”这个心愿一直支持着他走到今天。如果有一天离开人世,黄舸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

【颁奖词】

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体会这个场面,一个四肢无力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跋山涉水、万里迢迢。

他就像一小截被命运丢弃的蜡烛,善良的人点亮他,他就欢快地燃烧起来。藏起眼泪,还给人们光明和希望。

微尘: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

“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青岛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

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翻阅了捐款记录后惊讶地发现,早在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经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2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1万元,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

截至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记录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尘”。

【颁奖词】

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王亦君)
(纠正一下,不是2007,是2006年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