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明清时期弹词的发展状况

如题所述

  一、简述明清时期弹词的发展状况:
  1.形式:弹词在嘉靖、万历时已在南北各地演唱,大约自乾隆年间弹词流行的地区已逐渐缩小于江苏、浙江等江南一带,而北方的词话弹唱发展为鼓词形式。戏曲家梁辰鱼有《江东二十一史弹词》。但明人对弹词与词话并没有厘定明确的界限,词话乃元明之旧称,凡说唱话本通谓之词话,如杨慎之《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即通行本《二十一史弹词》
  2.弹词渊源:
  关于弹词和鼓词的渊源众说纷纭,这是因为民间对各种曲艺的称呼并不严格,其传承、转变的情况也缺乏清楚的记载。大致而言,弹词可能起源于早期的瞽人诵诗,而有迹可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代的陶真,金、元两代继续发展,至明而有文人创作文本流传。在说唱艺术方面唐有变文,宋有陶真,元明有词话,弹词和鼓词便是从这一系列中脱化而成。而且弹词和鼓词本身,其最初的区分也不很严格,大约到了乾隆中期以后,弹词主要流行于江浙一带,地域文化的特征愈来愈明显,于是和北方的鼓词形成明确的分野。在发展过程中,其叙事体制由原来的七言叙事体为主变为模仿戏曲表演的代言体为主,至清代,弹词成为一种新兴的俗文学。

  二、弹词作为曲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社会教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弹词义分为两类:苏州评弹与女作家弹词。
  前者有说有唱,属于唱词;后者只供世人阅读,属于小说。它们在实施教化的途径方面也有不同,评弹是通过“说、唱、弹、噱”等表现形式 在固定的演出场所--书场中宣扬传统伦理道德,此外也会庙会和堂会上演出。而女作家弹词则主要是以韵文文体虚构想象故事的长篇叙事作品,通过让世人阅读的 途径来传播其教化内容,具体表现在妇女观上,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女扮男装,其所蕴含的教化内容值得我们去加以研究。

  三、弹词简介:
  弹词是中国传统曲艺形式类别的一种,见曲艺音乐,是流行于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讲唱文学形式。
  弹词,也叫“南词”。明、清两代流行的曲艺形式。在明代,南方、北方都有弹词流传。到清代,北方仍有弹词。
  弹词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曲艺。流行于中国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说唱文学形式。它起源于宋代的陶真和元明的词话,开始出现于明中叶,至清代极为繁荣,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它由说、噱、弹、唱等部分组成,唱词以七言句为主,间有三言衬字。其作品多为长篇,每次开说前往往插上一段开篇,相当于话本中之人话,供演唱者定场试音之用。弹词多用第三人称叙述,文字浅近,语言上有“国音”和“土音”之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