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皇帝下的指令,诏告天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最应该的断句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或不断句,始于朱元璋。

明太祖定大朝会正殿为奉天殿,与臣下诰敕命中首称「奉天承运皇帝」。而圣旨上因为皇帝是“天子”,“天”与“皇帝”写一起时,要平齐。皇帝换行顶格写和天同排,于是误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来历

说法一

若说源头,那要从秦始皇统一天下谈起,他称雄天下,于是不再满足于王的称号了,定名号为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其玉玺上就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昭示其合法性。看来“皇帝”、“诏”是秦始皇最早使用的。

汉承秦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皇帝制度。“诏曰”这两个字则最早用于汉代的帝王文书中。之后一直被历代帝王沿用下来。可是,“奉天承运”这几个字,在明朝以前,却从未在历史中出现过。

据说,“奉天”这种叫法最早的发明者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公元1368年在南京称帝,在那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城,其中最重要、规格最高的朝会大殿,便命名为“奉天殿”。

后来,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篡夺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并把明朝的首都改迁为北京,又在北京模仿南京城建了规模更宏大的紫禁城,奉天殿自然也被原封不动的从南京“搬到了”北京。这“奉天承运”的说法恰是源于这座奉天殿。

这一说法也曾在清朝治学严谨的大学者俞樾的《茶香宝续钞》中有记载:“奉天承运”是“论奉天殿名而及之”,由此而知,这种四字用法最早源于明代的奉天殿。

说法二

另一种说法为:“奉天承运”这四个字连用就是开始于朱元璋,不仅因为他命名的“奉天殿”,也还因为他所捧的大圭上面刻着这几个字。

而这一说法则是由明朝万历时期的天文学家沈德符最早提出来的,在他写的一本《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明太祖训中曾经说过,皇帝所执的大圭刻着“奉天法祖”这几个字,所以皇帝也被称为“奉天承运皇帝”,皇帝颁布的诏书前面也都会加上“奉天承运”的称呼。

扩展资料:

使用场合

圣旨因具体的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措词,主要有“诏曰、制曰、敕曰”三种。

诏曰

”诏曰”是诏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制曰

“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凡是圣旨中表达皇恩浩荡时,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

敕曰

“敕曰”有告诫的意识。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的时,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要骄傲自满,恃宠而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09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一诏书套语始自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自然少不了借用天命,其一举一动都说成是“奉天而行”,因此,他自称为“奉天承运皇帝”,其诏书大多也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其后,这个诏书套语沿用至清朝灭亡。明清两代的诏书并不是都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也有相当一部分诏书开头真接用“皇帝诏书”或“诏曰”。另据考证,“奉天承运皇帝”之称最早出现在唐代的后期,《唐会要》卷十九“让黄帝庙”条记载:文敬太子李塬等人死后追封“奉天承运皇帝”之号,唐太宗开成四年(839),停废此制。这句话正确的说法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逗号应删)
先来说说“奉天承运”的意思。奉:遵照;奉天:遵从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继承新生的气运。它是封建帝王诏书开头的套语,“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奉上天之命而承世运之道的皇帝下诏书说”。对于天,所有的人都要尊奉、崇拜、敬畏,人类在祭祀活动中首先要祭天。中国古代天命论认为,不仅个人的生死祸福取决于天命,王朝及天子权力的获得,也来自上天的册命,臣属的官职俸禄又得自君主代表上天所作的册命。历代皇帝都以“天子”自居,就是天之子,认为自己是天命的承担者和执行者。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此句一般是圣旨之类的开头。意思是皇帝是承接上天的使命宣布下面的事。要知道在中国古代,天是神圣的,这跟值在广大中国人心中。各个皇帝都是以天命来表现其合法性的。另外问题中的这句话据考证最早是源于明代,是朱元璋最先使用。可以说并不久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4-28
奉皇帝的意思
第4个回答  2014-04-28
奉上天旨意承运世之道由皇帝传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