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

如题所述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啊尔文-托夫勒 面对飞速的现代社会,大学生要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就必须把握住时代的大动脉——信息与技术。不能说没有高深的信息技术无法生存,但想要走在时代的或者说人类的最前列,就必须有最新的信息和最精湛的技术。我们学习《学习科学与技术》这门课程,就是培养我们从理念上认识学习、改造学习、理解学习、加深学习,从而把握学习,教别人学会学习,让学生喜欢学习! 一、分析学生厌学心理,并给以理解 (1)社会因素 大学生寒创苦读12年,金榜提名不容易,任意一个有思想、有志向的大学生,都想要在自己面临社会挑战时,社会能够以欢迎的形式来接受他们,并且肯定他们。但是社会的发展太快,有些整天闷头苦读的人好象根本就不认识这个社会,社会的发展不是与自己武官而是根本就搭不上这趟快车。有的人想扔下书本,去社会实践一下,但出去发展,社会根本就不需要这种“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我们根本没有学成,也有人认为“学习文言文去社会上用不着或是做生意只要会乘法口决就可以了” 之类的问题比比皆是,这也是事实,我认为这就是“教育漏洞”——让大部分学生模糊了学习的 目的。所以有些人开始厌学,或根本不会主动去学习。 有使也怪这个社会发展太快,把那些“萌动”的幼芽杀害了,但是环境是无法改变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有太多的人也就忽略了继续深造自己,放弃了自主学习。 (2)学校因素 学校在对于学生的方面,也只是教授,而不去给他们实践的机会,如果说学校的教育与学生的求知心理相符合,那我们的的教育就是天衣无缝了。学校是盲目的,或着也是以社会为基准的,也就是说以社会的标准来卡学生,应试教育就已经杀害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再家上学校在课程和教师安排上也有问题, 让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苦读了几十年最后竟然成了没有知识基础没有认识基础的人。 我们只能硬着头皮去学习,但也不是自主学习,有的人会说 是学校缺乏有知识有认识的教师,这种说法不是反动的,或许是个事实。 (3)家庭因素 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政策严明或宽松的家庭的,都回给孩子带来压力的,即使家长不施加压力,承认的大学生也会给自己施加压力,是压力变为动力,有动力的人就一心想去做些什么或是直接想怎么去挣钱,这样又把学生从学习的理念中拉了出来。学生只能一边学习,一边彷徨,一边想着出去“闯闯”,可是这么多的复杂心理与目的,学生回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吗?不会,想到父母省吃俭用为自己创造的条件,想到自己念书给家里带来的负担,他们回安心在那接受大学生的高等教育吗? 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理解学生,并给他们学习的兴趣,给学生希望加以创新。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1、认识学习 (1)、日常生活中的学习 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概念是狭义的学习概念,主要指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 (2)、古代中国文化传统的学习 在我国古代,“学”与“习”两个字一般是分开使用,而不是并列在一起的。古代表达获取知识的含义时多用“学”字或“知”字,主要指各种直接与间接经验的获得,有时还兼有“思”的含义;表达熟悉和掌握技能修炼德行等带有实践意义的行为时则用“习”字,“习’指巩固知 识、技能,含有 温习、实习、练习意,有时兼有行的意思。 中国最早将”学“与”习”联系起来,并且探讨二者关系,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学而时习着急,不亦说(悦)乎!”不过这里的“学”和“习”尚未直接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复合词,但孔子揭示和强调了“学”与“习”之内的联系,“学”是“习”的基础与前提,“习”是学的巩固与深化,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知行统一,以及由此所获得的喜悦的情感体验,而这恰恰是学习的本质所在。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习”包含“学”与“习”两个环节,“学”是指人的认识活动,而“习”则是指人的实践活动。 (3)西方心理学对学习的认识 A、从行为主义到新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的学习定义:学习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桑代克根据对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提出了两条学习的定律:练习律和效果律。练习律就是学习重要重复,重复能使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得到巩固和强化,但仅此还不够,因为实行多次的动作不一定都会使联结加强,例如,猫在迷箱中乱抓乱拉等无效的动作虽多次出现,但这种动作不仅能强化联结,反而会随着学习的进展(对有效动作记忆的强化)被淘汰,因此他主要用效果律来解释动物的学习行为,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满足的效果而加强,也可因烦恼的效果而减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宣称“行为主义是严格的决定论者”,华生提出的这个刺激——反应公式成为行为主义解释学习的理论基础,他们认为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和强化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习惯性联接华生在心理学研究对象和方法中的变革,使行为主义心理学以自然科学的面目出现,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 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的学习定义:学习是在有效的强化程序中不断巩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塑造有机体行为的过程。 斯金纳认为塑造有机体行为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他将升升的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会增加,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提高这一操作再次发生的概率,斯金纳把华生刺激——反应的公式发展为刺激——反应——强化,并同费斯特合作对强化的时间安排进行了研究,比较了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长间歇强化和短间歇强化、固定经常强化和不固定偶然强化对学习效率的影响,揭示了操作反应与学习安排之间的许多规律性问题。 B、从结构主义到建构主义 皮亚杰认知学派(建构主义)的学习定义:学习活动本身是一种主体转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其目的在于取得外部主体对自然与社会的适应,从而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同时将这种动作协调结构内化为主体的认知结构,这种内化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同化是主体在活动中对环境进行选择、改变,并把他们纳入主体原有图式中,从量上丰富和原有图式;顺应是当原有图式容纳或同化不了客体或主体动作经验时,在主体自我调节之下改变原油动作结构,产生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变化 的过程。在同化和顺应交替进行的过程中,主体的认知图式得到建构和发展,从而使主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断打破原油的平衡。 认知学派以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因为此学派以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心理实验室为诞生地,事业又被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用实验发,采取纵向研究的方法,开创认识与思维发展学研究,首次揭示了人类个体认识发生发展的机制与规律,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各个国家的心理学家开始对皮亚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榜文话验证研究,从而抛弃世界范围内的皮亚杰热。 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定义,:学习是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结构与机能,这种机能不是内部自发产生的,而只能产生于人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这种高级心理机能最初形成于人的外部活动中,并在活动中逐渐内化成为人的内部各种复杂心理过程和结构,因此人的心理发展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和社会共享的理解过程是不可分离的。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将维果茨基三四十年前的学术成就介绍给西方世界时,立刻出现了维果茨基热,美国一份著名心理学杂志发表评价维果茨基的文章,标题是“心理学界的莫扎特”,维果茨基之所以被公认为建构主义的奠基者,重要原因在于他尖锐批判 了心理学中无视动物行为和人的下来活动存在本质差异的纯生物学观点和自然主义倾向,突出强调了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他深入研究和揭示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创立后来在心理学界中被广泛接受和采用的“内化说”,维果茨基指出,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一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他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与此相关的第二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的并且不断发展的高级心理结构与机能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有可能转移到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结构。 建构主义本身派别林立,如认知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主义、信息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等,尽管存在分支,但大多数建构主义者对学习有以下几点共识。 A、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动性的发挥。 B、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方面的建构 C、学习既是个性话行为,又是社会性活动,学习需要对话与合作 D、强调学习的情境性 大多数心理学派别普遍接受的学习定义: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或心理倾向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不是因为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 2、提出并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发生兴趣 (1)、学习效率的含义 学习效率就是学习的投入和学习的产出之比。 学习效率=学习的产出(学习数量、质量和成果)/学习的投入(学习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代价) 学习效率是对学习者学业水平和身心素质发展的综合评价,而且特别强调如何以最少的时间、精力之投入,获得最多的学习成效,包括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及非智力因素等,即如何使学习最优化的问题。 (2)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分析 (一)学习主体的身心状态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A、学习者的学习观念 B、生理方面 (二)学习对象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学习对象对学习效率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选择与调整学习对象入手,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则是学习理论与实践中的最大难题,人们都知道,学习内部的难易程度与学习效率有着密切关系,学习内容太难会使大脑受到抑制,进入疲劳状态,并使学习者丧失学习信息、学习内容过于简单,学习者虽然学习的很轻松,但没有挑战也就没有收获和发展。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从理论上对此作出了深刻的研究,他把教学与发展内在的结合起来,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众所周知,教学必须与学生的水平相适应,但如何判断学习的发展水平呢?经过长期深入的研究维果茨基提出:必须区分学习者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水平和能力,另一种的尚未达到但经过努力有可能达到的水平和能力。作者把“最近发展区”选择与“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学习内容与方法。才能使学习者面临最大的挑战,并最大限度的调动和激发学习者的最大潜能,这样的学习有可能获得最高的效率。 学习对象的难易程度不仅表现在学习内容的深浅,而且表现在学习材料的深浅程度等方面,这些都与学习效率有密切的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在学生学习新内容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比要学的新内容更加抽象、概括、综合并且清晰的反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基础与新内容、新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这样的“先行组织者”可以使学习一开始就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性、概括性的了解和和把握,就能有效的克服学习中的盲目性,在学习着已知的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新内容,而有助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和点拨,后来研究者们进一步发现“组织者”可以在学习之后出现,而且可以是具体概念,在抽象、概括水平低于学习材料,因为在学完新内容之后,需要有一个复习,总结的过程,这时出现的“组织者”所提供的材料,既可以是抽象、概括性的,又可以是陈述、比较性的,这就能为新的学习内容提供各种类型的比较材料,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3)学习手段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学习手段是为达到某种学习目的,而采用的方法和措施,是否采用一定的学习手段,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科学的方法是通过高效学习的桥梁,良好的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相对来说也就延长了学习的时间。有人以教少的时间学习取得了很大的收获,有人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两个话同样时间学习的人,学习效果也往往欧阳很大差异,之所以产生这个学习效率的差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习者对学习方法的正确选择与驾驭能力。 现代化殴打学习手段和工具如收音机、电视机等是人的感觉功能的延伸,它们的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物化。借助它们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学会利用Internet,就可以在网上快速的获取信息。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声并茂,具有人机交互的功能和可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4)学习环境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影响学习效率的环境因素除了有家庭、学习、社会风气、文化传统等社会环境因素以外,还有人类自身制造的人工环境。学习内的学习环境一般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硬环境包括人生活和学习的措施、场所、建筑物等,如:学习的宿舍、图书馆、实验室,研究表明,在学习时桌椅的摆设、光线的强弱、嗓音、学习场所的颜色、温度等因素对学习效率都有影响。例如那些长时间坐在教室左侧座位上而不得不把头和眼珠转向右侧的同学,在注意语言和分析能力的课程中,学习成绩比较出色;反之,那些坐在教室右侧的学生,在形象化、综合或整体化有益的课程中成绩较好。而且照明光线也会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光线过强会给人以烦躁不安的感觉,光线太弱则给人以超负荷、气促、胸郁之感,影响学习效率。 软环境是指学习氛围和师生共同创设的知识和文化学习环境,例如,在图书馆、自习室学习的氛围显然要比在宿舍的学习氛围浓厚。在学习氛围很强的班级环境中,人很容易产生学习的意向集中学习注意力。此外,也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影响作用。 环境作为客观因素会影响学习活动的效率,但是不能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为它所主宰。学习着应学会利用它,在无法选择学习环境的情况下,就必须学会通过调整自我来适应环境,成为环境的“主人”。 (5)学习动机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学习动机是学习动力,就像汽车的发动机。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自己要求不高,缺乏兴趣,认为学习枯燥无味,必然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不断强化学习动力,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热情往往比延长时间,增加学习强度具有明显的效果。 心理学家拉杜沙维尔.杰特点(Rodossawl Jeuitch)做过一个实验,他让一名被试接受德语练习,被试坐在他对面,跟着他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诵读8个音节的字母表。这样的反复诵读达46次之多,被试还不能掌握这份字母表。于是,他不得不停止实验,问被试究竟能不能复述这些字母。被试回答说:“什么?要我记住这些音节吗?”随后他又复述了6次,就能背诵了,由此可见,被试虽然不断重复这些音节,但是由于不明确主试的目的和要求,缺乏学习的心向,以致没有记住,如果主试一开始就向被试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要被试树立学习的心向,恐怕就不会重复46次了。 学习的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成倒“V”形曲线。在一定的范围内,学习效率随着学习动机的增强而逐步提高;当学习动机达到中等适宜强度时,学习效率就最高;当学习的动机过强时,学习效率反而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下降,“求成心切,反被其害”。这样表明学习动机强度并不是与学习效率成正比的,学习动机太弱或过强都会影响学习的效果,降低学习效率。 3、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这部分内容显然同上一部分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更加复杂和个性化。历届学习本课程的学生对比,都进行了大量联系和实际的研究和探索。 三、当代大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 (1)学习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习,还包括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学习内容是广泛而全面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学习理解为科学文化知识技能的学习,这是片面的。这导致人们在教育、教学中,仅偏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视能力、态度、方法、品德的养成,培养出的人片面发展,只能死啃课本。高分低能、高能缺德、知书不识礼,与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相背离,与人们对学习的片面理解无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明确提出了相信时代小兄弟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清学习殴打本质和时代的特征,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人的整体性发展,正确的把握知识性与发展性的内在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习的形式和途多样 学习不仅包括各种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如在校学习、系统自学等),而且还包括各种偶然的、无意识的、自发的,非正规的学习(如交谈、看电视、看电影、听广播、上网、游戏、生活中的见闻与感受等)。学习可以分为间接经验的学习和直接经验的学习。人世间有两部书,一本是有字书,另一本是无字书。有字书的学习可以看成是间接经验的学习,无字书的学习可以看成是直接经验的学习。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字书比有字书的学习更为重要。学会在使用中学,在生活中学,在交往中学,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学。学习是正规性和非正规性的统一。 (3)学习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学习的主体不仅包括个体,还包括团体乃至整个社会。学习首先是个性话的行为,别人是无法替代的,然而,个体的学习活动只有在社会文化环境中,才得以进行,同时,每个人的学习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学习,因此,学习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往对学习的研究着重于个体,这方面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对团体、社会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它更强调合作学习,而不是竞争学习。人们应学会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4)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 它不仅指知识的输出、输入,还包括反馈调节。听老师讲解、阅读书本、与他人交流以及联系实际的研究,都是知识的输入,而运用输入进来的知识做练习、作业以及解决生活中的集体问题则是知识的输出。同时,还要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监控,这种反馈调节机制,有助与不断改进和提高输入和输出的质量,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偏差,不断趋进学习目标、优化学习机构。 (5)学习是全身心参与的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身体器官参与外,不但需要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智力因素积极地处于活动,还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小起支持和动力作用。因此,学习必须充分发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提高学习的成效。 (6)拓展学习的时空观 从学习的时间上说,个体的学习是终身的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须臾毕业离不开学习,要活到老学到老,要学习,学习再学习,西方白领阶层目前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定律:“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回折旧80%”。那使“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人们再也不能只能一般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有的知识技能。对于人类来说,学习要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不能终止,否则,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Internet进入虚拟学校学习,获取知识和信息。 (7)注重学习活动的创造性 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学习,获取已有的、现成的知识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获取未知的、需要探索的知识经验、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当今时代的变化越来越迫切学习创新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指通过学习,提高个体在学习中的发现,吸收和学习创新内容的能力以便在行动上与新情况协调一致。它要求学生在吸取知识时就要象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逐步学习须会和运用创造性技法,力求在观点、见解和方法上有创新,尤其是要培养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一个人不善于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就会被历史淘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进行创新性学习,才能跻身与世界之林。 (8)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 人,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能够自己选择和控制自身行为的主体,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学习质量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学习者自身。因此,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习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内部、外部条件,自觉主动的学习,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尤其要克服各种厌学情绪,强化学习动力,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发展自我调控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 由于人类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具有多种属性的、受诸多内外因素的制约的复杂系统,要想全面、深入的揭示学习的奥秘,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不过,人类对自身学习认识的每一步进展,多会使人的学习能力获得改善和提高,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四、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 培养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的能力,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日常面临在中学阶段从未感受过的压力。在创建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自觉地培养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的能力。提升面对失败和成功所需的定力,以突破成长的障碍,塑造健康的人格,这对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培养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是学习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源泉。自我意识的意义在于不断的学习和创新。一个善于自我超越的人是不会因为满足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而停止学习的,其旺盛的创造力就是来自于源源不断的自我超越。这种自我超越又必须在自我意识的前提下实现。一个自我超越的好手,能够敏锐的觉察到自己的弱点于缺陷,并能积极的进行自我完善,以熟悉环境、适应环境,最终把握环境,推动学习的深入发展。这种具备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的人,就是学习的活细胞。他们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是学习得以形成的直接动力,更是学习的自我更源。 自我意识是个体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阶段和标志。人的成长都要经过“自我中心主义”阶段,当思维方式超越了直观性,达到反思的水平和阶段,才有可能超越自我中心主义,才可以形成“自我意识”。因此,”自我意识“能力的发展,需要坚持不懈的进行练习和实践。前面,我们已经提供了多种培养自我意识的方法,值得强调的是,应该在平等开放的自我环境中,借助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有不技巧的进行自我意识训练。自我超越是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从认识论角度看,自我超越就是一个自我否定,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从“本我”到“超我”的飞跃。 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的实现需要不断的进行学习与实践,大学生要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具有自我意识能够进行自主选择和自我控制的学习主体,关键在于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习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内部、外部条件,自觉主动的学习,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4

首先要提高孩子的自律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