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帝的年号有什么代表意义

如题所述

年号 年号,是我国古代史上封建帝王为了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同时,它也是一个 封建或割据政权的标志和象征。因此,自汉武帝时采用年号起,历朝历代帝王或分裂割 据者、农民起义首领基本上都取一个或数个年号,表示正统,图个吉利祥瑞。沿袭到清 末,采用过的年号约八百多个,历时2500多年。 汉武帝以前没有年号,以帝王的年次纪年,史书记载时则连同帝号合称。比如周宣 王元年、二年、三年,鲁隐公元年、二年、三年等,一直延续到出皇帝位,下一嗣王即 位或改朝换代新帝即位,则用嗣王或新帝的年次纪年,称元年、二年、三年等。 年次纪年到了汉代,特别是汉文帝、景帝时期有所变化。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前十 六年用年序纪年,称元年、二年……十六年;后七年,即第十七年起,改称后元年、后 二年……后七年。景帝在位十六年,前七年称元年、二年……七年;后六年称中元年、 中二年……中六年;最后三年,称后元年、后二年、后三年。后三年正月景帝死,武帝 即位。这种现象,史称"改元"。 有史以来,自"帝号纪年"或曰"王位纪年"起,帝王在位期间没有"改元"现象,"改元 "自文、景始。文帝在位一次改元,景帝在位两次改元。 改元的原因,盖如《汉书·文帝纪》所说:"十六年秋九月,得玉杯,刻曰‘人主延 寿’。令天下大酺,明年改元。" 汉代方土方术盛行,深信 纬迷信和天谴天瑞,因此在"间者(指前十六年)数年比不 登,又有水早疾疫之灾,朕甚忧之"的情况下,汉文帝于十六年九月得到玉杯,且上刻有 "人主延寿"词语,认为时来运转,吉利祥瑞,便命令天下臣民大 玲T宜群饮庆贺,拟定 明年改元。张晏注亦云:"新坦平候日再中,以为吉祥,故改元年,以求延年之祚也。" 这就是改元的原因。 不过,文、景二帝改元,本只改元年,没前元、中元、后元字样,这前、中、后是 后人为了区分放、中、后而加的。文、景二帝初改元,只改称元年,按年次往下纪,与 后来的改元不同。因为后来改元是已有年号,所谓改元实质上是改年号。 称年号自汉武帝始。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共有11个年号,前六个年号,每六年一 换;后四个年号,每四年一换;最后一个年号仅二年。他第一个年号名建元,颜师古于 《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下注曰:"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实际上,武帝亲 定的年号是其在位三十一年的"元封",下诏书"以十月为元封元年"。这是汉初因秦制, 以十月为岁首。据史家考定,元封前五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等都是追 加的。因此应该说,我国古代历史上年号起于"元封"。 年号起于汉武帝"元封",建立年号的原因和意义何在?据《史记·十二·武帝纪》记 载:"其后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数。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长星见曰元 光,三元以郊得一角兽曰元狩云。"即建立元年、取年号应以天瑞来命名。所谓天瑞是天 体自然降临的祥瑞物,长星(慧星)现,故命年号叫元光;郊得一角兽(白麟),因改元叫 元狩。 年号的拟定,均选吉利样瑞词语,一般选用两个字。如东汉章帝年号建初、元和、 章和;晋武帝司马炎年号泰始、咸宁、太康、太熙等等。也有四字的,如唐武则天年号 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宋太宗赵光义年号太平兴国等等。个别也用六个字的 ,如西夏 白 躁傧瞿旰?天授礼法延柞",西夏惠帝赵秉常年号"天赐礼盛国庆"。年号 没有超过六个字的.因年号过长不便称谓。 年号的改变也叫改元,改元有除旧布新之意。一帝多号,因某种情况需要或获天瑞 改元,如汉武帝见长星现,改号元光,获得白麟,改号元狩;获得宝鼎,改号元鼎等。 改朝换代均需改元,加唐高祖李渊灭隋改隋炀帝杨广大业十四年为唐武德元年;明太祖 朱元璋灭元朝改元惠宗妥懽贴睦尔的至正二十八年为明洪武元年。嗣君继位也须改元, 如东晋明帝司马绍继位改元帝司马睿永昌二年为太宁元年;南宋端宗赵昰继位改共帝赵 显德佑二年为景炎元年。像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及恭帝柴宗训继位均沿用太祖郭威年号显 德的极少。 因此,可以说年号是历代一个正统王位、皇枚的标志,有了年号就有了正统王位、 正统皇权,否则就失之。比如历代番国奉行某皇帝的正朔就是一个明证。所谓"奉正朔" ,就是奉行某皇帝的年号纪年。如三国的以谁为正统,陈寿《三国志》以三国并列,各 用各的年号纪年纪事,而习凿齿《汉晋春秋》则认为蜀为汉朝偏安,以蜀为正统。东晋 十六国前凉张轨,因对晋称臣,奉行晋的年号纪年,西域出土竹简上书有"建兴十八年" 字样。"建兴"为西晋愍帝司马业的年号,"建兴"只有五年,盖道途阻隔,前凉不知晋已 南迁,此时已是东晋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年),说明奉正朔、用年号纪年的严肃性,奉 行到底,不敢越雷池一步,反之就是叛逆。 年号,从它本身来说原是小事,仅为纪年方便的名号,然而就它产生的背景、条件 ,在历史上的作用等而言,可就复杂了。研究历史、整理古籍等不得不注意,同时也是 一般人应具备的常识。 年号纪年,原是我国古代史上特有的产物,在记载史事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仍 然断断续续不十分方便。建国后,我国正式采用公元纪年,历史上的年号纪年也可用公 元对照,时间前后概念清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据清朝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考证,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首创的,年号为「建元」。《汉书》上记载说,那年十月,汉武帝出去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记年,於是立年号为「元狩」,称那年(前122年)为元狩元年。可是,过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阳地方获得一只三个脚的宝鼎,群臣又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建议用来纪年,於是改年号为「元鼎」,称那年为元鼎元年。后来,人们把这记录年代的开始称「纪元」,改换年号叫做「改元」。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纪年,并同时改变年号。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一个皇帝在位时,也可以进行多次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一个皇帝年号也有多个。例如汉武帝有11个年号,武则天在位21年有18个年号。也有皇帝在即位时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号,例如五代时期后梁的“乾化”年号、后晋的“天福”年号、后周的“显德”年号。明朝以后,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康熙帝。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国分裂的时期。五代十国时,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另外朝鲜、琉球为中国藩属时,亦用中国帝王年号。以朝鲜为例,明亡之后,除与清朝文书往来,内部官方文书拒用清朝年号,改用干支或国王在位纪元,至於民间仍有坚持采用崇祯年号者,甚有直到崇祯二百余年者,与明郑一直采用永历年号,极为相似。也因此,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少数民族政权,以及人民起义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 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有年号。还有的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也有政权自己不建年号,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权的年号。例如后晋的天福年号用至九年,改为开运元年。3年后,后汉刘知远称帝,不自建年号,也不沿用开运年号,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还有许多年号在不同时期重复使用。例如建元就有5个时期在使用。还有因为避讳或者其他原因,一个年号有不同写法,例如唐殇帝的唐隆年号,又写作唐元、唐安、唐兴。 有些年号是根据两个前代年号合并而成,如贞元取自贞观开元,隆兴取自建隆绍兴,淳熙取自淳化雍熙,绍熙取自绍兴淳熙,庆元取法庆历元佑、开禧取自开宝天禧等1。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的做法,而改用民国纪年。虽然在袁世凯称帝时使用过“洪宪”的年号,而爱新觉罗溥仪在担任满洲国执政和皇帝时分别使用过大同和康德的年号,但是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而认为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年。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4-25
代表年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