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思维能力

如题所述

高中政治课由于涉及较多的理论教学,有些理论与学生生活实际存在脱节的现象,使得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政治课不感兴趣。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课堂思维,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政治教师必须建构高效的政治课堂教学,并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来实现。
  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政治课堂上,老师可以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梳理整合成各种小例子,以“案”说理,深入浅出,这样复杂的道理也就变得简单直观并浅显易懂。例如,学生对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关系总是容易搞错。从抽象到具象,若有“形象”来过渡,学生便容易理解。于是笔者举一例:早晨值班某同学见老师辛苦,说老师我有一个蛋饼,送给你吃。显然,学生不是以交换为目的,老师吃完蛋饼填饱肚子,此时蛋饼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不是商品。老师发现学生做的蛋饼味道可口,隔天再遇该同学,同学说,老师,这次蛋饼3元一个。蛋饼同样可以填饱肚子,不同的是老师拿出3元用来交换,这时蛋饼即为商品。通过这样的例子,商品的抽象概念就变得具体。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具象再次回到抽象,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四个判断来检测学生对商品这个概念的理解程度,即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
  形象思维是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深奥转化为浅显,以此类推,政治课堂应该多一些这样的“桥梁”,让学生回到生活的经验中,概念不是要学生记住,而是要让他们理解,让学生拥有实实在在的情境体验,在做中学,在学中问,直接经验不断被唤醒,转换为一个个“形象”映入脑海,有了“形象”作为跳板,学生兴趣被激发了,课堂参与度就高,主动探索求知欲望就强。
  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知识都是环环相扣、有内在联系的。所谓某门学科“入门”了,也就是掌握了该学科知识的逻辑架构,能够以思维导图呈现知识体系。以哲学中量变引起质变为例,量变为何会引起质变,当学生学习到矛盾主要方面的知识时,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尝试用数理逻辑思维去证明这一结论。学生一开始比较好奇,因为常见的证明题比较多地出现在数学课堂上,政治课也有证明题他们觉得新鲜,都跃跃欲试想挑战一下,许多学生开始尝试证明的方法与步骤。笔者请了两位课代表上黑板板演,一位政治课代表,一位数学课代表,让他们PK。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证明的过程。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又因为事物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量变为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创造了条件;当矛盾次要方面转化为主要方面后,事物的性质就由新的主要方面决定了。这个证明题让学生看到了哲学知识点内在的逻辑联系。
  以此类推,每一个章节结束,笔者都会让学生自己去画一张知识结构图,并且鼓励学生把章节与章节之间“关系树”理清,强化这样的逻辑思维训练,学生逐步会养成“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思维习惯,从而领悟知识体系中蕴藏的逻辑关联。
  三、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系统分析理论表明,对现象的分析要具备综合思维能力,知识有跨度、有角度,问题解决需要切入口。解读复杂的社会现象,如民生问题、改革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如果此时仅以单个的维度去思考解析问题,会出现挂一漏万。数理学科中强调一题多解(综合各种思维方法),政治学科中对社会现象的解读当然也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综合思维能力,即多元主体确定、多元路径确定,角度的多元化需要综合思维能力支撑。
  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往往是“授之以渔”即启发、引导。切忌直接地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这样会阻碍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时老师不妨等一等,不要急于推进课时进度,应让学生多一点时间课前预习准备,当堂深入思考(同伴学习互助、社会角色扮演),甚至是课后的反思,“放慢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例如,社会上存在的就业问题的解决、交通问题、住房问题、食品安全等都可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已经遇到或即将遇到的,学生肯定想知道答案。政治课堂成为他们探索问题、创新思考、发表见解的地方,这样的思维训练多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培养。
  四、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政治课的内容充满着唯物辩证法。辩证思考是从联系、发展和全面地眼光看问题。我们都知道辩证法来自生活,对问题看法、见解和思考问题的角度都离不开辩证法来提纲挈领,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个个形象的案例本身就是很好的辩证法解读的素材,形象、逻辑和综合等思维自然离不开辩证法。
  在哲学与生活的有关章节,笔者在课堂上以家庭为例,举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对话与冲突的根源,有统一才会有对立,有对立才会有发展,父母对自己亲生子女关切与关联出现的喜怒哀乐原因,不是自己的子女,父母关切程度没有那么深厚,正是因为关联度高,彼此之间才会有权利和义务之界定,父母的焦虑和着急有时候也会因为子女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孩子们既可以转变对父母养育和教导的认识,又可以加深对联系、发展以及矛盾的理解。同样,中西医治疗疾病的例子在这里也可以运用,病人生病要吃药,是药三分毒,西药治病杀死病毒,带来副作用。服用中药也有副作用,可是中西医治病的立论基础有不同,中医强调有害病菌与有益菌和谐相处,达到平衡,西药是要杀死和消灭病菌,有时候势必会造成好坏通吃。这些例子似乎又和前面的形象思维呼应起来,如果学生学会辩证思考问题,会发现大自然、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中蕴涵了很多辩证的东西,父母与子女、教师与学生、人与自然等,好奇心是创新的原动力,辩证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全面看世界的本领,为今后一生绿色健康幸福生活打下思维基础。   五、学生迁移思维能力的培养
  建构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知识的迁移,在教学中应该营造这种氛围,鼓励学生知识迁移。
  (一)创设情景,启发学生学习迁移
  1.创设新知识(新的学习内容)情景,连接新旧知识,从而完成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学习迁移。例如,新的知识难点:马克思的一句名言,“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很多同学绕不过这个弯,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来引导,积极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为:
  金银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作为自然界的附属物很早很早就已经存在了
  金银有何特点?→质地均匀、体积小、价值大,易分割、保管……
  积极引导学生知识迁移:
  作为自然界的附属物很早很早就已经存在了→金银早于货币的产生,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金银的特点→是其他一般等价物所无法比拟的→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一旦产生就必然降临到金银的头上→货币天然是金银(而不是其他任何一般等价物)
  2.创设社会时代热点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完成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过程。中共中央关于增加农民收入文件的出台,有其时代背景和积极的社会意义,可运用所学农业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
  (二)运用比较(对比)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事物之间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近似的事物放在一起时,分别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实现学习的迁移。例如,当我们要研究国际市场的价格与价值时(国际价值),在此问题之前,已经研究过一国范围内的价格与价值问题(国别价值),让学生分别从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对比),就很容易从国别价值过渡到国际价值,顺利地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让学生自己创设情景
  让学生自己去创设情景(比如遇到的什么新问题、什么疑难问题等),运用已有的知识,提出大胆设想,甚至是“异想天开”,这正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大胆鼓励,积极引导,也有利于研究性学习(这也是新课程方案的重要内容)开展。
  政治课可以上得很风趣,因为道理来源于生活,抽象的道理还原到生活本身,许多复杂就变得简单。多一些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综合思维、辩证思维,让学生从生活的点滴中去找到问题的根本,学会思维迁移,各个科目学习就会轻松许多。总之,老师应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让政治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带着发现的眼睛去主动观察,主动思索,主动建构解决复杂问题的应对策略,这样一来,政治课不仅不乏味,而且会给学生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带来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