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旱灾的分布有哪些特点

如题所述

1. 亚洲地域辽阔,为了便于认识,按照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西亚和北亚6个地区。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各具特色。
2. 东亚指亚洲的东部,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国。该地区面积约为1170万平方千米,人口超过17亿。地势西高东低,分为四个阶梯。
3. 西亚指亚洲西部,包括土耳其、以色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格鲁吉亚、阿富汗、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
4. 东南亚指亚洲东南部地区,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老挝、菲律宾、柬埔寨、缅甸、文莱和东帝汶。
5. 中亚指中亚细亚地区,包括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
6. 南亚指亚洲南部地区,包括印度、马尔代夫、不丹、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尼泊尔。
7. 北亚指俄罗斯亚洲部分的西伯利亚地区。
我国地处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不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而且年际变化很大,由此引起的干旱,除具有普遍性外,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全国各地冬春旱或春旱发生的机会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干旱出现频率在40%以上,华南和西南地区达50%-60%以上。最严重的是梁颤冬春旱,大旱年通常都属冬春连旱的情况。
其次,我国干旱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东北地区由于降水比较稳定,干旱出现较少;黄淮海地区的降水变化大,干旱频率全年各季均较多;华南地区干旱主要集中在冬春和秋季两个时段;西南地区则主要集中在冬春和夏季两个时段。
第三,我国干旱具有持续性。在我国历史上,干旱连年出现是经常的,例如北京地区在1470-1949年间发生干旱170次,其中有115次是连年发生的。1637-1643年和1939-1945年干旱竟连续7年之久。1949年以后,干旱仍有连年发生的现象,如长江中下游地区1958-1961年连续4年干旱,导致农业减产;1966-1968年连续3年干旱。干旱的连续性往往使旱情加剧,造成严重灾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