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众弟子释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8-10
在佛教中,信徒分为四众,即出家男女和在家男女两部分。出家的男性僧侣被称为"比丘",源自梵语,意指乞食自足,寓意着他们通过乞食生活,同时代表着对恶魔的威慑、罪恶的破除和纯洁生活的追求。在日常口语中,他们被俗称为"僧人",来源于梵语"僧伽",意味着群体,通常指三人以上的僧侣一起居住。在中国,"比丘"也常被称为"和尚",源自印度俗语,原意为亲教师,与师父的称呼相符。

出家制度并非佛教独有,古印度各教派都有出家规定,出家人统称为"沙门",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成为出家佛教徒的专用名词。世俗中,对比丘中的学者则称为"法师",他们负责讲解佛法。称呼上,一般僧人称某某师,上层人士称某某法师,住持则被称为某某和尚。在蒙藏地区,僧侣被称为"喇嘛",与汉族的"和尚"含义相同,都代表着师父的身份。

在家众的男性信徒称为"优婆塞",意为清信士,而女性则为"优婆夷",两者都表示亲近并奉事佛教。在民间,一般称在家佛教徒为"居士",源自梵语,原意为富裕人士,后来演变为居家修行者的称呼。"比丘"和"比丘尼"在口语中可能分别被称为"大僧"和"二僧",或"首堂"和"二堂",这些非正式的称呼并未见于佛经,主要流行于民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