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制宜辨治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探讨

如题所述

提要:本文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医病因病机的角度,探讨了因人制宜辨治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思路,提出“年轻患者多属肝郁血热血瘀,治宜疏肝清热,凉血化瘀;老年患者多肾亏血瘀,治从益肾化瘀,兼顾补肝、健脾”的治疗原则,以期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的借鉴。广东省中医院血液科代喜平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增多、自发性出血倾向和(或)血栓形成,半数病人可有脾大。本病多见于老年患者,年轻患者亦不少。依据本病的病机和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血积”、“脉痹”、“血证”、“Y瘕”等范畴。作者通过观察认为,本病的证候特征在年轻患者和老年患者中有明显差别,临床应结合患者年龄,因人制宜辨治本病,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兹论述如下。

一、 本病的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ET属于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其具体原因未明了。目前有研究证实,JAK2V617F、MPLW515L/K等基因获得性突变,通过激活其下游信号通路,引起血小板过度增殖,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如血小板增多、出血、血栓、脾大等,患者可有非特异症状如疲劳、乏力,部分患者有头痛、头昏、视力模糊、四肢末端麻木和烧灼感等。

从中医病机分析,上述诸多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用“血瘀证”加以概括和归纳。血瘀证候的特点包括:1.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ET患者可有头痛,四肢末端麻木或灼痛,甚至由于血栓形成引起肢体疼痛、胸痛、腹痛、胁痛等,其痛有定处,固定拒按;2.肿块,其在外可见肢体肌肤青紫肿胀,在内则形成Y积、痞块,固定不移。ET患者可因肢体血栓引起疼痛、肿胀、坏疽,也可因出血而出现皮肤青紫、瘀斑,在内则表现为脾大,甚至肝大。3.出血,其色多紫暗,或夹有瘀块。ET患者主要因血小板功能缺陷,可表现为全身各部位出血,如鼻衄,咯血、呕血、便血、月经过多、皮肤出血等。4.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象细涩、沉弦、结代等。ET患者在望诊和脉象方面多有这些表现。除此之外,由于血瘀阻络,气血不利,失去濡养功能,患者可有疲劳、乏力、头晕等。由此可见,中医血瘀证基本能够概括ET的临床表现。

从辨证求因的角度看,ET出现瘀血主要包括如下原因:

1.外感邪毒:外感火热毒邪,或外感寒湿之邪,入里从阳化热,致邪热内蕴,热郁血分,内攻骨髓,可致热蕴血瘀气滞为病。

2.情志过极:情志不舒,肝气偏旺;或肝郁化火,肝热血瘀,血气盈实。如《灵枢?百病始生》说:“若内伤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

3.肾脾亏虚:因年老体弱,或后天劳损、疾病影响所致。肾气亏弱,阴虚火旺,骨髓蕴热,或阳虚失煦,寒凝不化,血脉瘀滞,引发本病。后天亏损,正气不足,气不帅血而致血瘀。

总之,本病病位在骨髓,属于血分病变,上述各种原因均可导致可致机体阴阳失衡,脏腑气血失调,血瘀气滞,脉络瘀阻,骨髓增殖偏胜,血实血瘀而发为本病。其证候总属于标实本虚或纯实之证,以血瘀、血热、气滞为其标,气虚、阴虚为其本。

二、 年轻患者多肝郁血热血瘀,治宜疏肝清热,凉血化瘀

ET年轻患者与老年患者在证候特点上有很大不同,多表现为头痛,眩晕,胁肋胀痛,急躁易怒,烦热失眠,齿鼻衄血,面红目赤,口渴口苦,大便燥结,小便赤热,舌黯红苔黄,脉弦滑有力等肝郁火结,瘀热内阻之象,少有肝、脾、肾等脏腑亏虚者。究其原因,缘于病起七情内伤,致肝郁气滞,肝热血瘀,如《丹溪心法》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气有余便是火”;或感受火热毒邪,热郁血分,或体质阳盛,心肝火旺,内攻骨髓,致热蕴血瘀气滞而成本病。

可见,ET年轻患者表现为一派肝郁血热瘀滞之证,其治疗应采用疏肝理气,泻火解毒,凉血祛瘀的法则。正如《证治汇补》言:“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开提为次,至于降火、化痰、消积,犹当分多少治之。”可见,疏肝解郁是最基本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下结合患者具体脉证,再参以清热泻火、燥湿化痰、消积散结等治法,才能切中治疗要领。

在中药治疗方面,应选用柴胡、香附、郁金、川楝子、佛手、八月札等疏肝解郁,理气行气;石膏、栀子、龙胆草、黄芩、黄连、黄柏、苦参、夏枯草清热泻火;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败酱草、重楼、虎杖、青黛清热解毒;以及水牛角、牛黄、玄参、生地、丹皮、赤芍、水蛭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药物配伍应用。若肝热郁火、瘀热毒邪伤及正气,致气阴两伤,又应加入滋养肝阴或益气养阴之品。滋养肝阴可以沙参、天门冬、黄精、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等,益气养阴又可应用太子参、党参、玄参、生地、麦冬、知母之属。

三、老年患者多肾亏血瘀,治从益肾化瘀,兼顾补肝、健脾

老年患者多正气不足,精气渐衰,肾、肝、脾三脏亏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素问?上古天真论》也形象地描述了人体进入老年后肾气衰退,精血不足,机体脏腑、五体、五窍功能低下,甚至竭绝的过程。ET好发于50~70岁之间,平均发病年龄60岁,其从中医病因分析,这与老年肾虚密切相关。由于肾气亏虚,气虚血瘀,或肾虚感邪,邪滞瘀阻均可形成本病。他如老年患者脾虚、肝弱,正气无力行血,气血凝滞亦为本病重要病机。可见老年ET病机以肾虚血瘀为主,或兼有脾虚,或肝弱,总属虚中夹实之证,与年轻ET患者病机以标实为主有较大区别。

临证方面,患者或有脾肾气虚的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倦怠乏力,腹胀纳呆,大便溏薄,小便频多,舌淡苔白,脉沉弱之证;或伴有肝肾亏虚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形体消瘦,肢体麻木,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皮肤干枯,舌红少苔,甚者光红无苔,脉弦涩或细数等证。治疗宜攻补兼施,标本兼顾,补益肾、肝,脾三脏,兼以活血化瘀。或补益脾肾,温阳益气,活血祛瘀,可选肾气丸或右归丸合补阳还五汤,或滋补肝肾,清热降火,活血化瘀,如左归丸或知柏地黄汤合桃红四物汤,不能一味应用活血化瘀药,或破血逐瘀药。

由于脾肾亏虚,易于合并水湿、痰浊内阻者,又当辅以温阳利水、祛湿化痰之品,如真武汤、二陈汤等。再者,在老年患者,不宜过多应用破血逐瘀和燥血之品如三棱、莪术、地鳖虫、虻虫、水蛭等,以免伤正。因此在治疗老年ET时,要结合老年患者的体质特点,在化瘀的同时兼顾益肾,健脾,补肝,以标本兼顾,扶正化瘀,使正胜则邪消,但无瘀滞之理。

四、 善用活血化瘀药,尤其是破血逐瘀等虫类药以增强疗效

ET属于血瘀为患,活血化瘀治疗应贯穿疾病始终,因此治疗时应结合患者年龄、体质、具体脉证,辨证应用活血化瘀药,掌握不同类型活血化瘀药物的特点和剂量,灵活配伍,方能切中病情。

若患者血分郁热,应配伍清热凉血化瘀药如赤芍、丹皮、地龙、水蛭之属;若气滞明显,应加入理气行气药如香附、郁金、川楝子之品;若气虚不足,则应配伍益气补气药,如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等;阳虚血瘀明显,则要加入鹿角胶、巴戟天、附子、肉桂等温阳祛寒之类,配伍温阳化瘀之品如五灵脂、骨碎补等;若阴虚火旺者,又当滋阴降火化瘀,需用黄柏、玄参、青蒿、地骨皮、知母之流。若患者体质强盛,无虚证之象,可大胆应用活血化瘀之品,少佐破血逐瘀之品如三棱、莪术等,或应用虫类药物,如地鳖虫、水蛭、全蝎以增强疗效,尤其是水蛭一味对控制血栓栓塞大有裨益。若老年正虚,或体质虚弱者又不在此例。若合并热毒内蕴,患者面红目赤、身热口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又应清热解毒泻火药如牛黄解毒片,板蓝根、蚤休、连翘、玄参、大青叶等。合并痰湿内阻,又应结合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南星、猫爪草、贝母、瓜蒌皮等,少佐健脾理气药如白术、山药、茯苓、白扁豆,以杜绝生痰之源。若体质偏虚,又要适当配伍扶正之品,攻补兼施,活血通络,标本兼顾,活血化瘀要可应用活血养血药如当归、川芎、丹参、鸡血藤、三七等,以防散血耗血,伤及正气。老年患者合并痰湿内阻、正气虚弱者多,因此须兼顾燥湿化痰、养血活血等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