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国立剧场的建筑布局

如题所述

新国立歌剧院作为“亚洲一流”的歌剧院,有很多长处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首先其硬件设施实属国际先进水平。举办大型歌剧或芭蕾舞剧演出的“歌剧场”,可容纳1814名观众(包括一楼的8个残疾人席位),虽座席数量不多,却拥有一个1300平方米左右的大舞台,由前后左右四面舞台组成,主舞台可分割成为长18.2米宽3.64米的5个“长条”,均可前后左右移动,下面有15.7米的大“深坑”,可以使舞台整体或分部“下沉”或“升高”(“下沉”或“升高”之后便可将左右两侧的副台或后部舞台整体或部分地移动至主舞台位置。两侧的副台同样分别由长18.2米宽3.64米的5个“长条”组成,仍可根据需要作“随意分割”)。 18.2乘18.2米见方的后部舞台,可移动至“前台”作“转台”使用,“转盘”直径为16.4米。有1038个座位的“中剧场”,用于规模小一点的芭蕾舞、现代舞或话剧等演出,也设置了类似“歌剧院”那样先进的“四面舞台”,只不过舞台面积稍小一些(总面积大约是800多平方米)。“中剧场”的特点是:不仅舞台台面可以伸缩、移动,而且观众席墙壁也可以移动,这样就可以根据演出形式的需要把剧场调整成“集中型”或“开放型”等不同形式。另设有一个“小剧场”,主要用于话剧或一些试验性小型歌剧的演出,虽然没有“四面舞台”的设施,座位数也仅有468个,但舞台和观众席均可根据需要移动位置,也就是说,可以将舞台安置在观众席中间,或观众席前方,或将部分观众席安置在舞台后方等等,诸如此类,甚至还可以把一部分观众席升高成“看台”。除了舞台和观众席以外,为保证演出质量的其他重要因素,如歌剧院的音响设计及道具搬运的方便程度等都考虑得十分周到。“歌剧场”可容纳120人乐队的面积为147平方米的乐池,其深度、池壁高度以及周围使用的材料(包括池壁上部镶入的一根金属管的材料)等,都是根据传音需要精心设计,剧场墙壁完全使用木材,被形容为“一个巨大的共鸣箱”。道具搬运口和货运电梯的高度均为12米,也就是说,可将近12米高的集装箱或大布景直接搬运进后台设施内,并可将其整体装进电梯运至楼层的上方或下方。
新国立剧场的“公共性”还体现在其“教育功能”上。除日常演出外,该剧场还承担起培养本国年轻演员的“重任”。剧场开办后,陆续设立了“歌剧研修所”和“芭蕾舞研修所”,每年公开招聘学员(目前每期歌剧学员为5名,芭蕾舞为8名),只需交纳金额不高的学费(目前歌剧学员是每年266700日元,芭蕾舞学员是每年18万9千日元),便可享受奖学金待遇(歌剧学员每月20万日元,芭蕾舞学员每月大约6万日元)。研修所采取“全脱产”的系统教学方式(歌剧是学制3年,原则上每周5天,每天8小时;芭蕾舞是学制2年,每周5天,每天7个半小时)。如“歌剧研修所”,安排了音乐(乐理、音乐史等)、声乐训练、语言、表演、形体训练(包括日本舞)等课程,轮流或常年授课的教师数量远远超过学员数量,且很多是从国外大歌剧院聘请。在学期间,还安排不少舞台观摩、实习活动,除定期举办“实习演出”外,部分学员还可以获得在新国立剧场正式登台参加演出的机会。
此“教育功能”也辐射到普通市民。上述“歌剧研修所”或“芭蕾舞研修所”的“实习演出”或公开课等,除个别整场歌剧的“实习演出”需要购票外,基本上都是向市民免费开放,只需领取门票便可入场观看(报名者多时需要抽签)。我最为欣赏的是新国立剧场6楼设置的“资料室”,虽规模不大(远不如林肯中心“表演艺术图书馆”),却十分方便,资料内容相当丰富。除国内外表演艺术方面的主要期刊外,还有本剧场历次演出的节目说明书,以及大量录像资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各个唱片、音像公司公开出版的歌剧、芭蕾舞音像资料外,还保存了本剧场历次演出的记录,几乎每轮演出都可提供若干场次演出的整场录像。也就是说,对于新国立剧场任何一个已经上演过的剧目,无论是歌剧还是芭蕾舞剧,读者都可以观看到几个不同“版本”的演出录像(同一个剧目多者可达5、6种以上)。应该强调的一点是,上述书籍杂志或录像资料全部是免费开放,读者无需交纳任何费用。
新国立剧场在 “硬件”方面值得借鉴的另一个特点是,由于整个物业的建设采取了与民间合作开发的方式,所以无须建设大量配套设施。新国立剧场坐落于东京的OPERA CITY,虽然剧场本身没有音乐厅设施,但OREPA CITY里面却有一个音响设计良好的大音乐厅和一个室内乐小厅。此外,还有画廊、商店、一个高层写字楼和大量的餐饮设施。这些设施或物业的运营与新国立剧场都没有直接关系,但公共设施与民办设施相互合作,形成互补,不仅能够为音乐、舞蹈爱好者提供多方位服务,甚至还成为了东京一个新的餐饮、休闲场所。
但凡欧洲有传统的歌剧院,都不仅仅是一座“建筑”,而且也是一个优秀的演出团体。新国立剧场的最终目标据说也就是发展成一个欧洲那样的“repertoire theater”(即拥有一批保留剧目,常年上演歌剧或芭蕾舞作品,拥有自己的管弦乐团、合唱团、芭蕾舞团及固定观众群的真正意义上的“歌剧院”)。剧场目前已经有了自己的芭蕾舞团和合唱团,有了一批签约或注册演员。如下表所示(这个表论坛里贴不了我就省略了),几乎每个演出季都分别安排10套以上的歌剧和舞蹈演出。每个剧目的演出根据需要安排3-8场。同时还上演了一批戏剧作品(话剧等)。设立6年多以来,歌剧院不仅演出了《费加罗婚礼》、《茶花女》、《卡门》这样的“通俗”歌剧和《建-TAKERU》、《夕鹤》(团伊玖磨)、《沈默》(松村祯三)等日本歌剧,也上演了布里顿的《The Turn of the Screw》及海顿的《L'Isola Disabitata》这样相对冷门的歌剧,同时还首演了一批“委约作品”,如一柳慧创作的“宇航人文题材”歌剧《光》以及原嘉寿子根据Dostoevski的名著创作的歌剧《罪与罚》等。最近还尝试了将拉威尔的西班牙题材声乐与芭蕾作品放在一起演出的“跨领域合作”方式。从软件方面来看,剧场的管理工作比较到位,尤其是在演出资料的记录、保存和演出信息的开示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艺术演出及艺术剧院的运营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为了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经验,最近新国立剧场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聘请了Thomas Novohradsky担任其歌剧部门的艺术指导(按照我国目前流行的称呼是“艺术总监”),已正式上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