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和中国人友谊的区别是什么呢?

如题所述

  中西方友谊的区别:
  1、面对同样的情境中国人,西方人各自如是说——
  在人际交往时,第一印象的要素是:
  中国人说:他这人心眼儿好!
  西方人说:他令我眼前一亮!
  分析中西的“描述人格维度”表的第一项,可以发现中国人重个人品质,西方人重外在表现。一说“这个人”,西方人首先想到的是“这个人”的外在表现:是否有活力?是否热情?是否健谈?……而中国人是从“这个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来看,价值判断、道德判断是描述人的前提。中国人关心的是该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小人还是君子”,外表印象并不很重要。这一点在中国人的交友、择偶方面表现很明显。
  应用:如果你和西方人打交道,应该明了西方人很注重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外向开朗有活力的形象往往能给对方以好印象。在与人交往,比如做生意时,这样的印象往往可以使事儿好办得多。
  而西方人如果要想和中国人交上朋友,“日久见人心”便显得很重要。中国人要看你的优秀品质,外表的虚话中国人不信!
  2、在友谊的维持中:
  中国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西方人说:他到哪儿,哪儿就有笑声,我们都喜欢他。
  把西方“人格维度表”的第二项和中国大学生“人格维度表”的第四项对比一下,可以发现西方的人际交往特点是直接指向他人的,是较留于表面的浅层次的东西,比如令人愉快,有感染力等。而中国年轻人的人际交往特点是直接指向个人品质的,是内在的东西,如善良宽厚,好心肠、和善等。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人生活比较封闭,人际交往圈子小,所以非常注重选择交往对象的品质。西方人爱开鸡尾酒会,一大群人凑一块儿,打打哈哈,聊聊天气。
  而中国人则讲究三五好友,一杯清茶,推心置腹地深入交流。实际上,为了寻找人格相似的同伴,中国人更愿意和那些有相同人格的人交朋友。比如,“意气相投”和“人以群分”就表明中国人更倾向于和相似的个体在一起,最后形成群体。正因为两种人际观念不同,所以常会听说一些中国留学生到国外时常显得很孤僻,不合群,他们总想和人品好的人做朋友,而不习惯于和周围人泛泛的交往。
  应用:现在中国年轻人人际交流的圈子不断扩大,如果只重视内在的东西,而不注重表面形式的话,人际交往也会产生困难。在人际交往中不但要看对方的内心,表面浅层次的东西也不可忽视。这对年轻学生来说,是走向社会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修炼内容。
  3、为何西方人朋友圈在个性领域没有很强的相似性?
  许多西方文化是强调独立自主的个体主义文化,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看作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甚至在诸如婚恋关系和亲子关系这样的亲密关系中,强调的仍然是个性。
  一个人如果跟别人具有同样的处事态度,可能双方都会感觉良好,感觉脾气相投;但是个性相同,可就不见得有很好的感觉,极少有人会对自己完全满意,如果对方完全把自己的缺陷呈现出来,自己可能就不会感到很舒服。
  4、集体主义文化让东方人更喜欢选择跟自己相似的人交朋友。
  相对而言,大部分东方文化本质上是集体主义的。集体主义文化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他们强调人际间的共通性。人们有强烈的动机努力和他人保持一致。他人,特别是重要的人物,是构成完整自我的高度积极成分。在理解别人的个性方面,东方人也似乎处于特别有利的位置,因为东方文化所强调的人际共通性,使他们在人际敏感性方面更为突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