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师者读书的三个境界是什么?

如题所述

以曾国藩为例,为人师者的三个境界:

1、授业之恩。当初李鸿章之所以能够拜师于曾国藩是由于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和曾国藩有着一层“同僚”的关系。原来李文安和曾国藩曾是道光年间的进士,在当时两者之间的关系也算不错。因此李鸿章就成为了他的弟子,在这期间李鸿章受到了曾国藩的指点,不仅学到了科举的技巧还了解到了为国为民的道理。

2、解惑之恩。当时曾国藩回乡进行了团练,但因太平天国运动,李鸿章无可奈何只能投靠曾国藩的湘军门下。本来一开始曾国藩不愿收留李鸿章的,他认为李鸿章过于高傲,但鉴于李鸿章在才智上和行动上确实很不错,算是一块璞玉,于是便决定教教他。

在李鸿章进入曾府之后,曾国藩不仅改掉了李鸿章养成的赖床的习惯,而且还帮助李鸿章指点出路,让迷茫的他重新振作起来,可以说因此这次的相遇,改变了李鸿章的一生。  

3、传道之恩。据李鸿章曾经回忆,在当时曾国藩曾教他两个两个道理,一个是“诚”理。告诫李鸿章做人要诚恳、诚信,性格不能太过浮夸,不能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这样起得快摔得也快。第二个是“挺”理。

当时曾国藩在和太平军作战,但曾国藩屡败屡战,甚至几度陷入到危险的困境之中,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关键就是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觉悟。

为人师者读书的三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无论闲暇,读书应成为为人师者生活日常的一部分。尽管阅读已经成为大多数教师的日常必须,但距离成为“一日三餐”仍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究其原因,或有阅读大环境的影响,或有教育教学任务繁重之因素,但主要还是对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自身缺乏学习观念。  

第二个境界,读书不在多而在选择、思考,为人师者应通过读书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审视自身和环境,指引自己前行。  

第三个境界,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读书是为了更好地走进生活,而非逃离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