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课文描述了圆明园的什么的景观和什么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什么

快点阿,,,,,这是今晚的语文作业啊
!!!!!!!!!!!!!!!!!!!!!!!!!!!!!!!!!!!!!!!!!!!!!!!!!!!!!!!!!!!!!!!!!!!!!!!!!!!!!!!!!!!!!!!!!!!!!!!!!!!!!!!!!!!!。。。。。。。。。。。。。。。。。。。。。。。。。。。。。。。。。。。。。。。。。。。。。。。。。。。。。。。。。。。。。。。。。。。。。。。。。。。。。。。。。。。。。。。。。。。。。。。。。。。。。。。。。。。。。。。。。。。。。。。。

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 [2]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扩展资料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60年9月19日,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击败了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直犯北京。当时,咸丰皇帝居住在圆明园。9月22日,咸丰皇帝在圆明园安佑宫告别列祖列宗后,离开了北京,到承德避暑山庄“狩猎”。

英法联军得知咸丰皇帝在圆明园的消息后,绕过了北京城,来到安定门、德胜门,并在此击败了僧格林沁。10月6日晚上7点左右,法国军队最先来到圆明园,咸丰皇帝早已离去。

法国军队赶走了守卫圆明园的清军,进入了圆明园。

所有的人,都被圆明园的华丽和奢侈所惊呆。

法军司令孟托邦,在写给法国朗东元帅的信中说,提到了他见到圆明园的感受:“在我们欧洲,没有任何东西能与这样的豪华相比拟,我无法用几句话向您描述如此壮观的景象,尤其是那么多的珍稀瑰宝,使我眼花缭乱。”

法军海军上尉在回忆录中说:“第一批进入圆明园的人,以为是到了博物馆,因为摆在架子上的那些东方玉器,金器、银器还有漆器,无论造型还是材料,都是那么珍稀罕见,那简直就像欧洲的博物馆。”

最初,法军司令孟托邦还对部下进行约束,不允许他们抢劫圆明园里的物品。然而,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多久,士兵们就不顾禁令开始了劫掠。到后来,英军到来,英法联军的军官也加入劫掠的队伍,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这场不受控制的集体劫掠,一直持续了两天。10月9日,当英法联军离开圆明园时,这座“万园之园”已经被洗劫一空,满目疮痍。

然而,事情并没有完。10月11日,英军来到圆明园,再次进行一番洗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明园的毁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02
介绍“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第二至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探究要有个主题,可找出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抓住关键词语“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文物的珍贵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的。

教学第二自然段,可出示圆明园的平面图,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三园及周围的小园,弄清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小园的分布情况,进而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分辨哪是“月”,哪是“星”。第三自然段的“中外风景名胜”“幻想的境界”概括说明了圆明园的建筑及景观。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园内的景观分为哪几类,可用填空、引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概括,从而体会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的含义。圆明园的瑰丽毕竟已成为过去,单凭读文要学生在脑海里形成生动的形象是比较困难的,教学时可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这样既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资料理解重点、难点的能力。有条件的班级亦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导他们把最感兴趣的景观想象具体,并说一说。如,“我仿佛来到了风光秀丽的田野山乡,看到了稻浪滚滚,听到了潺潺流水声,闻到了稻花飘香……”文中提到的景点,要注意唤起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生活体验,如,有的景观在过去的学习或搜集资料中有所了解,也许有的学生亲自游览过,这都是可以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要注意发掘,从而促进学生的感悟、理解。

3.教学“毁灭”这一自然段,要利用好课后思考题。可采用换词、删词法,如,把“闯进”换成“进入”,把“凡是、统统、实在、任意、连”等词语删去,通过朗读、比较、讨论,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有条件的可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也可在读文的基础上,组织说话练习:“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进而组织讨论: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感悟本文的写作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果学生提出为什么圆明园会被侵略者烧毁,可适机渗透近现代史教育,让学生了解当时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和无能,进一步布置学生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中国所蒙受的耻辱,了解当今祖国的强大,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可把本文的学习与习作中写读后感的要求结合起来,习作内容及早知晓,范文及早阅读,把课文感悟与习作准备联系起来。

4.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情激情,以读激情,以景激情,以史实激情,特别是要重视以读激情。第二至四自然段朗读时应体现欣赏、赞美、自豪之情,语气自然、从容,语速宜缓,娓娓道来,通过品读、引读、想象读,把学生带入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之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情感起了变化,带着历史的悲愤,朗读时应体现痛惜、仇恨之情,声调可提高,“闯进、统统、凡是、任意”等关键词要读重音。

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要在感悟、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并讲求一定的方法。如,第三自然段可用填空法、引读法,边背边想象;第四自然段抓住“总—分—总”段式特点进行背诵。
第2个回答  2020-12-12
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 [2]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扩展资料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60年9月19日,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击败了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直犯北京。当时,咸丰皇帝居住在圆明园。9月22日,咸丰皇帝在圆明园安佑宫告别列祖列宗后,离开了北京,到承德避暑山庄“狩猎”。

英法联军得知咸丰皇帝在圆明园的消息后,绕过了北京城,来到安定门、德胜门,并在此击败了僧格林沁。10月6日晚上7点左右,法国军队最先来到圆明园,咸丰皇帝早已离去。

法国军队赶走了守卫圆明园的清军,进入了圆明园。

所有的人,都被圆明园的华丽和奢侈所惊呆。

法军司令孟托邦,在写给法国朗东元帅的信中说,提到了他见到圆明园的感受:“在我们欧洲,没有任何东西能与这样的豪华相比拟,我无法用几句话向您描述如此壮观的景象,尤其是那么多的珍稀瑰宝,使我眼花缭乱。”

法军海军上尉在回忆录中说:“第一批进入圆明园的人,以为是到了博物馆,因为摆在架子上的那些东方玉器,金器、银器还有漆器,无论造型还是材料,都是那么珍稀罕见,那简直就像欧洲的博物馆。”

最初,法军司令孟托邦还对部下进行约束,不允许他们抢劫圆明园里的物品。然而,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多久,士兵们就不顾禁令开始了劫掠。到后来,英军到来,英法联军的军官也加入劫掠的队伍,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这场不受控制的集体劫掠,一直持续了两天。10月9日,当英法联军离开圆明园时,这座“万园之园”已经被洗劫一空,满目疮痍。
第3个回答  2012-12-16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4个回答  2012-12-27
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