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被流放的官员多惨,死后都买不起棺材,流放的苏轼只能捡菜叶子吃...

如题所述

流放,一种古代和中世纪西方国家都采用的刑罚,将犯人流放到偏远且艰苦的地方。在中国,流放被视为仅次于死刑的重罚,对被流放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折磨。从前的高官显贵,一夜之间变为流放者,沿途遭受风餐露宿、虐待和疾病,加之路途遥远,步行需时甚久,往往需耗时三年五载。途中有许多流放者因此丧命,只能暴尸荒野。有幸抵达目的地的流放者,通常只能从事苦力或成为奴隶。如清宫剧中所示,君王常云“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无人愿意移民的边远地区,便成为流放者的去处。今日东北地区的居民,其祖先即为百年前被流放到宁古塔附近的江南或中原士人、文人。作为罪人,他们往往无法得到公正的死亡,更别提棺材。
苏轼,宋代文人,其流放应称为贬谪。与当时许多人一样,他被贬至岭南地区,过着艰苦的生活。初到之时,生活最为艰难,无以为食,无以为居。苏轼曾自述:“南迁以来,便自处置生事,萧然无一物,大略似行脚僧也。”我们可以想象苏轼的生存环境。即便在如此困境中,他仍不忘作诗。其中一首描绘了多雨冬季的生活:“小屋如渔舟,漾漾水云里。空庖煮白菜,破灶烧湿苇。”他的居所常年被积水浸泡,生活仿佛在船上漂泊。厨房里一无所有,只能拾取白菜叶煮食,生活状况堪比极端贫困户。幸运的是,苏轼有弟弟苏辙和朋友们的帮助,逐渐解决了生存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