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的地理位置在哪里?鄂伦春族生活在山区

如题所述



种族概况


“鄂伦春”这个名字最早是在清朝的文献中记载的。第51,卷第一次在报告中提到“奥顿”。康熙二十二年九月,上谕称之为“俄罗春”。此后,他们被更统一地称为鄂伦春族。鄂伦春族这个词有两层意思:一是使用驯鹿的人,二是山里的人。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伦春族人口为8196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鄂伦春自治旗、布塔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的呼玛县、爱辉县、逊克县、嘉荫县。鄂伦春语是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的一员。这里没有当地语言,普遍使用汉语,部分鄂伦春族也使用蒙古语。


鄂伦春族的祖先也是林人。元代称之为“林中人”。明代一般指“北山野人”。游荡在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什勒卡河以西、库页岛以东的广大地区。17世纪中叶,俄罗斯殖民者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迫使鄂伦春族南迁,集中在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但1689年中俄签订《清石矛鲁》后,直到签订不平等的《尼布甲尼撒条约》和《中俄爱玲条约》,仍在外兴安岭以南的大片地区狩猎,并参加清政府的定期边防巡逻等活动。


直到19世纪中叶,俄罗斯入侵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鄂伦春族才失去了被入侵地区的广大狩猎场。清政府对鄂伦春族的统治发生了变化。康熙三十年,清廷将二伦部落分为“木林嘎”和“雅法可汗”,隶属布塔总政治部管辖。“莫林鄂伦春族”就是骑鄂伦春族的意思。编入八旗,南征北战。“贾法汉鄂伦春族”指徒步的鄂伦春族。指的是鄂伦春族,失去了驯鹿,没有养马,还在狩猎。分为五路,分别是库马尔、比拉勒、阿勒、多布库尔、托赫。这条路分8队,每队一个鄂伦春族。


清政府每年都派安达上山采集贡品貂皮。光绪八年,清政府废除布塔主政,设立兴安市主政,负责五路鄂伦春族。光绪十九年,兴安主衙门被废,原有五路合并为四路,十六条辅路。分别属于黑龙江副衙门、漠河干、布塔、呼伦贝尔。


军阀统治时期,只取消了八旗组织的内容,四路十六员的组织基本保持不变。就管辖体制而言,黑龙江省监察厅管辖三条公路,海拉尔蒙古政府管辖一条公路。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日军名义上把鄂伦春族划归伪黑龙江省和北方的兴安省管辖。


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期间,鄂伦春族人民奋起反抗。鄂伦春儿女加入东北抗日联军,英勇作战。用自己的鲜血捍卫祖国和民族的生存。他于1945年8月被解放。1951年10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成立。


乡村经济


17世纪中叶,鄂伦春族的社会发展还处于父系公社阶段,被称为“五里岭”。虽然当时宗族组织依然存在,但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不是宗族,而是“五里岭”。每个“五里岭”包括几代同祖的小家庭。“五里岭”家族的首领叫“塔塔达”。它的内部生产资料是公有的,过着普通劳动、平等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17世纪中叶以来,清政府加强了对鄂伦春族的管辖。鄂伦春族、满族和汉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也有所发展。铁制工具和枪支的输入,狩猎产品与农牧业手工业的交换,逐渐导致鄂伦春族内部的一系列变化。除了狩猎场、森林、河流仍然归公众所有之外,一些重要的生产资料已经由公有变为私有,劳动组织和分配制度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最初孕育于五里岭的个体家族的兴起,最终导致五里岭从一个血缘组织演变为一个地域组织,氏族制度走到了尽头。一夫一妻制家庭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到1945年8月解放前,鄂伦春族社会已经进入邻社阶段。


鄂伦春族主要居住在海拔500-1500米的大兴安岭,属于高寒山区。年平均气温约为零下20摄氏度。广袤的大兴安岭,栖息着鹿、狍子、狍子、虎、豹、野猪、熊、狐狸、猞猁、水獭等野生动物。纵横交错的河流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鱼。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最好的天然狩猎场,为鄂伦春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衣食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鄂伦春族的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辅以捕鱼、采集和手工业。社会上只有男女老少的自然分工,没有社会分工。1000多年前,就有鄂伦春族狩猎人的记载。打猎主要是男人,有时候女人也一起出去。狩猎工具包括枪、马和猎犬。主要方法是集体狩猎,但不再以“五里岭”为单位,而是由一个或几个“阿纳克尔”在自愿和临时的基础上组织起来。


猎物平均分布处于“生长期”,但肉的分布始终停留在“五里岭”。不参加同一个“五里岭”狩猎的寡妇和鳏夫通常比猎人得到的多。一如既往,如果外宾被分配,他们可以得到一份。个体狩猎出现了,但很少。是狩猎鄂伦春族的主要衣食来源。捕鱼通常是成群结队地“赶”着进行的。有些人乘桦木船去钓鱼。用网捕鱼是从其他国家引进的。捕鱼大多是男人做的,而采集大多是女人做的。捕获的鱼、野菜、水果是鄂伦春族人食物的重要补充。如果它们暂时不能食用,应该在阳光下晒干,并储存起来,以备在缺乏猎物的情况下食用。


鄂伦春族的手工业主要有皮毛制品和桦木制品。大部分是女人做的。根据不同季节狩猎所得毛皮的性质和位置,可以缝制成适合不同季节的衣服。从桦树上剥下的整个桦树皮被加工成适合不同用途的器皿。妇女在这些毛皮和桦木制品上刺绣或雕刻的各种图案。最能体现狩猎文化的传统特色。此外,男人还使用骨、木、铁等手工制作的工具。


近代以来,农业在部分地区的鄂伦春族中萌芽。清末至辛亥革命,政府实行“弃猎归农”政策,鄂伦春族地区农业有了初步发展。但是鄂伦春族不习惯农业,日本帝国主义严重破坏了农业。到1939年,鄂伦春族地区的农业已被彻底摧毁。


由于各地鄂伦春族从事的生产大致相同,基本上没有交流关系,交流主要是与其他民族。起初是偶然的,后来逐渐正规化,打开了鄂伦春族社会和自然经济的大门,促进了私有制的形成和发展。


虽然鄂伦春族在历史发展中有许多优良传统,但由于长期的民族压迫,特别是日本侵略者的种族灭绝政策,鄂伦春族人口急剧减少。1945年8月解放前夕,鄂伦春族只剩下1000人,处境悲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东北的鄂伦春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并于1951年10月1日建立了鄂伦春自治旗和几个民族乡。1953年,国家对鄂伦春族给予特殊照顾,拨出大量资金修建新房,逐步定居下来。如今,整洁明亮的大瓦房、学校、商店等。在绿树成荫的新农村已经取代了以前的“不朽的柱子”。


一座灯火通明的新城出现在兴安山上。用于打猎的土枪已经被步枪和半自动步枪取代。鹿、猪、牛、养蜂场相继建成。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鹿角提供给这个国家。各种农业机械被用于农田耕作,粮食总产量翻了一番。在过去,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现在路建好了,车也连上了。铁路还通往一些鄂伦春族的新城镇。曾经没有文字的鄂伦春族,现在已经普及了中等教育,很多年轻人都上了大学。通过电影队、艺术队、俱乐部、电台,把我国人民丰富的民族歌舞搬上舞台和银幕。旧社会,鄂伦春族地区没有药,开花、伤寒等传染病很普遍。


疾病占所有女性的80%以上。今天,乡镇有卫生所,大队有卫生所,村里有卫生员。天花和伤寒等传染病已经消失,人口增加了一倍。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鄂伦春族人民生产发展迅速,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他们不仅大力发展农业、畜牧业和副业生产,还肩负着护林防火的重任,保护了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的森林安全,为国家的建设作出了贡献,保证了木材的可持续供应。


文化和艺术


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包括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


口头创作是鄂伦春族的主要文学形式。他们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歌谣涵盖了民族历史、社会、狩猎采集、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诸多方面。古代有神话《北京条约》,神话《恩杜里创造了鄂伦春族》,神话《轮吉山与爱尔人》,神话《白衣仙女》。与鄂伦春族先民对人类起源的探索有关,与先民的生活和英雄事迹的描写和歌颂有关。鄂伦春族的“赞歌”多为即兴作词和有固定曲调的歌曲,类型和风格各异。尤其是新民歌,内容更加丰富。语言和谜语是后期发展起来的文学形式,是生产劳动的反映,是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智慧的结晶。这些口头文学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


鄂伦春族能歌善舞。他们同时载歌载舞,展现了丰富的工作和生活内容。熊舞、水牛斗舞、树鸡舞、艺海舞、红果舞,都表现了猎人对野生动物、鸟类的观察和对制作工艺的模仿。“圈舞”是一种群众歌舞,带有自娱性质,男女都参加,载歌载舞。“化妆舞会”是一种带有宗教内容的祭祀舞蹈,由“萨满”表演,祈求狩猎丰收。


乐器包括Bannu和Twain。鹿哨和狍子哨既是生产工具,也是早期的乐器。鄂伦春族人在唱歌跳舞的时候,经常伴随着这些乐器。


生活习俗


鄂伦春族的物质生活很有特色。除了肉和衣服,“神仙”故居也是狩猎文化的产物。天竺像一把半开的伞。它由30多根电线杆组成。夏天用桦树皮覆盖,冬天藏起来。可以随时快速安装和拆卸。神仙柱入口的顶部和左右两侧是供人坐卧的,但有严格的规矩。“不朽之柱”的中央是一堆整天燃烧的篝火,用来烹饪食物和取暖。天竺后面的电线杆上挂着印有圣像的桦木盒子。一般来说,女人是不允许碰它的。


鄂伦春族基本实行一夫一妻制。实行严格的族外婚姻。大部分是近亲通婚的氏族成员。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并不太高,只有继承权一般属于男性。一个家庭有两代人的庞大人口。人口过多的话,一般是大儿子结婚,在父母住处附近建一个“神仙柱”。在最初的“不朽之柱”中,女人是不允许生孩子的。他们必须在远处设立产房,男人不得进入或靠近。直到满月结束,他们才会回家。以前人死后一般都是天葬。下山后,安葬的大致路线。


鄂伦春族妇女的绝活是为猎人制作“塔米”。这种帽子是在去除肉和血之后,将它的毛发、角、耳朵、鼻子和嘴巴小心地鞣制而成的。戴上这顶帽子可以引诱猎物。鄂伦春族人营造森林,行走森林,吃森林,穿森林。衣、食、住、行都来自大森林。


从鄂伦春族迁徙到黑龙江南岸开始,马就是主要的交通工具。1990年,鄂伦春骑兵沉重打击了入侵的俄军。夏天,桦木船被用作河流中的交通工具。现在鄂伦春族居住的地区已经通了火车和汽车,交通更加便利。


宗教信仰


鄂伦春族信仰萨满教,萨满教具有自然属性,万物有灵。这种宗教与这个国家独特的原始观念密切相关。他们的宗教形式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巫师”是上帝与人类沟通的使者。萨满教信仰相当多的神。鄂伦春族崇拜的自然神有太阳神、月神、北斗神、火神、土地神、风神、雨神、雷神、水神、草神、山神等。鄂伦春族的先民除了崇拜自然之外,还崇拜牛牛Ku和马劳斯的图腾。鄂伦春族人忌讳熊、虎之名,而称其为宝力干、叶衍、乌塔奇。鄂伦春族的祖先崇拜非常流行,现在仍然如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