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天津卷语文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2

1. 2011高考 天津卷 语文 答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 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是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浸渍(zì) 蓓蕾(lěi) 剖(pōu)析 追本朔(shuò)源 B.庇(bì)护 载(zǎi)体 友谊(yì) 莘(xīn)莘学子 C.殷(yīn)红 翘(qiáo)首 刹(shà)那 少不更(gēng)事 D.低劣(liè) 广袤(mào) 婆娑(suō) 卓(zhuó)有成效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坐落 松弛 协赛曲 融会贯通 B. 扫描 诙谐 天然气 振耳欲聋 C. 博弈 巨挚 殊不知 毋容置疑 D. 竞标 临摹 吓马威 门庭若市3.下列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 。

此刻,寺院周围庄承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 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腊梅,暗香 , 遗世独立的佳人。 A.钟爱 洋洋洒洒 浮动 好像 B.喜爱 纷纷扬扬 浮动 犹如 C.钟爱 纷纷扬扬 飘动 好像 D.喜爱 洋洋洒洒 飘动 犹如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旺盛的国内需求正在成为跨国巨头获取暴力的重要市场,尤其是针对中国的石油、铁矿石以及基础能源等方面表现得异常突出。

B.时光的流逝不能让我淡忘对故乡浓浓的思念,反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日久弥坚。 C.说起饺子,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感到陌生,中国的饺子对外国人也充满了难以抗拒的诱惑。

D.因为有了幽默感,他们更善于与其他人沟通,即便表达了反对意见,别人也不会反感。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体现了孔子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被列为“四书” 之一 B.司马迁的《史记》开纪传体史书的先河,我们熟悉的《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C.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原名万家宝,出生于天津,创作了《雷雨》《茶馆》《北京人》等话剧剧本 D.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了桑地亚哥的形象,颂扬了人类挑战困难、捍卫尊严的“硬汉精神”。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方,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

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

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

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在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最为助缘。

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

6.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之道是指渗透这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B.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

2. 求2011天津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 古诗考察篇目

2011年天津市语文中考复习范围 一、课内文言文(22篇)考查阅读和背诵(22篇中要求背诵的都背)七上:童趣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七下:伤仲永 短文两篇八上:三峡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八下:与朱元思书 送东阳马生序 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九上:陈涉世家 唐雎不辱使命九下:公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 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古诗词(22首)考背诵鉴赏七上:天净沙秋思 七下:没有 八上:春望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登岳阳楼其一八下:赤壁 过零丁洋 水调歌头 山坡羊潼关怀古 饮酒其五 行路难其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己亥杂诗九上:沁园春雪 望江南 渔家傲秋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 武陵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九下:关雎 蒹葭三、现代诗(10首)主要考赏析七上:理想 化石吟 天上的街市 静夜 八下:雪 海燕 九上:雨说九下:我爱这土地 乡愁 我用残损的手掌四、课内现代文阅读1.记叙类(20篇)七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风筝 羚羊木雕七下:爸爸的花儿落了 邓稼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伟大的悲剧 在沙漠中心 八上:新闻两则 阿长与山海经 老王八下:藤野先生 我的母亲 列夫托尔斯泰 云南的歌会 端午的鸭蛋 吆喝九上:傅雷家书两则 九下:谈生命 那树2.说明类(5篇) 七上:看云是天气 八上: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 故宫博物馆 奇妙的克隆3.议论类(4篇)八下:敬畏自然 九上:敬业与乐业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4.小说类(9篇) 七下:斑羚飞渡 八上:芦花荡 八下:喂—出来九上:故乡 我的叔叔于勒 智取生辰纲 范进中举 九下:孔乙己 变色龙5.戏剧(2篇) 九下:威尼斯商人 变脸五、名著阅读(5部)朝花夕拾 水浒传 繁星春水 名人传 鲁宾孙漂流记六、综合性学习(6个)七上:漫游语文世界七下:马的世界八上:说不尽的桥八下:献给母亲的歌九上:好读书读好书九下: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3. 2011年高考天津卷语文答案谁有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语文参考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D 2.B 3.C 4.B 二、(9分,每小题3分) 5.D 6.C 7.A 三、(12分,每小题3分) 8.A 9.D 10.A 11.C 四、(19分) 12.(8分) (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13.(6分)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14.(5分) (1)虽九死其犹未悔 (2)吾尝终日而思矣 (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风飘飘而吹衣 (5)塞上风云接地阴 (6)回首向来萧瑟处 五、(8分) 15.(3分) D 16.(2分) ④ 17.(3分) (1) 自然界没有飞跃 (2)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只承认渐灭, 不承认突然绝灭 六、(18分) 18.(4分) 对温馨老屋的依恋-----老屋凝聚了亲情,提供了心灵的庇护。

对沧桑老屋的感慨-----老屋见证了世事变迁,年华流逝。 19.(6分) 通过对儿时生活片段的回忆,表现了淳朴、快乐、悠然自在的乡村童趣。

生动形象有画面感,朴实自然有乡土气息。 引起下文。

20.(4分) 句意理解:社会进步速度惊人。 本文主旨:通过感叹新房迅速变“老”,反映了社会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表现手法:对比。 21.(4分) A E 七、(12分) 22.(3分) 士 先秦 演进 23.(4分) (1)王维 (2)兰亭集序 (3)句意通顺,比喻修辞 示例:路边的小花,纤蕊若斯,带露绽开。

24.(5) (1)概括活动内容,阐明意义宗旨。语言鲜明生动,有号召力。

(2)理解活意义,适度延伸,言之成理,语言通顺。 八、(60分) 25.(60分) 略 本资料由《七彩教育网》 提供。

4. 2011天津高考语文答案

参考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5 DABDC

二、(9分,每小题3分)

6—8 ABC

三、(12分,每小题3分)

9—12 BACD

四、(21分)

13.(8分)

(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2)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

(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14.(8分)

(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

“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

“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不好。开篇写暴雨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15.(5分)

(1)烟光凝而暮山紫

(2)会桃花之芳园

(3)风急天高猿啸哀

(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5)墙橹灰飞烟灭

(6)万类霜天竞自由

五、(21分)

16.(4分)

砖石斑驳 塔角翘檐破损残缺 风铃失声

为后文写塔、树、鸟和谐共生作铺垫

17.(3分)

①因有青苔,防滑倒;

②躲避鸟的袭击;

③避免再扰乱鸟的和平与宁静。

18.(3分)

嵌 缠 挂

19.(5分)

①借助传说,进一步领悟到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的道理,升华了主题;

②船员的话增添了浪漫色彩;

③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④联想沈从文,首尾呼应。

20.(2分)

无必要。

理由:①以“塔上的树”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树是引起作者登塔和发现塔、树、鸟三者和谐相融的起因。

有必要。

拟题要求:符合文章内容,有文采。

21.(4分)

C E

六、(12分)

22.(2分)

⑤②④①③

23.(4分)

语意完整,合乎情理,符合字数要求。

24.(6分)

(1)描述准确,语言得体,从阳光、快乐、欢迎、运动等方面说明寓意。

(2)主题 语言

七、(60分)

25.(60分)

5. 2011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最短的5篇

一、阅读《冯谖客孟尝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

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A.冯谖为孟尝君营造的第三窟指的是什么?B.冯谖基于何种考虑为孟尝君凿就这第三窟?C.指出文中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二、阅读《垓下之围》中的一段文字: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请回答:A.项羽慨叹“天之亡我”,说明了什么?B.项羽为什么要将宝马赠与亭长?C.指出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三、阅读《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指出描绘英雄失意、抑郁悲愤心情的诗句。B.“闲来垂钓碧溪上”用了哪位历史人物的典故?C.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6. 2011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最短的5篇

一、阅读《冯谖客孟尝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A.冯谖为孟尝君营造的第三窟指的是什么?

B.冯谖基于何种考虑为孟尝君凿就这第三窟?

C.指出文中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二、阅读《垓下之围》中的一段文字: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请回答:

A.项羽慨叹“天之亡我”,说明了什么?

B.项羽为什么要将宝马赠与亭长?

C.指出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

三、阅读《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

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

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指出描绘英雄失意、抑郁悲愤心情的诗句。

B.“闲来垂钓碧溪上”用了哪位历史人物的典故?

C.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7. 2011年全国2卷(语文)古文背诵篇目

1. 古文(9篇)

劝学(节选:从“学不可以已”到“用心躁也”) 《荀子》

过秦论(节选:从“及至始皇”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 谊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滕王阁序(节选:从“时维九月”到“声断衡阳之浦”) 王 勃

师说 韩 愈

阿房宫赋 杜 牧

六国论 苏 洵

前赤壁赋 苏 轼

2. 诗词曲(28首)

氓 《诗经》

离骚(节选: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来吾道夫先路也”) 屈 原

孔雀东南飞(并序)(节选:从“鸡鸣外欲曙”到“二情同依依”,

从“府吏闻此变”到“千万不复全”) 汉乐府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 曹 操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陶渊明

山居秋暝 王 维

蜀道难 李 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

将进酒 李 白

蜀相 杜 甫

登高 杜 甫

登岳阳楼 杜 甫

石头城 刘禹锡

琵琶行(节选:从“寻声暗问弹者谁”到“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 杜 牧

锦瑟 李商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 煜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 永

桂枝香(登临送目) 王安石

念奴娇(大江东去) 苏 轼

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 观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陆 游

永遇乐(千古江山) 辛弃疾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 夔

长亭送别(节选:【正宫】【端正好】) 王实甫

8. 2011年全国中考语文试卷精选 天津市 答案

2011年天津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9分。(1~4小题,每题2分;5~11小题,每题3分)

1.B 2.D 3.D 4.C 5.A 6.C 7.D 8.B 9.B 10.A 11.C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2.(1)东风不与周郎便

(2)在水一方

(3)小桥流水人家

(4)北国风光

(5)在乎山水之间也

(6)不以物喜

(6分)

13.(1)直挂云帆济沧海

(2)人生自古谁无死

(2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14.(1)曾经 (2)生气、发怒 (2分)

15.(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2分)

16.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因此“人竞买之”。(3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17.文明之花开放的声音。保持纯净、洁白的心态,于细微处谛听,对美好的事物要付出关爱。(4分)

18.比喻、拟人、夸张。凸现昙花破蕊而开的迅捷,开放瞬间的灿然美好。(4分)

19.花开的声音是自然界最美妙的乐曲,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是十分幸福的。(4分)

20.作者先写昙花、茶花开放的声音动听、迷人,由此认定自然之花开放的声音是一种天籁;继而联想到“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突然出现时,都会给人带来同样的惊喜,要用心谛听,感受其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满足。(4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

21.材料一(1分)

22.示例:

母爱是儿女酣眠时细密的针脚,那份辛劳陪伴我们入梦;

母爱是儿女童年时风雨中的接送,那份呵护陪伴我们成长。

(4分)

23.长妈妈(阿长) 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2分)

24.懊悔并自责于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作者每念及此的不安、痛苦,以及对父亲的爱和痛惜。(3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5.(50分)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