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民俗文化有哪些

哈尔滨民俗文化有哪些

东北二人转
二人转又称作“吉剧”、“唱蹦子”,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东北皮影戏
皮影又叫驴皮影,其演唱叫唱影,旧社会称皮影艺人为影匠。

关东三大怪
关东有民谣:“关东三大怪;窗户纸 糊在外;生了小孩吊起来;大姑娘叼着大烟袋。”其实,这三大怪是过去独特的民俗,现在已基本消失了。

满族旗袍与马褂
说到旗袍,人们往往会把它与妇女联系在一起。其实,旗袍是满族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服装,它的穿着范围不只限于妇女。

能歌善舞的高丽白衣
头顶搬运,是朝鲜妇女的一种独特的劳动习惯。她们从小就学习用头顶东西的能力,长大成人后,便都熟练地掌握了这门技能。不论是水罐、粮袋、包袱,还是其它什么东西,她们都不用肩挑、背扛或手提,而是放在头上顶着,行走自如。

冰雪服饰文化
服装首先是人类生存的必须品,它为人类的生活,生产、劳动提供最基本的保护。随着文化的诞生、变迁和发展,服装就成了反映人的文化符号的艺术品了。我们可以说,服装反映了朝代的文明形式和文明程度。

东北秧歌
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

野游
由于受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传统影响,早在20世纪90年代,哈尔滨就有了野游的风俗。解放后,野游之风日益盛行,许多单位春夏秋季都要组织职工到郊外野游,也有的以家庭为单位野游。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哈尔滨人的野游正在发展为更大规模的旅游活动,并成为生活中文化娱乐的一项重要内容。

野餐
在哈尔滨,凡组织或进行野游活动,都离不开野餐。哈尔滨野餐有历史渊源,受北方少数民族饮食习惯以及后期欧洲移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起,哈尔滨人逐渐形成野餐风俗。

喝啤酒 哈尔滨在20世纪初就已经生产啤酒,哈尔滨啤酒厂始建于1900年,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哈尔滨啤酒年消费量30多万吨,人均啤酒消费量居全国首位,主要品牌是“哈尔滨”和“新三星”。哈尔滨人酷爱啤酒,很多人把啤酒视为普通饮料,也有人以饮酒来显示北方人的豪气和待人的热情。

冬泳
冬泳是哈尔滨富有自己文化特色的体育活动,表现了哈尔滨人不畏严寒的强壮体魄和坚强意志。冬季,哈尔滨的室外温度下降到零下十几、二十几度。冬泳者在松花江上,刨开冰面,修筑了冰上游泳池。冬泳下水时间多在太阳未出来的5—6时左右,冬泳表演时间在10—14时之间。

看冰灯
哈尔滨的冰灯始于60年代初期,是在民间传统简陋艺术形式上发展起来的。它以园林艺术为依托,以建筑和雕塑艺术为表现手法,用电灯光为光源,制作成各种冰的景物。上世纪下半页,冰灯逐步发展成哈尔滨具有代表性的冰雪文化艺术。每年一届的冰雪节、冰灯博览会成为冰灯艺术的大观园,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冰上婚礼
冰上婚礼是哈尔滨青年人喜爱的的一种婚礼形式。冰上婚礼由哈尔滨青年宫主办,集体举行,成为哈尔滨每年一届的冰雪节的组成部分。

冰雪宴
1985年第一届冰雪节,江南春饭店举办了第一届冰雪菜点技术大赛,揭开冰雪饮食文化的序幕。新颖美观、玲珑精巧的冰雪餐点艺术,展现了冰城厨师的精湛技艺。宾客在品尝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冰雪餐点中,领略与品味了哈尔滨特有的文化特色。

日常食俗
哈尔滨市居民以汉族为主,其中多为山东与河北省移民。旧时的哈尔滨,外国侨民比例较多,其中俄侨占多数。外侨生活方式与习俗对哈尔滨人的文化、饮食习俗有一定影响。哈尔滨人旧时多以大饼子(玉米面贴饼子)为主食。原当地居民喜食大馇子、小米饭和炖菜;山东人喜吃面食和鱼;河北人喜食米饭,爱喝高粱米粥。哈尔滨人受少数民族饮食习俗影响,喜欢吃黏糕和黏豆包、“列巴”(一种大面包)、红肠等,喜欢喝“苏波汤”(俄式红汤)。

哈尔滨文化
大列巴
大面包,又叫大列巴,被称为哈尔滨一绝,是哈尔滨独特的风味食品。哈尔滨秋林公司和华梅西餐厅生产的大面包都已有七、八十年历史。
这种大面包为圆形,有5斤重,是面包之冠。味道也别具芳香,具有传统的欧洲风味。出炉后的大面包,外皮焦脆,内瓤松软,香味独特,又宜存放,是老少皆宜的方便食品。
红肠
哈尔滨最经典的吃的就是红肠和干肠。红肠原本来自俄罗斯,最普通的,也是最著名最传统的红肠风味是“里道斯”风味-就是大蒜味的,下酒极佳,配上“格瓦斯”(俄语译音,俄式饮料,用面包干发酵酿制而成,颜色近似啤酒而略呈红色,酸甜适度,近似酸)味道那叫一个棒。红肠可以夹在列巴里,是很主要的肉食品种。
红肠是可以直接吃的。你拿在手上的话会有点手黑!不要惊慌,这并不是脏,而是在红肠表面薄薄的一层炭灰。红肠是用长在大兴安岭的老果木熏制而成。熏的好的红肠,表面会粘附一层肉眼看不见的果木炭灰。吃的时候要把表皮也一块吃掉,这才是真正的红肠风味——就是要吃那个带点山野的焦炭味!

参考资料:百度空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15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语言保留完整。据调查,黑龙江省世居民族中有9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其中蒙古语、朝鲜语保留比较完整,柯尔克孜、达斡尔、锡伯居民的民族语言有部分人能够使用,鄂温克、鄂伦春语主要保存在两个民族聚居处,年长者均能熟练使用。满语与赫哲语虽已处于濒危状态,但黑龙江省是目前这两种语言的唯一保留地区。
  一提起哈尔滨,人们就会想到尖尖的屋顶、教堂的钟声,恍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就在哈尔滨市从景观到文化尽刮“欧陆风”时,有一种宝贵的物质文化资源,却几乎被遗落民间。 36.7精品艺术画廊

  京旗文化、“三皮”文化、满族秧歌……打开哈尔滨民族物质文化之窗,就会发现,如果挖掘保护好这些遗落民间的民俗瑰宝,就可以整合民俗资源,可以发展民俗旅游,可以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黑龙江省一直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今天,仍有满、蒙、回、达斡尔等10余个世居民族。笔者调查了解到,哈市就有20个少数民族乡(镇)、222个少数民族村,40多万少数民族农村人口。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语言保留完整。据调查,黑龙江省世居民族中有9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其中蒙古语、朝鲜语保留比较完整,柯尔克孜、达斡尔、锡伯居民的民族语言有部分人能够使用,鄂温克、鄂伦春语主要保存在两个民族聚居处,年长者均能熟练使用。满语与赫哲语虽已处于濒危状态,但黑龙江省是目前这两种语言的唯一保留地区。
  黑龙江省民族风俗颇具地方特色。在饮食上,达斡尔族用野生柳蒿烹制的菜粥既营养丰富又清热解毒;满族的火锅、炖菜以及黄米做的饽饽、打糕等黏食,已成为东北菜代表。在服饰上,很多民族都在节日里身着民族服饰载歌载舞。民族节日更是民族风俗的集中体现,达斡尔族的“柳艾蒿芽节”、鄂伦春族的“篝火节”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民居上,满族的传统民居为“口袋房,万字炕,烟筒坐在地面上”,现哈市仅阿城区料甸满族乡的南宏村等地存在。

  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条件,哈尔滨市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曾经进行过民俗文化开发的初步尝试,但目前较为散乱。 据介绍,阿城区以金源文化为依托,建设和发掘的金上京历史博物馆及会宁府遗址每年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来访;南岗区红旗满族乡的“满族风情园”、“满族文化博物馆”年接待参观的群众达几十万人,还举办了具有传统满族文化特色的“农耕节”;依兰县迎兰朝鲜族乡围绕巴兰河漂流项目,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农家游;巴彦县洼兴镇高丽寨村依托穿村而过的旅游小火车资源,已建成有名的朝鲜族风情旅游观光村,每年都有大量韩、日客人来观光。
  哈尔滨市一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初步开发。以桦树皮文化、兽皮文化和鱼皮文化为主的“三皮”文化目前蜚声海内外,其中著名桦树皮艺术家刘恒甫在太阳岛上建设的黑龙江民俗艺术馆已收藏了诸多民俗艺术品;以倪秀梅为代表的方正剪纸、以王训月、李凡丁等为代表的阿城版画艺术也远近闻名;五常市拉林满族镇大力挖掘满族京旗文化遗产,整理并申报了“满族秧歌”、“葫芦雕刻工艺”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梳理哈尔滨市已有的民族物质文化资源开发项目,可以发现,其中有创新项目,但也有一些因开发建设的“门槛”较低而出现结构雷同、档次低劣的现状。业内人士提出:有关部门要提高民俗旅游开发项目审批中创意评审的门槛,对创意策划平庸、民族物质文化资源准备欠缺、破坏文化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均应慎批或不批。

  资源开发,规划先行。有专家提出,长远来看,哈尔滨市应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快大项目建设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好文化遗产保护政策,通过省市共建形式,补充、修改旅游规划,把民俗旅游整合进来,共同开发建设民俗文化村等项目,形成集约效应。此外,还可在民间广泛征集各类具有关东特色的民俗物件,如乌拉、老式车轱辘等,进行集中展览展示。同时,还可深挖民俗文化底蕴,组建萨满舞、俄罗斯风情舞剧团等,在重点户外区域设置“秃尾巴老李”、“关东十八怪”等历史典故雕塑和壁画,并开展“三皮文化”、剪纸等民俗文化展演活动,进一步增强民俗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艺术欣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7-17
由于受历史上北方 游牧民族 传统影响,早在20世纪90年代,哈尔滨就有了野游的 风俗 。解放后,野游之风日益盛行,许多单位春夏秋季都要组织职工到郊外野游,也有的以家庭为单位野游。随着人们 物质文化 生活水平的提高,哈尔滨人的野游正在发展为更大规模的旅游活动,并成为生活中文化娱乐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