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出自谁人之手?

如题所述

《孙子兵法·军争篇》云:“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所谓“气"指士气,即士兵的战斗意志和同仇敌汽的气势。士气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精神因素。士气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胜负。战士所以能冲锋陷阵而不怕死,乃是高昂的士气所致。只有设法“夺其气”,使敌人怯于战斗,才可挫败敌人。这里说的“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是对军队士气发展规律的理论概括。意谓初战时军队如一日之晨,士气旺盛,锐不可挡,战而必胜;经过一段时间的力量消耗,如同人在白天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一样,便会逐渐怠惰;到了两军对抗后期,将士力疲思归,如同日落西山那样,士气衰竭,战而必败之。只有根据士气发展的这一规律,“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才是深谙“治气”之法的将帅。所谓“心"主要指指挥员的战斗决心与拼搏毅力,它是将帅赖以指挥战争的精神支柱。军队的整治与混乱,英勇与怯弱,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将帅的决心和信心。所以,一旦将帅决心发生动摇,就有可能导致战争失败。在中国历史上,曹判避锐击惰胜齐军,汉军四面楚歌败项羽等,皆是“三军可夺气”的典型战例。诸葛亮“七擒孟获”,是“将军可夺心”的典型战例。根据《孙子兵法》的“攻心夺气”原则,诸葛亮认为“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战争实践证明,“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是稳定自己军心,动摇敌将决心的有效办法。
“攻心夺气”的原则,就己方而言,是如何“治气治心”的问题。
“攻心夺气’,除了对己方做到治心治气之外,还包括对彼方“攻心夺气”的内容。就彼方而言,在商战中,“攻心夺气”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夺竞争对手之心之气,二是夺顾客之心之气。在这两方面,企业家依据孙子的‘攻心夺气”原则,都有许多精采的运用与创造。
在商战中,所谓“夺气”,就是力求避开竞争对手的锐气,集中力量击其惰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3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出自谁人之手?
----孙子(孙武)。
军争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危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即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追,此用兵之法也。
第2个回答  2013-09-23
孙子
《孙子兵法·军争篇》云: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9-23
出自孙武之手
第4个回答  2013-09-23
我读过几十 次 孙子兵法了 说了也没用 上面的人 都说全了 可惜都是复制的 没有一个人 能说出自己的看法 其实 意思就是 三军 的气势要高 杀敌人的时候 如水一样的 冲上去 就可以连石头都可以推翻 这个孙子兵法里也说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