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笔下的读书三境界

如题所述

读书三境界,是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提出的读书理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读书的三重境界,符合古学的小学,大学的通义。

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从心所欲不逾矩"。

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

进能变通运用,巧舌如簧,有一得。

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2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早为广大读书人所熟悉的读书三境界。
徐宗文先生在谈到学习的目的时,把“为知、为己、为人”称为读书的三重境界。为知,指读书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为人,指读书要“为黎民百姓”,即周恩来少年时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王世发先生提出的读书三种境界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为第一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为第二境。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为第三境。
第2个回答  2021-03-12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