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不负有心人”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成功,在于肯付出辛勤的劳动”

基本解释——

功夫:本领;造诣 ;指武术 ;同 “工夫” (指占用的时间,勤奋的做了有用的事)。

负:辜负 。

有心人:有志愿,肯努力,肯动脑筋的人 。有心:用心,仔细认真。

功夫不负有心人是一句俗语(谚语),意思是只要用心去做一件事,就会取得成功。说明事情的成功,在于肯付出辛勤的劳动。与“坚持就是胜利”意思大致相同,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是用心做,而“坚持就是胜利”则多表示坚持。

扩展资料:

典故事例——《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功夫不负有心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2

“功夫不负有心人”是一句很有名的俗语(谚语),它告诉人们只要勤奋、认真地对待所做的事,就一定能做好这件事情。它说明事情的成功,在于肯付出辛勤的劳动。

功夫:①本领;造诣 ②指武术 ③同 “工夫” (指占用的时间,勤奋的做了有用的事)。本句指③。

负:辜负 。

有心人:有志愿,肯努力,肯动脑筋的人 。有心:用心,仔细认真。

说明事情的成功,在于肯付出辛勤的劳动。与“坚持就是胜利”意思大致相同,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是用心做,而“坚持就是胜利”则多表示坚持。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中典型的例子

1、悬梁刺股的孙敬,他是一个晋朝人,每晚读书时,他为了不打瞌睡,就用绳子系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端系在房梁上,每当头往下垂时,绳子就会将他扯醒,醒后便继续读书,就这样他成了一个用悬梁来防止自己睡着的名人。

2、刺股的苏秦,因为在秦国求官不成,一直被人家看不起。于是,他决定要争口气。以后,他就废寝忘食的勤奋苦读。每当到了深夜,四周一片静悄悄时,苏秦已经是头昏脑胀,总想睡觉,他就立即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感到疼痛,人也便醒了。这就是刺股使自己醒来的名人苏秦。

3、西汉的匡衡,家里很穷,但他非常喜欢读书。可是他家晚上没有油点灯,邻居房里点着灯,所以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用洞里传出来的光看书,这就是“凿壁借光”的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功夫不负有心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1-26
第3个回答  2019-06-06

功夫不负有心人意思是只要勤奋、认真地对待所做的事,就一定能做好这件事情。它说明事情的成功,在于肯付出辛勤的劳动。

相关介绍:

意义:成功,在于肯付出辛勤的劳动

中国事例:闻鸡起舞、悬梁刺股

外国事例:爱迪生发明灯泡

造句:

1.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2.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片荒地在他一年年的种植下,终于生根发芽,长出一篇绿洲了。

扩展资料

相关事例:

1.鉴真东渡:

鉴真18岁出家为僧,刻苦学习佛法。742年日本派荣壑(he)、普照来华邀请鉴真高僧去日本担任佛教传戒师,鉴真先后三次东渡失败,船漂到海南岛。753年,日本第十次派使者来华,鉴真终于随日本使团东渡到了日本九州。

2.居里夫人发现镭:

1897年,居里夫人对放射性物质进行研究。她为了提炼出一种纯净的天然放射性元素,搞到了一吨可能含这种物质的工业废渣。在院里进行冶炼、溶解、沉淀、分析。她不畏艰辛,不畏身体受到放射性的影响,经过3年又9个月,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0.1克新物质,取名为镭,这项研究也让她获得了诺贝尔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功夫不负有心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1

人们只要勤奋、认真地对待所做的事,就一定能做好这件事情。

    句子:功夫不负有心人。

    拼音:gōng fu bù fù yǒu xīn rén

    基本解释如下:

    1)功夫:①本领;造诣 ②指武术 ③同 "工夫" (指占用的时间,勤奋的做了有用的事)。本句指③。

    2)负:辜负 。

    3)有心人:有志愿,肯努力,肯动脑筋的人 。有心:用心,仔细认真。

    中国事例一:折叠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上学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期,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缺乏,深感不读书不能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地读起书来。他广泛地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认真地学习历史知识,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也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不但没有答应,还更加努力地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把刘琨叫醒后,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中国事例二:愚公移山

    传说北山住着一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名叫愚公。

    他家门口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进出很不方便,愚公就跟家里的人商量,想挖掉这两座山。

    愚公的妻子提出了疑问:"山上的石头和土往哪儿放呢?"愚公和他的儿子们不管这些,说干就干,把挖下的土和石头运到很远的渤海去,一年才来回一次。

    河曲有个叫智叟的老头儿劝愚公别犯傻,这么大年纪怎么能挖得平山呢?愚公说:"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世世代代干下去,哪有挖不平的山呢?"

    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感动了玉帝,玉帝派大力神搬走了高山。

    年老力衰;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 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尽"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是"大智若愚"。而智臾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 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中国事例三:悬梁刺股

    孙敬是东汉时期人,每晚读书时,他为了不打瞌睡,就用绳子一端房梁另一端系在自己的头发上。每当他想睡觉头往下垂时,绳子就会将他扯清醒,清醒后便继续读书,就这样他成了一个用悬梁来防止自己睡着的,努力用功学习并最终成为名人。

    还有刺股的苏秦,因为在秦国求官不成,一直被人家看不起。于是,他决定要争口气。以后,他就废寝忘食地勤奋苦读。每当到了深夜,四周一片静悄悄时,苏秦已经是昏昏欲睡,他就立即用锥子锥自己的大腿,当感到剧烈的疼痛以后,人也便醒了。

    中国事例三:凿壁借光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做匡衡,他家里非常穷苦,连书都买不起,但是他非常勤奋好学,经常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宝贵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洞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中国事例四:王羲之练字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这不是没有原因的,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无数瓶墨水,写烂了无数个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中国事例五:鉴真东渡

    鉴真18岁出家为僧,刻苦学习佛法。742年日本派荣壑(he)、普照来华邀请鉴真高僧去日本担任佛教传戒师,鉴真先后三次东渡失败,船漂到海南岛。753年,日本第十次派使者来华,鉴真终于随日本使团东渡到了日本九州。

    中国事例六:铁杵磨成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趁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后来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