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说话的方式

今天我学习文言文 就想古代人的说话的方式是不是就像文言文一样 还是和我现代人说话的方式没什么区别

1、先秦时期文言文和口语一致

大约在先秦时期,文言文还是和当时的口语一致的,与现在倾向使用双音节词不同,当时的汉语里单音节词占据上风。《论语》《孟子》这类,可以说就是当时口语的实录。“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当时说话,就是这么个腔调。

2、两汉时期出现脱节

大约在两汉时期,口语和文言文就有了一定的距离。中国第一部方言著作、西汉扬雄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除了以通语解释方言以外,还注重以今语解释古语。《方言》卷一就记录:

(大意为:假、炽、怀、摧、詹、戾、艐这些词,都是“至”的意思……是从古语分化出来的不同说法,现在有些地方已经通用了。)

虽然文言文和口语都在发展,但前者远远跟不上后者的速度,距离越拉越大。可惜由于反映当时口语文献远没有文言文献那么丰富,中古时期汉语口语的研究尚有很大空间。

3、唐代出现白话文

这种情况在唐朝出现变化,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佛教的大发展。由于潜在教徒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百姓,出于方便传播佛教、吸引教徒的目的,大量翻译的佛经和佛教故事多使用当时的口语,成为早期白话的重要来源。

4、宋代文言彻底脱节

到了宋朝,文言文和口语已经完全脱节。当时的读书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达一般口语要说的意思。

宋朝的文人和学者们有时也使用白话文。譬如苏轼最爱用“呵呵”,在给挚友兼亲家文与可写信时、在给同事和文友鲜于子骏写信时、在给“河东狮吼”男主角陈季常写信时,都在末尾加上一句:“呵呵。”大儒朱熹在《朱子语类》中点评史书时也是一口白话:“南北史除了通鉴所取者,其余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说。”宋人的日常对话,就是这么通俗。

5、元朝口语普及

到了元代,由于汉语并非统治者的母语,很多时候连皇帝的诏书也直录当时的口语。《长春真人西游记》记录了一篇成吉思汗写给丘处机的诏书,全文如下:

宣差都元帅贾昌传奉成吉思皇帝圣旨:

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日,路上炎热艰难来,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路里饮食广多不少来么?你到宣德州等处,官员好觑你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你起身心里好么?我这里常思量着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

癸未年十一月十五日。

6、明清时期

明清,白话小说诸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等等,不胜枚举。皇帝批复奏章用大白话也不是稀奇事。明太祖朱元璋,听说沿海有倭寇来犯,怒而下诏:

“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相比之下,雍正对年羹尧的那一份表白,是不是显得柔肠百折了许多。

7、五四白话文运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书面语和口语发展的双轨发展,文言文和白话文对立的局面,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终结。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不摹仿古人”“不避俗字俗语”等,吹响“白话文运动”的号角,终于让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了汉民族的共同书面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5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丰镐(今 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周以后,各朝随着国都的迁移,雅言的基础方言也随之修正,但多数仍以京城语言为标准。 普通话并不是古代正宗的汉语,而是变味的汉语。 这是因为普通话是满清官话,是清朝的时候满人统治者的专用语言。英语称为mandarin。 其中man就是满族的意思。普通话是满人学习北京汉人讲明朝官话时产生的,其发音跟明朝官话已经有较大的不同,因为满人学讲明朝官话的时候,由于受满语的影响,带有了浓厚的满语腔调,发音不伦不类,在当时的北京人听起来很蹩脚,当时的明朝官话是江苏话,是吴语。 当时的外国传教士进入北京时,曾把北京人讲的明朝官话的拼音记录下来,发现只有z c s ,没有zh ch sh ,是典型的吴语特征。 语言专家的考证证明明朝官话是吴语。另外,即便从常理考虑,朱元璋定都南京,他讲的就是吴语,他儿子当然也讲吴语,迁都北京后,明朝官话还是吴语,当时的北京人也讲吴语。普通话脱胎于明朝官话吴语,但是经过满人的口后和吴语就不大一样了,变音变调了。 由于满人是统治者,通过政权的权力,本来只是满人专用的满清官话就在全国推广传播,后来就被称为国语或者是普通话。所以普通话是经过满人改造后的汉语。是满人创造发明的。 南方的广东广西,福建等省由于天高皇帝远,古代汉语保留的很好,没有被满清官话也就是普通话消灭。所以现在的南方人还讲明朝以前的古代正宗汉语,北方人居然称它们为鸟语,这是无知的表现,唐诗宋词用南方的鸟语来念,非常顺畅,压韵压得非常好,但用普通话念,就有问题了.因为唐宋诗人词人他们不讲普通话。他们讲的是古代汉语。跟南方鸟语一样或者相似或者相近。 普通话的历史只有400年,400年前中国没有现在所谓的这种“普通话”。现在的普通话是满人的专用汉语!是满人发明的。深深的打上了满人的烙印。大家如果不相信,去问问语言学家就知道了。孙中山恨满人统治者,曾想用广东话(古汉语)作为国语(普通话),但没有成功。因为满清官话势力太强了。 后来民国政府投票。普通话比四川话多了一票成为了国语。其实四川话和普通话是同一种语系的语言,只是腔调不同而已,能听懂普通话的人也能听懂四川话。 北京话,明朝的时候是吴语,后来和满清官话(即普通话)相互的影响,逐渐接近。所以北京话和普通话极其相似,但是不会完全相似.他们只是相互靠近的关系。

采纳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17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

第3个回答  2018-09-30

大致分为五个大块

一、判断句型

1.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

举例:①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举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二、被动句型

“见”、“……见……于”、“于”、“为”、“为……所”

举例:①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三、倒装句型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举例:①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② 莫之能御

四、省略句型

举例: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五、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举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

举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 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

举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何……之,解释为“怎么……这样啊”。

举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5.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

举例:是之谓政令行。

扩展资料

经典古文

古诗类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诗经》《千家诗》

古文类

《孝经》《易经》《论语》《礼记》《尚书》《春秋》《战国策》《老子》《庄子》《韩非子》《孟子》《墨子》《荀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鬼谷子》 《大学·中庸》 《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吕氏春秋》《楚辞》《忍经》《金刚经》《资治通鉴》《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格言联璧》 《百家姓》《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六韬·三略》《百战奇略》《龙文鞭影》《呻吟语》《幽梦影》《传习录》《智囊》《曾国藩家书》《世说新语》《对联》《闲情偶寄》《梦溪笔谈》《随园诗话》《文心雕龙》《笑林广记》《浮生六记》等

历史类

《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旧唐书》《清史稿》等

其中《文心雕龙》和《龙文鞭影》是教导后人如何行文下笔的,对古文的研究很有帮助。《对联》和《格言联璧》则更像是古文语法。

另外,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杨氏之子》,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伯牙绝弦》和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的《学弈》、《两小儿辩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文言文

第4个回答  2020-11-20

我爱诗意远,不惧世异新。夜半无光彩,亦以烛维明。岁岁中国意,朝朝时代中。古人流作书,吟书非作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