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如题所述

可姓有四个来源,第一个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庆父之后庆克,属于避难改姓为氏;第二个源于鲜卑族,出自十六国时期古鲜卑族氏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第三个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族拿可氏部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第四个源于蒙古族,出自古蒙古巴克西纳尔氏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渊源一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庆父之后庆克,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齐公族庆父之后庆克生庆封,以罪奔吴,汉末徙会稽山阴。后汉庆仪为汝阴令,曾孙纯避安帝父讳,始改贺氏。”这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有记载:“齐桓公之子公子无亏生庆克,亦谓之庆父。”姜庆克,亦称公孙庆可,其子获罪于齐昭公姜潘,先逃亡到晋国,为晋文公姬重耳所讨厌,遂又赴吴国。周襄王姬郑二十年(齐昭公姜潘元年,晋文公姬重耳五年,楚成王芈頵四十年,公元前632年),齐昭公与晋文公联军与楚国战于城濮(今山东鄄城),即著名的“城濮之战”。战后,晋文公会合了齐、宋、鲁,蔡、郑、卫,莒八国之君盟于践土(今河南原阳、武陵一带)结为同盟,此会,晋文公继齐桓公之后称霸中原。其时,迁居于吴国的姜庆克家族中,即有人以姜庆克之名的谐音字改姓氏为可氏、或克氏,以避齐国夹胜预伐之难,其后世代相传至今,其可氏史称正宗。
可氏族人大多尊奉姜庆克(公孙庆可)为得姓始祖。

渊源二
源于鲜卑族,出自十六国时期古鲜卑族氏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阿伏干氏、可地干氏、可地延氏,并改为可氏。”
①鲜卑族慕容部可足浑氏,亦称可朱浑氏、渴烛浑氏、渴烛氏,后多改汉姓为朱氏,亦有取“可”为姓氏者,称可氏。
②鲜卑族秃发部可沓氏,亦称可达氏,后多改汉姓为可氏、达氏。
③鲜卑族拓跋部可地延氏,可单氏,后多改汉姓为延氏、单氏,亦有取“可”为姓氏者,称可氏。
④鲜卑族外帐姓氏可那氏、可频氏,后多改汉姓为那氏、平氏,亦有取“可”为姓氏者,称可氏。外帐姓氏,属于“黑号之姓”中的分衍姓氏,地位卑微,为官者几乎没有,因此在《魏书·官氏志》中不予记载,但在北魏时期的其它官札中有记录。

渊源三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拿可氏部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金史·百官志》记载:“拿可氏部封陇西郡,后改汉姓可氏。”拿可氏部落在金国时期与其他九十八姓氏并称“白号之姓”,虽非王族姓氏一族,但仍属于贵胄姓氏之一,多为上层领兵将领,在金国时期属于高俸阶级。
拿可氏部族在金末元初时期,有改汉姓为可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古蒙古巴克西纳尔氏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巴克西纳尔氏,亦称巴可西纳尔氏,属于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的支庶后裔,分居于东蒙地区的喀喇沁旗札萨克一带地区(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在元朝初期,巴可西纳尔氏曾全族男壮随蒙古宗王孛儿只斤·忽必烈征伐大理国,之后五路重兵围攻恭州(今重庆),陆续攻击前后长达十九年(公元1259~1278年),其后有后裔子孙有落籍于巴蜀地区者,改汉姓为可氏,世代相传至今。
而继续留居在东蒙地区喀喇沁旗札萨克一带地区的巴可西纳尔氏族人,则所冠汉姓多为师氏、乌氏等。

渊源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洛克格罗夫(史禄国,S.M.Shirokogoroff)在1924年用英文发表的《满族的社会组织·部族姓氏·满语为表》一书中的记载:
⑴.满族可地勒氏,Kedire mongu,汉义“捕鸟罗网的支架”,属于老满洲部族,人数不多,没有分支。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葛氏、可氏等。
⑵.满族可地尔氏,Kedir mongu,汉义“刨(木头)”,属于老满洲部族,人数很少,但有四个分支。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可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