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为何不传位给相传的最优秀的儿子胤禩?

如题所述

何为优秀?凭什么提问者就认为胤禩是清圣祖(康熙帝)最优秀的儿子?根据何在?不得不说,清圣祖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小蝌蚪”质量最好的皇帝!他所生的二十四个序齿的儿子当中,几乎没有一个蠢材!而且,绝大部分都是人精!所谓“九子夺嫡”的九位参与者,包括暗中站队的胤禄、胤礼等等,没有一个是不优秀的,即便是两次被废的皇太子胤礽和被清圣祖圈禁终生的皇长子胤禔也都不是泛泛之辈,仅仅是因为他们俩的弟弟们更加厉害而已!


因此,从优秀这方面说事没有意义,胤禩并不占太大优势,因为他的兄弟们同样都很优秀。当然,胤禩也的确是兄弟之中的佼佼者,这一点我们不能否认。胤禩的出身非常低,他的生母良妃卫氏出身内管领(辛者库),属于低等人包衣中的低等人。 最初卫氏的身份仅仅是一名宫女,受到清圣祖临幸之后于康熙二十年生下了胤禩。此后十九年,卫氏都没有获得任何名分,直到康熙三十九年才被清圣祖册封为良嫔。而此前两年她的儿子胤禩刚刚被父亲清圣祖册封为贝勒。由此可见,卫氏获封的良嫔,包括后来晋封的良妃,实际上都是沾了儿子胤禩的光。


也正因为母亲地位低下,胤禩出生后便被送给了皇长子胤禔的生母惠妃纳喇氏抚养,这种自幼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得胤禩早早地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也很快成长起来。不仅各方面表现都比较优异,而且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因此,很早胤禩便得到了父亲清圣祖的青睐,经常委以重任。而且,在一众兄弟之中,胤禩也是较早获封爵位的几个皇子之一。但是,胤禩生母低下的地位也是他最大的短板。不仅不如他二哥胤礽、十弟胤䄉,甚至连清世宗胤禛都不如。同样是其他后妃的养子,清世宗的养母却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这一点或许也是清世宗能够最终胜出的原因之一。皇后的养子,基本上等于是半个嫡子了!


出身虽然是一个方面,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毕竟清世宗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也是包衣出身,实际上也并不比胤禩高多少。但是,胤禩坏就坏在原本最大的优势人缘上。因为胤禩的人缘太好,或者也可以说党羽众多,最终犯了父亲清圣祖的大忌,而触发点便是康熙四十七年清圣祖第一次废太子事件。康熙四十七年,清圣祖第一次废黜皇太子胤礽,之后的事情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一二,皇长子胤禔急着上位,暗示父亲杀了胤礽,皇三子胤祉告发胤禔以巫蛊之法魇阵胤礽。最终,胤禔被革爵幽禁终生,胤祉虽然事后被晋封为亲王,但是自此也在父亲清圣祖心中失去了皇位继承资格。除了胤禔、胤礽、胤祉之外,倒霉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胤禩。胤礽被废之后,胤禩私下联络群臣,举荐自己出任新太子。此事原本是清圣祖试探皇子和群臣的一个方式,可是胤禩偏偏入了父亲的套。


有皇子、大臣推胤禩上位,清圣祖应当说是有心理准备的。但是,这么多人同出来推胤禩上位,这就犯了清圣祖的大忌了!皇子与朝臣结党,这可不是皇帝的福音!一旦这位皇子另有所图,麻烦非常大!甚至可能会威胁到皇帝自身。而且,胤禩能够短期内号召这么多人为自己出头,起码说明胤禩惦记储位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联系以往总总,胤礽的许多过失、错误里有没有胤禩的影子?很难说。这两点加起来,清圣祖也有点出乎意料!于是,革去了胤禩的贝勒爵位,公开否决了他的皇位继承资格。话说得就更难听了:“乃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康熙四十八年,虽然胤禩又被恢复了贝勒爵位,但是已经大不如前。因为此时曾经和胤禩同为贝勒的清世宗、恒温亲王胤祺、淳度亲王胤祐等等都被纷纷被封为亲王、郡王,甚至连胤禩的跟班胤䄉都被封为了敦郡王,而胤禩仍然只是一个贝勒。 清圣祖此举既是为了给复位的胤礽制造压力,实际上多少也是为了限制胤禩的发展。


总之,清圣祖第一次废黜胤礽时并没想到废太子会带着这么严重的连锁反应,为了避免儿子们争储的白热化,清圣祖最终选择了“还原”,将胤礽复立,想以此平息儿子们之间的争斗。但是,潘多拉盒子已经打开,想恢复原状几乎是不可能的!个人认为,清圣祖此举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想借复立胤礽给自己选择新的接班人换取时间。如果胤礽能够痛改前非,那就还是他。如果胤礽真的不行,清圣祖正好可以借复立胤礽暂时稳定局面,顺带着借这个暂时的稳定期考察新的接班人选。不过,无论怎么选,胤禩肯定是被排除了,但胤禩怎么可能轻易认输?他不甘心!而这正是他后来种种噩运的根源所在。


如果胤禩就此退出储位争夺,或许清世宗最多也就像处置胤祉那般、对他点到即止,最坏也不过就是革爵幽禁了事。但是,胤禩偏偏是个不服输、不认输的人。在自身被父亲清圣祖否定之后,他转而又开始支持皇十四子允禵(胤祯),想借此翻盘。康熙五十一年,胤礽第二次被废之后,实际上皇位继承人基本上已经比较明了了,只能在一母同胞的清世宗兄弟之中产生。这个时候胤禩想借允禵翻盘、兴风作浪,这就是清世宗所无法容忍的了。


而清圣祖既然已经选择了清世宗,对胤禩这个儿子自然也是不可能继续重用的。因此,从康熙四十八年、尤其是康熙五十一年之后,实际上胤禩的势力是一直在受到清圣祖的限制、逐渐萎缩的。这也为雍正四年清世宗处置胤禩时很容易得手埋下了伏笔。


雍正元年,胤禩虽然被清世宗封为了廉亲王、并且被任命为四个总理事务大臣之一,但实际上他真正分管的只剩下了工部,成了最大的“包工头”,很难再有发展的机会。雍正四年,清世宗正式发难,将胤禩革去黄带子及廉亲王爵位,幽禁终生。当年,胤禩在清世宗的授意或默许之下,被“暴毙”、死因不明,总之是不得好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7

康熙后期时,八阿哥胤禩,算得上是他众多儿子当中最优秀的一个,起码比四阿哥胤禛要优秀。但是康熙却严厉打击并彻底抛弃了他,最终选择了老四胤禛继位,这实在是一件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

古代的皇帝也是人,是人就希望自己的儿子优秀,这是常理。虽然中国古代有“嫡长子制”的传位规则,但是,满清对此并不太认同。从满清十二帝的继位来看,只有一个皇帝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子。

说起胤禩的优秀,这是一致公认的。爱新觉罗·胤禩,清康熙皇帝的第八个儿子。其生母是卫氏,宫内管领阿布鼐的女儿,所以家庭出生并不高贵的老八,反而被激发出了无限的潜能,成为了历史上的“廉亲王“。

老八自幼便聪慧异常,被康熙夸赞“心性好,不务矜夸”。十七岁时,即被封为多罗贝勒,成为最早分封的贝勒中最年轻的一个。要知道,对出身要求极高的满清皇室,像胤禩这种血统出生的阿哥,能得到那样的封赏,本身就足以说明他的优秀。

康熙作为一代圣君,自然知道“选贤接班”的益处;而作为一个父亲,他也是出了名的舔犊情深。那么,为什么他就偏偏看不上这么优秀的八儿子胤禩呢?

客观的讲,在康熙的众多儿子当中,除了嫡妻皇后所生的老二胤礽他高看一眼外,其余的儿子他都一视同仁。之所以在后来会不喜欢胤禩,是因为康熙误解了胤禩。

第一次误解,是队友害的。

老八从小就特别会与人相处,亲切随和,体贴慷慨,因此广结人缘,在众兄弟当中颇有人望,与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俄交情极好,兄弟情深。

本来,老九和老十无才无德,他俩也就是个当拉拉队员的材料,摇摇旗喊两声就OK啦!可是,他们非要冲锋陷阵,在老爹康熙面前推荐老八胤禩为太子,还说什么道士看出老八富贵不凡,人中龙凤什么的。老爹康熙当时就火了,你俩给我滚远点!

可以说,胤禩完全被这俩猪队友给害惨了,他们的推荐,在康熙那里完全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胤禩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稀里糊涂地被人摆了一道,而且还不能向康熙去辩解,不然会越描越黑。更可气的是,这还是自己队友下得手,初衷是为了帮自己。

第二次误解,是大臣害的。

康熙在第一次废除太子后,内心还没有新的太子人选。就想听听大臣们的意见和皇子们的意见,可这一听不要紧,居然十有八九都是推荐胤禩的。

这可不得了啦,踩到了康熙皇帝的底线。康熙当即就认定胤禩图谋不轨,结党营私,甚至有了“逼宫上位”之嫌。

对于康熙这样一位独掌乾坤的君主,自己的微信和权力绝不容受到挑战。第一次是鳌拜,被他砍了;第二次是吴三桂,被他灭了;第三次,就是胤禩。对于自己的儿子,康熙没有匆忙出手,而是把这笔账记在了心里,他还要再观察观察。

第三次误解,是鸟儿害的。

海东青,是满人对一种鹰鹘的称呼。此鹰凶猛异常,飞翔速度极快,有“万鹰之神”的美誉。传说,每十万只鹰,才会出一只海东青,是满洲族系中的最高图腾。象征着勇敢、智慧、坚毅、正直、强大、开拓……

康熙皇帝非常喜欢海东青,曾夸赞:

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
性秉金灵含火德,异材上映瑶光星。

借海东青的性情刚毅和勇猛,宣扬大清王朝的武德和军功。由此可见,海东青在康熙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和意义,非比寻常。

胤禩送了两只海东青给老爹康熙,结果由于路途遥远,运送时透气性不好,到达康熙眼前的时候,那两只鸟已经半死不活,奄奄一息了。

康熙皇帝非常生气,认为这是老八胤禩在用“死鹰”咒自己,加之之前的种种事件,使得康熙决心打压胤禩,绝无传位的可能。

第2个回答  2021-01-18

      古来皇帝选择储君或是传位都是一个天大的事情,有的在自己登基时就马上确立太子,也有的到死了也没有留下自己心仪继位人选的只言片语。要说这对于传皇位的故事流传最广、衍生版本最多的当属康熙皇帝传位雍正了。至今仍然有史学家在深入研究为何为何康熙不传位给更有才能的八爷,而选择能力较弱的四爷?小编觉得原因有以下几点。

原因1:子凭母贵

      清朝的建立便是在于联合满蒙,他们宣传满蒙一家,世代通婚。蒙古贵族部落甚至一直为清朝皇室输入皇后、嫔妃,这也就决定了清朝皇子的地位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母族,子凭母贵这种事情在皇位继承太子确立上是很看重的。我们看看八爷的生母乃包衣出身,虽然属于满洲正黄旗,但是出身为辛者库,比较地位。子凭母贵这一关他就过不了。

原因2:野心太大、显山露水

     古代皇帝最为忌讳的便是自己的儿子争夺储君,甚至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清朝虽然是满人,但是他们也熟悉汉族王朝的历史,李世民弑兄篡父的故事不可能不知道。而且康熙皇帝经历幼年的各种权利纷争,他在心里最忌讳的便是皇子结党营私、拉帮结派争夺皇位。而且八爷党太招摇了,以至于太子刚被废,便有满朝文武推举“八贤王”的情况出现,更加犯了康熙的忌讳。

原因3:没有个好儿子

      要说这个雍正能够最终获得皇位,他的儿子弘历功劳不小。隔代亲的事情是人之常情,爷爷喜欢孙子连带着也对儿子好一点也属于正常。这也能够说明康熙的眼光长远看着大清朝的未来呢,不能只关注着自己的下一代继承人,他连第三代继承人都定好了。这一点八爷早就败了。

第3个回答  2021-01-16

康熙帝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是谨慎的,他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八阿哥胤禩,之所以传位给了四阿哥胤禛,是因为康熙帝权衡了利弊后认为胤禛才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从出身看八阿哥胤禩继位就很难

太子胤礽的母亲就不说了,康熙帝原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顺治帝留给康熙帝的辅政大臣首辅索尼孙女,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之女,索额图之侄女,这出身也是非常高了。

再来看看八阿哥胤禩的生母是良妃卫氏,辛者库出身。历史上从未有妃嫔用良这个字,只有八阿哥胤禩的母亲使用,可见康熙帝对其出身的态度。

剧照

最后看看四阿哥胤禛的母亲是德妃乌雅氏,参将威武的女儿。虽然德妃的出身也不算高贵算是包衣之后,但是德妃生育的子女比较多,因此受到了康熙帝的礼遇。

拉拢人心结党营私,八阿哥集团权势最重

八阿哥胤禩被称为八贤王,这个称号不是随便就叫的。正是因为自己出身的先天不足,八阿哥更喜欢结交大臣拉拢人心,同时他有非凡的处世能力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

由于母家地位的衰微,八阿哥不得不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争夺太子之位。在这个过程中也成就了他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也让自己数次受到父亲康熙帝的打压仍不改对太子之位的执着。

枪打出头鸟,康熙帝对八阿哥非常厌恶

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黜后,四阿哥胤禛选择韬光养晦并积极支持太子胤礽复位,这样的行动得到了康熙帝的大加赞赏。而八阿哥胤禩却组织大臣集体上书力保自己登基太子之位,对于这样的僭越行为康熙帝厌恶至极。

剧照

康熙帝本就对结党营私非常的痛恨,以至于曾打击明珠、索额图等两党集团以震慑群臣,而此时的八阿哥再次结党还积极的冲上来,这种行为极大的惹恼了康熙帝。康熙帝将八阿哥胤禩圈禁并严厉的打击了其所部党羽。

此次事件严重影响了康熙帝对八阿哥的态度,其对太子之位的觊觎之心也令康熙帝厌恶不已,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八阿哥基本失去了争夺太子之位的机会。

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黜是因为失人心,而八阿哥却在积极的收买人心

太子胤礽虽然被复立,但是他依然不知道改正自己,收敛锋芒。太子同康熙帝的矛盾并没有因为太子被废黜而消除反而变得越来越尖锐,随后失去耐心的康熙帝将胤礽第二次废黜,储君之位顿时空缺下来。

八阿哥胤禩明白太子胤礽已经没有了翻身的可能,因此他积极的行动拉拢人心并谋划争取太子之位。胤礽就是失人心而导致的丢了太子,而八阿哥却在积极的拉拢人心,这种高调的行为让康熙帝内心十分的不爽。

剧照

康熙帝晚年国家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但是他已经没有能力去解决,他希望自己的继承人有雷厉风行的手段和风格硬朗的作风,在这方面四阿哥胤禛就是最佳人选。八阿哥虽然人缘好名声在外,但是处理起事情来过于圆滑,也是康熙帝认为其难实现乾纲独断的重要原因,因此稳重的康熙帝还是决定传位给了四阿哥胤禛继承了皇位。

第4个回答  2021-01-18

八阿哥胤禩算得上是康熙儿子中最优秀的一个。但是康熙最终严厉打击并抛弃了他。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每个父亲都会喜欢自己的儿子优秀。古代的皇帝,也都是喜欢自己儿子优秀的。就算有“嫡长子制”的传位规则,但如果他认为他的儿子中还有更优秀的,他也可能改变“嫡长子制”,把皇位传给更优秀的儿子。毕竟要想江山千秋万代传下去,立一个能干的、优秀的儿子,肯定是最恰当的。

那么,康熙也是一个父亲,而且是出了名的舔犊情深,为什么就不传位给优秀的胤禩呢?

说胤禩优秀,这是时人的一致公认。在康熙废太子,接着准备再立太子的时候,朝中大臣们一致推荐胤禩,就是一个证明。而且康熙自己最早也是这么认为的。除了觉得胤禩书法不是太好外,其它都是非常上乘的。而且,在最早分封的贝勒中,胤禩是最年轻的一个。要知道,对出身要求极高,出身不好,连孩子都没资格养的清朝皇室中,像胤禩这种“辛者库贱妇所出”的孩子,能得到那样的封赏,还能说胤禩不优秀吗?

有人说,康熙之所以不喜欢胤禩,是因为康熙误解了胤禩。

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康熙对胤禩确实有很多误解。

第一次误解,是大阿哥带来的。

大阿哥胤禔在和二阿哥胤礽争夺储位失败以后,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立马转为支持和他关系最好的胤禩。他在康熙面前说,相面大师张明德说胤禩面有异相,将来必定大贵。因此他推荐胤禩为太子。与此同时,他还自告奋勇对康熙说,胤礽想对你老人家不利,让我去把他给杀掉。

可以说,胤禔完全是一个猪队友,他推荐胤禩,在康熙那里完全起到了相反的作用。那么,这是胤禔自作主张推荐胤禩,还是胤禩让他推荐的呢?我觉得根据胤禩的性格,他不可能那样做,很有可能是胤禔自作主张。

而且后来还调查到,胤禔还曾魇镇胤礽,甚至派张明德刺杀胤礽。可见,胤禔的目的是为了自己,胤禩只不过被他当成了一个借口而已。

第二次误解,是众大臣带来的。

康熙在废了太子,打算重新立太子的时候,他心目中的人选,还是胤礽。他只是希望这话由大臣们提出来,不由自己说出来。但是大臣们却误解了康熙的意思。以为康熙真是要选择儿子中最优秀的人,因此一致推荐胤禩。

这个结果,显然和康熙心中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已经让康熙不高兴了,而大家一致推荐胤禩,让康熙误解为,这是胤禩在背后怂恿大家的结果。

第三次误解,是海东青带来的。

胤禩送了两只海东青给康熙,结果由于路途遥远,送到的时候,那海东青变得半死不活了。这让康熙非常生气,认为胤禩是在咒他,因此对胤禩更加厌恶。

其实,说康熙不喜欢胤禩,是众多机缘巧合误解的结果,有道理,但也不完全对。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次误解,康熙后来是查出来原来是大阿哥胤禔在搞怪的,怪不得胤禩。第二次误解,如果一人推荐胤禩倒也罢了,所有人推荐胤禩,还能说胤禩不对吗?第三次误解,明显是康熙故意曲解胤禩。谁会送半死不活的海东青给皇帝呢?就算胤禩“揉奸成性”,要咒康熙,不知道使用“魇镇”吗?用得着这样?再说了,路途遥远,本来是天上之物,被关在笼子里,变成那样,也是可以理解的。所谓“礼轻情意重”,康熙正该感动才对嘛,为何反而怀疑?

所以,实际上,三次误解,康熙都是“有意”误解的。他这样做,就是要断绝胤禩的“想法”,坚决不把皇位传给胤禩。

那么,康熙为什么不传给最优秀的胤禩呢?

我认为,是因为康熙当时已经看见了朝野上下,那些皇族及权贵们,已经瓜分了国家的利益。这样下去,对大清王朝肯定是不利的。他要找的继承人,是与这些权贵们关系比较淡薄的。这样的继承人上台后,才会狠下手,打击这些既得利益者。而胤禩与大家关系那么好,显然是不适合来做这件事的。

由此可见,康熙当时想要的,不是“贤王”,而是“狠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