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米恩人斗米仇

如题所述

俗话说,一碗米养一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这些金科玉律好像不符合常理,既然一碗米能养个恩人,一斗米应该是恩情无比大。可是,俗语是总结生活现象而来的,是真实的现实生活写照。就拿最常见的亲子关系而言,就能佐证。一个故事耳熟能详,一个小女孩负气离家出走,又累又饿之时,一个面店老板给她煮了一碗面,小女孩感恩不尽,跪谢老板。表面上是小女孩忘恩负义,一碗面的恩情竟然大过父母十几年的养育之恩,确实这个老板真的很会引导和教育,告诉女孩不要谢他,她妈妈给她煮了十几年饭,那才是真正恩重如山。看到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个端倪,以为小孩看到父母做这么多,自然会感恩。可是老板不提的时候,女孩是恨父母的,老板指出小女孩熟视无睹的现象,小女孩幡然醒悟,回家谢恩。这就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一切现象,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解读,人不学不知道,所以,教育,特别是非当事人的引导特别重要,这就是老师的重任,是亲人的互补,如果孩子不懂感恩,那是老师的失职,是亲人的失败,无关孩子,因为孩子是懂感恩的,比如老板给她面吃,没有人教她感恩,她自然就会,比如老板指出父母的恩情,她马上回家,这一切都说明孩子有善根,缺少的是教育和引导。这是其一。

其二,为什么小女孩会主动感恩老板?因为老板给了她当时最需要的东西——食物。为什么小女孩离家出走?因为家里不理解她,不能感知她的需求,她彻底失望了。爱是用心感知对方的需求。老板感知到女孩的需求,这里爱就产生了。父母没有感知到女孩的需求,爱没有产生。一切的矛盾皆因没有爱,一切的感动皆因有爱的流动。

为什么一碗米养一个恩人呢?因为在他最需要米的时候,你提供的米里充满了爱。为什么一斗米养个仇人呢?当你提供一碗米时,心中都是怜悯,是完全的给予,是一心想解决对方的问题,言语和神情都是恭敬和悲悯的,对方感知的是深深的爱,不求回报的爱。可是在我们持续给一斗米的时候,请问您对对方是什么心情,是什么态度,是什么想法?有没有评判?有没有要求?有没有求回报或者求感恩?如果给一斗米,犹如给一碗米那般真诚,那么谦卑,我相信,这一斗米不仅不会养一个仇人,一定会养出一个乐善好施的善人,因为您的心通过这一斗米传给了对方,无论您抱着什么样的心态,您的心对方都能感知,都传给了对方。比如《了凡四训》中林老太几年如一日对道人(打扮成乞丐)布施粉团,没有任何不耐烦,道人最后给林老太指出了风水宝地,这一斗米,因为念念前辈,念念利他,养出的就是恩人啊,试想老太也如常人,对道人言语不恭敬,甚至不给他,道人会回报给她风水宝地吗?道人如此考察人,常人岂不更甚?当一斗米养出了仇人的时候,不仅对方要反思,我们更要反思,我们是源头,对方只是复印件,或者对方只是按照我们的反应而反应。

碗米恩人斗米仇为什么能够流传下来,这里隐含了生而为人的大秘密,那就是人的习性很重,不能像孔老夫子一样一以贯之,即便是帮助别人,随着帮助的次数增多,帮助的量的累积,人的心态也会本然地发生改变。要做到一以贯之,首先要有觉察,要内省,心不到物不至,相是心的外显,结果会验证心的状态,如果斗米仇人,一定是自心出问题了,被习性牵着走了。如果斗米善人,那才是修身修心的进步表现啊。就如“孝”一般,按理说是人就应该孝敬父母,可是如此多不孝之子的出现,是碗米恩人斗米仇的家庭版,如果父母不能做到慈,这个孝子还是很难出现的。

家里有叛逆的孩子,一定是我们内心缺爱了。家里出了不回家的爱人,一定是我们内心没有活力了。家里父母暴躁,一定是我们不恭敬了。周围的人的任何反应,就是我们内心最真实的写照。要改变碗米恩人斗米仇,需反躬自省,自己的真诚心,自己的慈悲心还在不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