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卫霍一词有何典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9

古代诗词中卫霍一词有何典故

据《后汉书》卷三八 《冯绲传》载:“卫、霍北征,功列金 石。”又据《晋书•齐王冏传》栽:“麻土殊分,跨兼吴越;崇礼备物,宠侔卫霍。”这里的“卫霍”是卫青、霍去 病的合称。二人均为西汉名将,屡次 出征匈奴,战功卓著;又都为武帝亲 贵,备受恩宠。故后人每以“卫霍”作为咏边将、贵戚的典故。唐•王昌龄 《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诗:“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李白《君子有所 思行》诗:“伊皋运无化,卫霍输筋力。”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 公严公武》诗:“匡汲俄宠辱,卫霍竟 哀荣。”唐•杜牧《贵游》诗:“朝回佩马草萋萋,年少恩深卫霍齐”。

古代诗词中袁丝一词有何典故

袁汉楚人,宇丝。 历任齐相、吴相。景帝时晁错令人案盎受吴王财物抵罪,诏赦为庶人。吴 楚七国之乱时,以“请诛晁错以淸君侧”为名,劝景帝诛杀冕错。后以事 为梁孝王所杀,《史记》、汉书》有传,《汉书》作“爱金唐•元稹《侠 客行“白日堂堂杀袁盎,九衡萆草人面靑。”唐•李徳裕《淸冷池怀 古》“袁丝徒伏剑,长孺欲成灰。” 宋•陈与义闻王道济陷贼虚传袁盎脱,不见华元归。”

古代诗词中式蛙一词有何典故

怒蛙可式 nù wā kě shì
怒蛙:鼓足气的青蛙;轼:太在车前横木上表示致敬。向鼓足了气的青蛙致敬,表示对勇士的尊敬。
出处
越王勾践见怒蛙而式之。御者曰:“何为式?”王曰:“蛙有气如此,可无为式乎?”士人闻之曰:“蛙有气,王犹为式,况士人有勇者乎!”  《韩非子·内储说上》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勾践,囚禁了他三年时间,后来放他回国。越王勾践为了复仇,卧薪尝胆,经常鼓舞士气,一次他看到一个鼓足气的青蛙,立即停车让道表示敬意,侍者问为什么?勾践说青蛙有勇气,值得敬佩,士人闻之纷纷想成为勇士。
希望能帮助到你

古代诗词中休公一词有何典故

休公就是惠休,南朝宋的一个和尚,原名汤茂远。他当和尚的时候,人称“休上人”,但后来奉命还俗,进了官场,为扬州从事史、宛朐令,与诗渐疏远,为后世文人所不齿。温庭筠《开圣寺》中有“犹有南朝旧碑在,耻将兴废问休公”的句子,流露出对休公为人的鄙视。
不过,汤惠休前期的诗作还是很有名气的。他写诗的特点是大力学习当时的民歌,包括长三角的吴歌和长江中游以及汉水流域一带的西曲,最喜欢写五言四句的小诗,绮丽宛转,清新通俗,可读性很好,例如《江南思》:“幽客海阴路,留戍淮阳津。垂情向春草,知是故乡人。”抒写乡愁,一往情深。他和鲍照是当时的通俗派,思想比较解放,作品情感强烈,也讲究文辞的华美,充满了生命力,同官派的雕缋满眼不同,“鲍、休美文”通俗而不低俗。钟嵘《诗品》引用钟宪的话说:“大明、泰始中,鲍、休美文,殊已动俗。”钟宪将汤惠休与鲍照并称,承认他们那些作品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
另外,汤惠休之前八百多年,战国时期的宋国有个宋休公,在位23年,没有多少事迹流传。《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悼公八年卒,子休公田立。休公田二十三年卒,子辟公辟兵立。而唐代诗人刘昭禹曾作《送休公归衡》,此处的休公也非当年的休公,已是四百多年之后了。

古代诗词中附骥一词有何典故

典源
《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巖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1]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最怕的是死后名声不被传扬。”贾谊说:“贪婪的人为财而丢命,壮烈之士为名而献身,自命不凡者为权势而死,普通老百姓爱惜自己的性命。”《易经·乾卦》说:“同样明亮的东西就互相辉映,同样种类的事物则互相应求”。“云跟从龙而生,风伴随虎而起,圣人出现,万物也因之而引人注目。”伯夷、叔齐虽是贤人,不过因为孔子的赞扬而声名更为昭著。颜渊虽然专心好学,也不过因为追随于孔子之后而德行越发显露。巖穴隐居之士,取舍是如此有规范,这些人名声淹没而不被称道,实在是可悲的事情!民间的普通人,想磨砺德行,建立名声,如果不依附那名望、地位极高的人,哪能留名于后世呢?[1]
释义
司马贞 索隐:“按:苍蝇附骥尾而致千里,以譬颜回因孔子而名彰也。” 蚊蝇附在马的尾巴上,可以远行千里。后遂以“附骥尾”比喻依附先辈或名人之后而成名。后常用为自谦的套语。亦省作“ 附尾 ”、“ 附骥 ”。
用典
《红楼梦》第三七回:“若不依我,我也不敢附骥了。”
王褒《四子讲德论》:“附骥尾则涉千里,攀鸿翮则翔四海。”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八卷:“俟破贼立功,庶可~以成名耳。”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二:“ 汉皇甫规深以不与党人为耻,数子碌碌,乃获附骥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苗生》:“ 苗忽至,左携巨尊,右提豚肘,掷地曰:‘闻诸君登临,敬附骥尾。’”
南 朝宋鲍照 《从临海王上荆初发新渚》诗:“扳龙不待翼,附骥绝尘冥。”
宋 黄庭坚《次韵吉老十小》诗之二:“痴蝇思附尾,惊鹤畏乘轩。”
明何景明 《送崔氏》诗之三:“结发与君友,附骥思一鸣。”[2]

古代诗词中芳草一词有何典故

据《文选》卷二十九 古诗十九首》之六:“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唐•李善注:“《楚辞》曰:折芳馨兮遗所思。诗文描写了远在异地的游子在江边采摘芙蓉、芳草以寄托思念妻子之情。后因以芳草用作怀恋情侣或友人之典。唐•牛 希济《生査子:“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宋•何晋之《小重山》“车马去匆匆,路随芳草远、恨无穷,相思只 在梦魂中。”明•皇甫诗《再别兄弟作:“河梁一怅望,芳草剧含愁。”
供参考。

古代诗词中抽簪一词有何典故

晋张景阳《咏史》诗:“抽簪解朝衣,散发归海隅”,弃官隐居的意思

古代诗词中孔淳一词有何典故

据《南史•隐逸上》记 载,隐士孔淳之,字彦深,山东人。一 生喜好山水,每到一处游历,必定穷 尽其幽竣,往往旬日忘归。南朝•宋 •文帝元嘉初年,朝廷重其名,遣使 征召他为散骑侍郎。孔淳之闻之,“乃逃于上虞县界,家人莫知所在。” 后世诗文多用此典喻指辞官不就的隐士。唐•王绩《赠李征君大寿》“孔淳辞散骑,陆昶谢中郎。”

古代诗词中伶伦一词有何典故

据《汉书》卷二十一《律历志上》载,黄帝尝使伶伦自大 :之西,昆仑山采竹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又做十二管,吹凤鸣以定正音律。
伶伦为黄帝时乐官,传说为始创乐器的人。后因用作咏竹或咏乐的典故。
唐•除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不意伶伦子,吹之学凤鸣。”
唐•韩愈《嘲鼾睡二首》其一:“虽令伶伦吹,苦韵难可收。”
唐•杜牧《奉和门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诗十八 韵:“肉管伶伦曲,箫淸庙章。”
明•刘基鼍鲜龙图》:“安得伶伦截竹筒,吹之呼龙出石洪。”
供参考。

古代诗词中绥山一词有何典故

汉刘向《列仙传》周成王时有羌人葛由骑羊进 入西蜀,蜀中王侯贵人追赶他,到绥山都成仙,不再回家。绥山多桃,故里谚:“得绥山一桃,虽不成仙,亦足以豪。”绥山,在今四川娥嵋县西 南。后因以指仙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