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由来

徐姓氏的由来?
禇姓氏的由来?
贺姓氏的由来?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

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民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

姓氏的形成原由,主要有以下几类: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
2.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
7.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9.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
10.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2-12
几千年前,伯益的儿子若木封在徐国(安徽泗县),到了周穆王时有个徐君偃,他聪明仁爱,颇得百姓拥护,国力渐强。周穆王喜欢巡游四海,逐渐不理朝政,徐君偃起兵造反,不料,让周穆王知道了,他乘坐造父驾驿的千里马从昆仑山赶到徐城。徐偃王不想士兵流血牺牲,于是挂起免战牌躲进深山,这山就是徐山,这城就叫徐州。后来周武王获悉徐偃王如此得人心,便让他的儿子继续治理徐国,于是,他们以徐为姓,奉徐君偃为始祖。

贺姓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姓氏,东汉之前,史书上没有贺姓的记载,到了东汉,为了避汉安帝父亲刘庆的名讳,于是姓庆的人一律要改姓。当时有一个在朝廷担任侍中官职姓庆名纯的人,因庆与贺字义相近,于是有了贺姓。贺姓如今还在常见的一百个姓氏之列,庆这个姓氏却极少见到。
《元和·姓纂》记载,庆是齐国王室后裔使用的姓氏,齐国有公子庆克,其子孙便以祖上的字为姓。庆克生子庆封,庆封为避祸,从鲁国逃往吴国,后代庆仪又迁徙到浙江会稽定居。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贺姓与庆夫有关。庆夫是鲁庄公的兄弟,他玩弄同室操戈的阴谋,使鲁国政局动荡不安,百姓提心吊胆,故有成语“庆夫未死,鲁难未已”。后来在齐桓公的帮助和民众的反抗下,庆夫逃往莒国被迫自尽,后人也以庆为姓。
贺姓还有一支来自北方少数民族。北魏时,鲜卑族人有以贺拔氏为复姓的,拔的意思是土地,获得土地时,众人来祝贺,于是姓贺拔。还有居住在贺兰山的鲜卑族以山为氏,复姓贺兰,南北朝的狄族有复姓贺赖,以及居住在朔方的复姓贺若,这些复姓后来都改为单姓贺。
贺姓的郡望主要在河南与会稽(浙江绍兴)一带。
第2个回答  2007-02-12
  一、来源有二
  1、出自姜姓,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春秋时,齐桓公(姜姓)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他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在庄公时与崔杼曾为上卿,执掌国政。后两人再升为左右相国。因崔杼家内发生内乱,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独霸朝政。于是庆封把政事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吃喝玩乐,引起了朝上朝下对庆氏的不满,后庆封的亲信卢蒲癸和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杀死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便逃到了吴国。吴王噶朱方封给庆封,庆氏宗族闻讯赶来相聚,从此,庆氏比在齐国时还要富裕。至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字改为同义的"贺"字。庆纯改为贺纯。史称贺姓正宗。是为江苏贺氏。 2、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等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皆改为汉字单姓贺氏。是为河南贺氏。
  二、迁徙分布
  中国贺氏播迁各地,主要是在汉代之后,分布地区广泛,郡族门望较多。 据《元和姓篡》记载,庆质的孙子叫贺齐,为三国时吴国大将军,齐的孙子贺邵任中书令,邵的儿子贺修在西晋任太子太傅,修的12世孙贺德仁为唐太子中书舍人,德仁的侄孙贺默为彭州刺史,德仁的侄曾孙就是唐玄宗时秘书监贺知章。又拒《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南北朝时,后燕有清河太守贺耕,南凉(都乐都,今属青海)有将军贺连,宋朝时有忻州定襄(今属山西)贺氏,易州(今属河北)贺氏、开封陈留(今属河南)贺氏、蔡州(今河南汝南)贺氏、洛州(今河南洛阳)贺氏、济南(今属山东)贺氏、会稽(今浙江绍兴)贺氏、齐州临邑(今属山东)贺氏,密州(今山东诸城)贺氏等。其中,会稽贺氏和河南(今洛阳市)贺氏族大人众,所以贺氏以会稽、河南为郡号;洛阳的贺氏以鲜卑族居多。除了上述贺氏之外,宋代以后各朝代贺姓人散居各地者仍多,不胜枚举。 清代江西贺氏,因躲避官事,千里迁徙至陕西榆林府,今天已经是名门望族。

  褚 姓

  姓氏源流

  第一种说法:

  1、出自春秋时褚师之后,以官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本自殷(商)后人宋恭公的公子段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曰褚师,因而命氏。”在3000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是褚候各自为政的局面。那时候,许多诸候的辖下都设有一种叫做“褚师”的官职,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县市长。其中,当时为诸候之一的宋共公,任命自己的儿子右当褚师,于是右的后代就以褚为氏了。褚姓的出处,

  2、出自周代有褚地,居民以地名为氏。褚姓还有另一种比较简单的说法,那就是以居地之地名为姓。据《姓氏寻源》载,古代有一个叫褚的地方,当地居民就以褚为姓。又据《左传》里面,曾经提到过洛阳县的南方有一处褚氏亭;又《后汉·郡国志》上也记载着洛阳有褚氏渠,两书并且同时认为这都是“周有褚地,居之者以为氏”的证明。这么一来,《姓氏考略》上所说的“古有褚地,居者以为氏”,倒不失为有根有据了。褚姓不管是因官得姓也好,以地命氏也好,褚姓的姓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的河南地方,倒是人所共认的。

  第二种说法:

  1、出自子姓,为春秋时宋国恭公之子段之后,以地名命姓氏。据《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载,褚姓出自子姓,本为殷商王族后裔。春秋时宋国恭公之子名段,字子石,食采于褚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因“其德可师”,故时称之为褚师。其后代子孙遂以为姓,成褚师氏,后去师字为褚姓。

  2、出自以职官为姓。春秋时,宋、卫、郑等国都设有褚师之官,称作市令,主管集市贸易。那时有以官为姓的做法,褚师官的子孙后代,往往就姓褚师。后省师字改为姓褚,称为褚氏。

  得姓始祖:子段。据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载,春秋时,宋国恭公之子名段,字子石,受封于褚地(今河南省洛阳市),由于品德高尚,被人尊称为“褚师”。“褚师”本为掌管市场的官员,又叫“市令”。春秋时期,宋国,卫国,郑国都设置褚师之官。子段的后代子孙以“褚师”称号为荣,于是,有的就以“褚”为姓,称为褚氏。故褚氏后人多奉子段为褚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褚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褚氏位列宋版《百家姓》第11席,褚姓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一说是出自河南。春秋时宋国恭公的儿子子石由于德行可嘉,被恭公任命为“褚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的职位,其子孙就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关于褚姓之源的另一种说法是,在《左传》中曾提到洛阳的南方有褚氏亭;《后汉书·郡国志》里又记载有褚氏渠,褚姓是因地名而得姓的。不过,不管是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褚姓的发源地在河南是可以肯定的。另外,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褚被赐姓、、冒姓的文字记载,褚姓的中国人在血统上是很单纯的。褚姓的中国人,还有最值得自夸耀,就是血缘上的单纯。别的大姓,也许由于树高影长的缘故,发展到后来都无可避免地混入了他族的血统,或被赐姓、被冒姓,以致增加了子孙的混淆不清,甚至无法确实追溯到自己的真正来处。而褚姓的后代就不会有这种困扰,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过褚姓被冒用的记录。褚姓虽然人不多族不繁,显得有点单薄,但至少有这一点是足以自喜的——姓褚的人,都是纯粹的汉族。另外一个值得褚姓中国人自傲的,就是他们的族人虽然不多,在历史上有名气的人却着实不少,象鼎鼎大名的唐朝有镇四长史褚秀之,“十八学士”之一褚亮,唐朝名臣褚遂良,就是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褚遂良是唐太宗的谏议大夫,博学多才,直言敢谏,非常受到朝廷的器重。太宗临死时,并与长孙无忌同受顾命。这位一代忠良名臣,同时也是一位在我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大书法家,他的隶书和楷书,1300多年来享誉不衰。褚姓的起源是在河南,因此,褚姓郡望河南郡(汉高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一、 姓氏源流
  徐氏的姓氏来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相传陷帝有一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有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时候传到了徐国的32世孙徐君偃,他很聪明,对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爱戴,国力不断强大。当时周穆王喜欢云游四方而经常不问国家大事,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产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于是他自称为徐偃王,率领各国联军向周国进军,周穆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返回京城,调兵前去镇压。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由于他得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这座山后来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儿子宗于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从此日渐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时候,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以国为姓,代代相传。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2-12
万姓同根 源于宛丘2006年07月16日 星期日 12:47在6500年前的河南省淮阳县(古称宛丘)一带,生活着一个以蟒蛇为图腾的部落,率领着这个部落当时正处在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转折阶段,传说其首领为太昊伏羲氏。太昊伏羲氏“结网罟,养牺牲,以充庖厨”(见《竹书纪年》),继而又发明了武器,古称“木兵干戈”。太昊伏羲氏由此赢得了先民的爱戴,被推为部落首领。在太昊伏羲氏的率领下,这一部落先后征服了以雄鹿、鳄鱼、猛虎、苍鹰、巨蜥、红鲤、白鲨、长须鲸为图腾的八大部落,并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组成一个新的图腾。这个新图腾体现了华夏九州的大融合,被太昊伏羲氏命名为“龙”。太昊元年九月初五日,在古宛丘,太昊伏羲氏实现了华夏九大部落第一次结盟。从此太昊伏羲氏“始定四海之广,制九州”(见《竹书纪年》)。他把自己统领的九大部落,“号曰龙师”(见《纲鉴易知录》)。这样,太昊伏羲氏便成为远古华夏第一位帝王,被华夏后裔尊为第一代龙祖。

在太昊伏羲氏时代,原始畜牧业迅速发展,九州大地和睦相处,一片太平景象。但是最让太昊伏羲氏伤脑筋的,是当时出生的婴儿中,常常出现畸形怪异现象。经过长期地分析观察,太昊伏羲氏发现,这种现象与当时存在的男女群婚、乱婚有关。在母系社会,人们对交媾生育处于十分愚昧的状态。正如《纲鉴易知录》所云:“知其母,不知其父,知其爱,不知其礼”,侄姑相媾,叔与侄女相媾,舅与甥女相媾,群婚、抢婚、乱婚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了制止这种愚昧的乱伦现象,太昊伏羲氏经过长期探索,在华夏九州肇始了“制嫁娶,正姓氏”(见《纲鉴易知录》)的伟大实践。他首先自定“风”姓。《帝王世纪》云:“伏羲氏,风姓也。”《竹书纪年》曰:“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为风姓。”接着,太昊伏羲氏又为当时社会还存在的母系家族定了姓,如:妫、姒、姜、嬴、姚、姬等,这些姓皆带一“女”字,即指“源于同一女性始祖,而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与此同时,太昊伏羲氏又为当时已经出现的以男子为传承中心的父系家族定了氏。他自命为伏羲氏,乃制伏天下牺牲之意。又命“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对天下的庶民百姓,有的以居住地的地形、景物为氏,如石氏、邱氏、高氏、沙氏、江氏、海氏、池氏、洪氏、谷氏等;有的以驯养的动物为氏,如牛氏、马氏、猪氏、燕氏、羊氏等;有的以周围常见的植物为氏,如杨氏、柳氏、桑氏、桐氏、茅氏、叶氏、桂氏、梅氏、葛氏、麻氏、花氏等;有的以天地方位为氏,如左氏、东氏、南氏等;有的以天相变化为氏,如云氏、雷氏、雪氏、阴氏等;还有的以生活用品为氏,如柴氏、庖氏等。至此,华夏九州的部落民既有了姓,也有了氏。

姓和氏在现代基本是一个相同的概念,而在远古之时则有着严格的区分。在那时,以女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姓,以男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氏。正如《通志·氏族略》所言:“三代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当远古的先民们人人都有了姓和氏之后,太昊伏羲氏就开始规范“制嫁娶”。《路史》注引《古史考》曰:“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约,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据《通志》记载,太昊时规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

我国现行的姓氏,是在远古姓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随着母系社会的分化和瓦解,随着氏族社会的巩固和发展,远古姓的概念逐步被削弱,被淡化,被遗忘。从黄帝以后到西周初始近一千多年的时期内,姓已逐步变得可有可无,氏乃是一个人的主要称谓符号。现今的姓氏,多数确立于春秋至秦汉时期,有的则更晚一些。在这一时期,姓和氏之间的远古概念和差别已经逐步消失,人们干脆把姓氏合一,“姓”开始成为姓氏的总称,亦即现代姓的真正含义。目前世界华人使用的姓氏有3500多个,其中大部分可查出起源。这些姓氏确立的途径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是由远古传承而来。如“龙”姓,乃太昊伏羲氏所命青龙氏、黄龙氏、赤龙氏的后裔。而大量的姓氏则是太昊伏羲氏时期以居住地的景物,以驯养的动物,以周围的植物等所确定的氏。到了春秋或秦汉时,还有的氏族后裔为尊其族中声名显赫的先贤,往往以之为始祖,并取其姓氏为姓。如李姓,共尊老子李耳为始祖,认定起源于河南鹿邑。事实上,老子的父亲也是周王室的官吏,在老子之前,李姓也传承了千年之久。

二是自周王朝起实行分封制,出现了大量的诸侯国和封邑之地,于是很多人就以国为姓,以封邑为姓,以官职为姓,而丢舍了原来的姓氏。如陈姓,共尊陈胡公为始祖,源于河南省淮阳县。史载西周时,周武王之婿妫满官拜胡公,受封于宛丘,继而建立陈国,世称陈胡公,后裔以国为姓。现今全世界的陈姓华人,均到淮阳县寻根祭祖。

三是赐姓。如张姓共尊黄帝之孙张挥为始祖。远古时,张挥发明了弓箭,授官为弓正,被赐为张姓。其后裔多活动于河南省鹿邑县、濮阳县一带,故鹿邑、濮阳就是张姓的起源地。

四是或源于某种职业、技艺,或源于某一事件,或源于先人的爵位、谥号、排行次第等,也有的是由于某种原因改姓、变姓的。

总之,中华姓氏的形成有着各种各样的背景,非常复杂。有的一姓多源,有的多姓同源。现代华人的姓氏有数千个,姓氏起源地达千处之多。但追根求源,万姓皆起源于太昊伏羲氏“制嫁娶,正姓氏”的伟大创举。在太昊伏羲氏之前,世间没有姓,也没有氏,正是太昊伏羲氏“正姓氏”之后,世间才有了姓和氏的概念。尔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才逐步演化为现代的姓氏。

编者按:张天兴、袁义达合写的《万姓同根源于宛丘》一文,12月9日在《光明日报》理论周刊发表,这对我市目前正在筹办的“中国姓氏文化节”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支持。张天兴同志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位理论工作者。近年来,他对姓氏文化、伏羲文化、道家文化的研究文章经常见诸报端。袁义达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遗传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他编著的《中国姓氏》和《中华姓氏大辞典》在全国有很大影响力,是国内知名的姓氏文化研究专家。张、袁二人从研究中华民族姓氏的最初起源入手,开启了研究宏观姓氏的先河,讴歌了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制嫁娶,正姓氏”的伟大功绩,得出论证了古称宛丘的淮阳县乃是姓氏文化之源的鲜明主题。文章引经据典,层层深入,通俗流畅,笔墨精练,有很强的说服力。今天,本报全文予以转发,以期达到振兴我市的文化建设之目的。

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根据记载,号轩辕氏、有熊氏,姬姓,一说姓公孙,姬姓部落首领,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个。黄帝也被道教尊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详见轩辕丘]。中国古都学会(中国七大古都确认机构)认为轩辕之丘在今日河南省新郑市轩辕丘,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

传说一、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源关降龙峡,农历二月初二。在传说中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说是夜晚)突然看见北极光,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

传说二、在公元前四千八百五十六年前,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有个龙图腾的国家,君主名曰少典氏。他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宝,她们是姐妹,是有硚氏之女。在今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的有熊国的宫殿里,传来了婴儿出生时呼吸大自然之气时的“哇哇”哭啼声。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建都在新郑、涿鹿两种说法。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发明指南车,造舟车弓矢;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

今日在陕西省的桥山、河南灵宝均有黄帝陵,相传黄帝年老时铸鼎乘龙升天,臣子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黄帝被桥国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

黄帝与炎帝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

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

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后世对黄帝的神化是逐渐进行的。《庄子》中提到黄帝得道成仙;《列仙传》中的黄帝还能够驱使群仙。

关于黄帝的传说:

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建国于有熊(河南新郑),亦称为有熊氏。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炎帝无可奈何,求助于黄帝。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双方的战士斗英勇无畏,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 、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称为黄帝。

不久,天下又出现骚乱。黄帝知道蚩尤的声威还在,于是画了蚩尤的相到处悬挂。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未死,只是被黄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后来,蚩尤被尊为战神。

炎帝虽然被蚩尤打败,实力尚存。他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终于起兵反抗。炎、黄二帝发生火并,决战在阪泉之野进行。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得胜。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号令天下,凡是不顺从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分去加以讨伐。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亲自栽桑养蚕,教民纺织,人称她为「先蚕」。次妃为方雷氏,名女节。又次妃为彤鱼氏。最次妃名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的敬重。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蒧(草花头下面咸,音「真」)、任、荀、僖、佶、儇(音「宣」)、衣。
http://hi.baidu.com/tianjiaxiang/blog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989.htm

第4个回答  2007-02-12
晕死~我来刷一下吧~呵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