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什么讲究辩证?

如题所述

为什么中医看病,首先要讲究辨证?原因很简单,因为古代医生不可能利用各种仪器和各种化验直接观察到人体内部组织的病变,以及获得能够从本质上说明人体内部脏器生理功能的数据,而且通过四诊得来的感性材料也是真假相杂,如果不经过一番认真的思索,把所得到的现象加以分析研究、概括归纳,就很难对疾病的性质、原因和病变部位等作出准确的判断,也就无法选择治疗的方法。这就是中医所以特别强调“辨证论治”的道理。

中医辨证是指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中医学区别现代医学及其他传统科学的一大特色。它抓住疾病阶段主要矛盾——“证”来拟定治则、治法,选择药物的过程。“证”是中医辨证的基础,也是中医的精华所在。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中医认识并治疗疾病,是即辨病又辨证。辨证首先着眼于证的分辨,然后才能正确的施治。例如感冒,常见发热、怕冷、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只有把感冒所表现的“证”是属于风寒还是风热辨别清楚,才能确定用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方法,给以适当的治疗。因此,日常的感冒药VC银翘片不是什么感冒都可以吃的。由此可见,辨证论治既区别于见痰治痰,见血治血,见热退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对症疗法,又区别于那种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一方一药对一病的治病方法。

辨证论治作为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由于它能辩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既可看到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因此在临床治疗时,还可以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来处理。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也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我们还以感冒为例,由于发病的季节不同,治法也不同。暑季感冒,由于感受暑湿邪气,故在治疗时常须用一些芳香化浊的药物,以祛暑湿。例如我们可以应用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的药物治疗暑季感冒,这与其他季节的感冒治法就不一样。而“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比如,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是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法治疗。

由此可见,中医治病主要的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相同的病机,可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病机,就必须用不同的治法。这就是“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实质上这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涵着病机在内的缘故。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中医的辩证过程,不仅要遵循一般的逻辑思维规律,而且要遵循中医的基本理论,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八纲辨证。所谓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不同性质的证候类型,实际上还可以进一步分成矛盾对立的四组概念,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不管遇到多么复杂的疾病,都可以根据这四组对立的概念作全局性的分析。

阴阳,是对疾病的基本性质所作的分类。不论哪一种疾病,从基本性质上说都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

凡属于急性的、动的、强实的、兴奋的、功能亢进的、代谢增高的、向外(表)的、向上的证候,都属于阳证。从症状上看,如面色潮江或通红,身热喜凉,狂躁不安,口唇燥裂,烦渴欲饮,语声壮厉,烦躁多言,呼吸气粗,大便秘结或臭秽,腹痛拒按,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象洪数有力等,都可以看做是阳性疾病。

凡属于慢性的、虚弱的、静的、抑制的、功能低下的、代谢减退的、向里的证候,都属于阴证。从症状上看,如面色苍白或黯淡,身重蜷卧,肢冷倦怠,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微弱,目不欲开,饮食减少,口淡无味,不烦不渴,或喜热饮,大便腥气,小便清长,腹痛喜按。舌质淡而胖嫩,舌苔润湿,脉象沉细无力等都可以看做是阴性疾病。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病势深浅和病情轻重的纲领。

结合具体的病证来说,外邪侵犯人体,首先从人的皮肤、经络、口鼻开始,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四肢酸痛、鼻塞或咳嗽等症状。感冒、流行性感冒和各种急性传染病的前驱症状。王肯堂一般都属于表证的范围。如果外邪直接影响到人的脏腑、血脉、骨髓等,引起高热、神昏、烦躁、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出现内脏病变,就都属于里证的范围。

寒热,是把病情表现从两种不同属性上加以区分的纲领。

寒证,是由寒邪引起,或由阳气衰弱、阴气过盛所引起的身体机能和代谢活动衰退、抵抗力减弱的证候。如体温不足,面色苍白,精神萎顿,目不欲张,嗜睡喜温,脘腹冷痛,口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都属于寒证证候。

热证,是由热邪引起的,或由阳气亢盛所引起的一系列热盛的证候。如发热烦躁,面目红赤,不恶寒反恶热,口干咽燥,渴喜冷饮等,都属于热证证候。

虚实,是从人体抵抗力的强弱和病邪盛衰的角度加以区分的纲领。

虚证,是指人体正气不足,抗邪能力降低,生理机能衰退的证候。一般症状表现是:面色苍白,精神不足,身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盗汗等。体弱久病的人,证候属虚的居多。

实证,是指病邪亢盛,正气和邪气对抗的反应很激烈,或者因为人体内部机能障碍所引起的气血郁结、水饮、停痰、积食等。通常的症状是:急性热病高烧,口渴,烦躁,谵语,腹满痛而拒按,便秘,小便短赤等。凡体性初病的人,证候属实的居多。

通过上面的介绍使我们认识到,中医八纲辨证的理论,实际上是对我们所能搜集到的疾病现象和它的发生、发展情况,加以综合、概括、分析、归纳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正确地运用八纲理论,医家在分析病情的时候就会获得清晰的思路,能够很快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从而进一步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这种辨析的方法,有类似于现代“优选法”那样的优越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说明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只要一旦确定了疾病是属于阴证或阳证,就能够很快地把治疗疾病所应考虑的范围缩小了一半。这样类推下去,再分别从表里、寒热、虚实的角度,又可以逐层地排除其中的一半,最后要考虑的范围一下子就可以缩,小到原来的十六分之一,如果再考虑到症状的其他特征,就能迅速而又准确地找出疾病的本质所在了。

辨证的方法很多,是历代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所不断创造的。除前面介绍的八纲辨证,主要还有:病因辨证、气血津椒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等。病因辨证着重从证候分析入手判别病因;脏腑辨证主要应用于各种内伤杂病,是综合运用其他辨证的方法,直接为治则的拟定创造条件;气血津液辨证和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互为补充;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分别适用于外感热病中“伤寒病”与外感热病中的“温病”。此外,三焦辨证也是温病的辨证方法之一。各种辨证各有千秋,相互间有部分内容是交叉的,应用时定要细心体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掌握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09

第2个回答  2019-08-02
为什么中医看病,首先要讲究辨证?原因很简单,因为古代医生不可能利用各种仪器和各种化验直接观察到人体内部组织的病变,以及获得能够从本质上说明人体内部脏器生理功能的数据,而且通过四诊得来的感性材料也是真假相杂,如果不经过一番认真的思索,把所得到的现象加以分析研究、概括归纳,就很难对疾病的性质、原因和病变部位等作出准确的判断,也就无法选择治疗的方法。这就是中医所以特别强调“辨证论治”的道理。
第3个回答  2019-06-29
因为要从根本上治疗病症啊,比如失眠,很多原因造成的失眠,如果不根治就会一直反反复复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