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散文的四大技巧

如题所述

一、明确散文的概念及其特点。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侓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既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来表达。那么散文具有哪些特点?第一、形散而神不散,第二、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第三、语言优美、凝练,富有文采。 二、写景散文是形与神的完美统一。
写景散文的形是指写作的内容即景是外在的形式。它的神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情感,它是外在形式所流露的一种意境,是作者的写作宗旨。作者为什么写景,选择什么景来写,采用什么表现手法,都是由神来决定的。即由作者的写作宗旨来决定,所以说写景散文是形与神的完美统一。 三、赏析写景散文
写景散文既然是形与神的统一,那么我们就要分别从形与神方面去分析。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 赏对象
(1)确定写作对象。文章是作者思想情感表达的载体,而写景散文中的景又是作者具体情感流露的工具,亦即写作对象。自然,

2

赏析写景散文时,我们首先就要赏析景。确定作者写什么,也就是小景,这还不够,还要具体到大景,小景要为大景服务,要为写作目的服务。作者选取景时,往往考虑到它的文化意义与自我独特的感官、心里所得。通常情况下文章的标题就是写作对象,如:《白杨礼赞》写作的对象就是白杨树,《济南的冬天》写作的对象就是济南的冬天。而一些特殊的写景散文,游记或非游记的写景随笔等,它们写作对象往往在文中,像郦道元的《三峡》,其景具体是三峡的山、水、树······
(2)赏对象的特点。明确了作者的写作对象之后,接着便是赏析景的“形”。任何写景的文章,作者都要突出景物的特点,只有特点才能把景物彰显开来,只有特点才能打动读者。那么怎样找出事物的特点?我认为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据写作内容直接在文中找出具有概括性的词语。《济南的冬天》一文,第一自然段中“响晴”“响亮”“温晴”,这些词语高度概括了景物的特点,整篇文章在选材上都是围绕此三个词语来展开。二据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来归纳景物的特点。这种方法主要是抓住景物描写中的 修饰词。从词性方面上看,大多是形容词、数量词及短语等。 2、 赏感官
“形”需求助于观察方式与观察角度,简单地说就是作者使用什么感觉来观察,又是站在什么地方去观察。通过感官我们能看到景,闻到它,触摸到它,品尝到它等等。所以我们赏析景时就要分析作者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触摸到什么,尝到什么,想到什么。如:朱自清《春》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看到小草,作者触摸到小草“嫩嫩的”、“软绵绵的”。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看到桃树、杏树、梨树,颜色是红的、粉的、白的。作者品尝到

3

花的味道是甜味,听到蜜蜂“嗡······”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因此分析形时,通过视觉去看它的形、色、态,通过听觉去感受美好的声音,通过触觉去感受质地,通过味觉去感受事物的酸甜苦辣等。除此之外,感官的应用还要考虑到观察角度,作者是移步换景,还是定点观察;是俯瞰,还是仰望;是从上到下,还是从里到外······如此才能全面、准确的感受斌把握到景,进而体微到作者对景物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3、 赏手法
当写作对象确立并调动了系列感官后,接下来我们要分析作者所运用的手法。怎样去分析呢?
第一、修辞手法。初中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在阅读该类散文时,必须掌握其知识点,学会运用它们。使用修辞手法文章就增色不少,还能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抒发情感。就如朱自清的《春》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盼望着,盼望着”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作者急切盼望春天到来的情感;第四自然段中写到“像母亲的手抚摸你”,句中运用比喻、拟人,生动而形象地突出了春风的温暖、亲切,给人母爱搬的感觉。
第二、表现手法,要懂得写景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等。就拿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来说,第一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把北平、伦敦的冬天,热带的气候与济南的冬天相对比,明显地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
因此,抓住手法,我们就能把握住作者对景物的情感,也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赏情感

4

写景的目的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赏析情感可看作者所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写景散文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议论、抒情、记叙等也会使用;作者要表达对景物的情感,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是极好的手段。有时是直抒胸臆,就可能用到抒情或议论,梁衡的《夏感》文末“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他对夏天的热爱的赞美之情。而间接表达情感时,作者可能就运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陋室铭》《爱莲说》便是这样的篇章。无论何时,作者在字里行间就渗透了充裕的情感,我们赏析时,每个字,每个词,还是一句话都要认真揣摩、分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12

一、明确散文的概念及其特点。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侓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既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来表达。那么散文具有哪些特点?第一、形散而神不散,第二、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第三、语言优美、凝练,富有文采。 二、写景散文是形与神的完美统一。 

写景散文的形是指写作的内容即景是外在的形式。它的神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情感,它是外在形式所流露的一种意境,是作者的写作宗旨。作者为什么写景,选择什么景来写,采用什么表现手法,都是由神来决定的。即由作者的写作宗旨来决定,所以说写景散文是形与神的完美统一。 三、赏析写景散文 

写景散文既然是形与神的统一,那么我们就要分别从形与神方面去分析。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 赏对象 

(1)确定写作对象。文章是作者思想情感表达的载体,而写景散文中的景又是作者具体情感流露的工具,亦即写作对象。自然,

赏析写景散文时,我们首先就要赏析景。确定作者写什么,也就是小景,这还不够,还要具体到大景,小景要为大景服务,要为写作目的服务。作者选取景时,往往考虑到它的文化意义与自我独特的感官、心里所得。通常情况下文章的标题就是写作对象,如:《白杨礼赞》写作的对象就是白杨树,《济南的冬天》写作的对象就是济南的冬天。而一些特殊的写景散文,游记或非游记的写景随笔等,它们写作对象往往在文中,像郦道元的《三峡》,其景具体是三峡的山、水、树······ 

(2)赏对象的特点。明确了作者的写作对象之后,接着便是赏析景的“形”。任何写景的文章,作者都要突出景物的特点,只有特点才能把景物彰显开来,只有特点才能打动读者。那么怎样找出事物的特点?我认为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据写作内容直接在文中找出具有概括性的词语。《济南的冬天》一文,第一自然段中“响晴”“响亮”“温晴”,这些词语高度概括了景物的特点,整篇文章在选材上都是围绕此三个词语来展开。二据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来归纳景物的特点。这种方法主要是抓住景物描写中的 修饰词。从词性方面上看,大多是形容词、数量词及短语等。 2、 赏感官 

“形”需求助于观察方式与观察角度,简单地说就是作者使用什么感觉来观察,又是站在什么地方去观察。通过感官我们能看到景,闻到它,触摸到它,品尝到它等等。所以我们赏析景时就要分析作者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触摸到什么,尝到什么,想到什么。如:朱自清《春》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看到小草,作者触摸到小草“嫩嫩的”、“软绵绵的”。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看到桃树、杏树、梨树,颜色是红的、粉的、白的。作者品尝到

花的味道是甜味,听到蜜蜂“嗡······”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因此分析形时,通过视觉去看它的形、色、态,通过听觉去感受美好的声音,通过触觉去感受质地,通过味觉去感受事物的酸甜苦辣等。除此之外,感官的应用还要考虑到观察角度,作者是移步换景,还是定点观察;是俯瞰,还是仰望;是从上到下,还是从里到外······如此才能全面、准确的感受斌把握到景,进而体微到作者对景物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3、 赏手法 

当写作对象确立并调动了系列感官后,接下来我们要分析作者所运用的手法。怎样去分析呢? 

第一、修辞手法。初中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在阅读该类散文时,必须掌握其知识点,学会运用它们。使用修辞手法文章就增色不少,还能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抒发情感。就如朱自清的《春》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盼望着,盼望着”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作者急切盼望春天到来的情感;第四自然段中写到“像母亲的手抚摸你”,句中运用比喻、拟人,生动而形象地突出了春风的温暖、亲切,给人母爱搬的感觉。 

第二、表现手法,要懂得写景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等。就拿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来说,第一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把北平、伦敦的冬天,热带的气候与济南的冬天相对比,明显地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 

因此,抓住手法,我们就能把握住作者对景物的情感,也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赏情感 

写景的目的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赏析情感可看作者所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写景散文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议论、抒情、记叙等也会使用;作者要表达对景物的情感,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是极好的手段。有时是直抒胸臆,就可能用到抒情或议论,梁衡的《夏感》文末“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他对夏天的热爱的赞美之情。而间接表达情感时,作者可能就运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陋室铭》《爱莲说》便是这样的篇章。无论何时,作者在字里行间就渗透了充裕的情感,我们赏析时,每个字,每个词,还是一句话都要认真揣摩、分析。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

《辞海》认为[ :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随着时间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