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探究角度有哪些?

如题所述

首先,谈谈诗歌的形象。
通常的分析角度有分析形象的色彩、动静、指向、强度、虚实等。形象的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形象的指向性不同与强度的大小不同可以反映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品风格。如都是写友情:李白诗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诗为“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澦堆”。李白选取的形象是“明月”,指向在空中,“向上”给人以飘逸之感;杜甫选取的形象是“滟澦堆”,指向在水下,“向下”给人以沉郁之慨。
形象还常常通过动静相生、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所写的”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如“折柳送别”“鱼雁传情”“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还有我们学过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在《豳风·七月》里唱过/在《唐风·蟋蟀》里唱过/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在姜夔的词里唱过”。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我们在分析诗歌形象时要特别注意。
其次,谈谈诗歌的语言
诗贵含蓄,诗歌的语言往往具有以下特点: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等,分析时应注意这些特点。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要熟记一些,如: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恬淡、闲适、幽静等。
分析诗歌语言还应注意古诗的“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了江南岸”的“绿”字。再如杜甫的《蜀相》中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春色”“黄鹂”该是写美好景色的,但一个“自”字写出了碧草无人欣赏,一个“空”字点出了黄鹂徒然歌唱,两个字尽现凄凉孤寂之情。
第三,谈谈诗歌的艺术技巧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内容很多,常见的分析角度如: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风格流派等。
行文构思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采用一句一景的方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采用意象叠加的形式;“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前几句围绕“求贤”节节上扬,末句点出不是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特点有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比喻、反复、反问、互文、通感等。
诗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事、议论、抒情、描写等。描写又有白描和细描的区分。如白居易、陶渊明的诗多用白描,王维的很多诗则善工笔细描。抒情又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诗中多用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等间接抒情的方式。
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渲染、烘托、用典、比兴、象征、对比、反衬、虚实结合等。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怀古》)前三句极力渲染昔日之繁华,结句却落笔于今日之荒凉,巨大的反差、强烈的对比,让人顿生人事变换、古今盛衰之感慨。
诗中的风格流派如李白的飘逸豪迈,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刘禹锡的寄寓深远,陆游的激昂悲壮,陶渊明的平和冲淡以及“郊(孟郊)寒岛(贾岛)瘦”“元(元缜)轻白(白居易)俗”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17
理解杜甫的59种角度
——评向以鲜《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
◎程章灿
向以鲜是古典文学教授,也是活跃于当今诗坛的名家,一手写诗,一手治学,左右开弓,两手都有硬工夫,这是相当罕见的。我与以鲜缘分不浅。我们既是同庚,又是同年,还是同行。我们同是出生于1963年,同在1970年至1979年间在乡村接受中小学教育,同于1979年考上大学,同在1983年考上唐宋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虽然分配在不同高校,却同在古籍所工作,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更巧的是,我们还有一些共同的研究兴趣,比如在南宋诗人刘克庄研究和中国古代石刻文化研究方面,殊途同归,不谋而合。我与以鲜的初次见面迟至2018年,但这些重重叠叠的缘分,使我们一见如故,更感投缘,对他的诗作和学术著作,我也格外关注。
说来惭愧,我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是新诗的爱好者,近年来俗务牵扯,用来读新诗的时间越来越有限,对读过的诗作能够留下印象的也越来越少。但以鲜的诗作是例外,他的《观察西岭雪山的十三种方式》,我一读之后就赞叹不置,至今难忘。这首诗表面上咏的是雪山,实际上咏的是杜甫,把诗中的西岭雪山替换成杜甫,没有丝毫违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不是一篇小小的绝句,古人都已经看出来了:“此‘千秋’‘万里’,是甚气概!”所以,这首小诗经得起反复吟诵,西岭雪山经得起各种观察。以鲜的十三种观察方式,既是站在诗歌的立场之上,也是站在学术的立场之上。诵读着他的这些诗句,我感觉诗人已经幻化成西岭雪山,他的心在飞雪!
既然观察西岭雪山都可以有十三种方式,那么,理解杜甫可以有更多种方式,更多种角度,《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为此提供了确证。
向以鲜《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为杜甫作传者不乏名家,闻一多、洪业、冯至、萧涤非、朱东润、陈贻焮、莫砺锋等,都是熠熠闪光的名字。其中,闻一多和冯至两位更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们为杜甫作传,代表了现代诗人理解古代诗圣的特殊方式。以鲜也是一位当代诗人,其硕士导师王达津教授是闻一多的弟子,论起来以鲜兄就是闻一多的再传弟子,而《盛世的侧影》继承了闻一多冯至以来现代诗人为古代诗圣作传的学术传统,是有渊源的。
千家注杜,万家评杜,学统文脉,绵延不绝。这部崭新推出的杜甫评传,随着21世纪第三个十年一起来到这个世界,为21世纪杜诗学史开创新篇。它全身上下充满创意,它的结构是新颖的,它的题目是新鲜的,它的视角是新辟的,它的文字是新奇的。全书不分章,只由59个小节组成,意在暗合杜甫59岁的一生。评传叙述大致按照杜甫的生平先后排列。每一节都有引人注目的好题目,每个题目都是观察和理解杜甫的好角度。从书名《盛世的侧影》到节名《童年的剑气》《除夕赌徒》《长安诗歌道场》《一只金虾蟆》《第四种告别》《撒娇派》《诗人和艳情》……都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冲动,欲罢而不能。至于文字跳脱灵动,文采飞扬,更是随处可见,真不愧是诗人的手笔。
评传以“盛世的侧影”为题,这盛世,当然指的是杜甫所生活的大唐盛世。杜甫所看到的盛世,盛世所映现的杜甫,组合成了这副“盛世的侧影”。用以鲜的说法,一方面,“韦坚用他的才智和丰富的物质文明,为我们展露了大唐盛世的侧影”,另一方面,杜甫用他的才智和卓越的诗歌创作,为我们展露了大唐盛世的侧影。《饮中八仙歌》是杜甫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先师程千帆先生曾经以“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为题,对《饮中八仙歌》作了精彩的分析。以鲜又进一步细读,提出别致的赏析:“杜甫对玄宗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想象。这八位沉醉的人间仙人传(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和焦遂),是杜甫为大唐盛世所描绘的另一幅盛世侧影……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杜甫都看见过自己的某一个侧影:放纵的侧影,抒情的侧影,失意的侧影,热烈的侧影。这些侧影既是杜甫的,也是大唐盛世的。”
给杜甫作传,为诗人画像,杜诗无疑是最好的材料。以鲜与杜甫之间,相隔一千多年,但诗心相通,诗人总是最能理解诗人的。以鲜善于解析杜诗的篇章字句,发掘诗中的典型意象,把握诗人的精湛艺术,以人情物理融合诗艺文理,剖析层累的歧说。没有诗人特有的文学敏感,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不管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那样的长篇巨制,还是《春夜喜雨》《绝句》《登高》那样的短篇,他的解读或洋洋洒洒,或点到即止,每有精彩之笔。例如,他指出,杜甫杰出的长篇《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一首带有青年自传性质的诗作,当然也有自荐的意思”,与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写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异曲同工。又如,在《第四种告别》一节末尾,在叙述“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之后,以鲜写道:“杜甫写了三种人间悲伤的告别场景,将第四种告别赠给诗人自己:向内心的理想和火焰告别。”寥寥数语,曲终奏雅,巧妙点明了“三别”对于杜甫诗歌创作的历史意义。
他对杜诗的解读,既有历史把握,又有美学分析,字里行间,总是充满诗意。例如他对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解析,就有优美的想象,散发浓郁的诗意。“天宝十一载(752年)秋天,堪称长安诗歌的秋天。放大到整个中国诗歌史上,这个秋天也是值得人们记住的:杜甫与高适、薛琚、岑参、储光羲等五个盛唐诗人,一同登临了曲江边上著名的慈恩寺塔(大雁塔)——把本来是佛教道场的慈恩寺塔,瞬间变成了长安的诗歌道场。”于是,他把这一节命名为《长安诗歌道场》。他还引用孙英刚的最新成果,阐发此诗的历史美学意义:“这座经历千年风霜、至今矗立在西安的大雁塔,也曾经俯瞰着隋唐长安那座历史上的大都市。它是中国中古时代带有强烈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色彩的辉煌文明的见证者,也是佛教在亚洲兴起与传播这一世界脉络的重要地标……它的宗教、思想、文化意涵,以及在整个人类文明起伏演进中的意义,清晰地刻画在历史的记忆里。”很显然,《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也从特别的角度展示了“盛世的侧影”。
杜甫草堂

以鲜和杜甫一样,都是流寓成都的诗人。在《就在这儿呆到老》一节中,以鲜充满感情地写道:“成都遇见杜甫是成都的幸运,杜甫遇见成都也是杜甫的幸运。”“没有杜甫的成都可能是不完美的;没有成都的杜甫,我们亦将见不到如此丰富,如此温暖而磅礴的诗人。”这是诗歌与城市的相互支撑,人与地的彼此成全。有杜甫在此,有杜甫草堂在此,锦城就是一座诗歌之城。接着,以鲜又十分冷静地用统计数字和理性分析,对此展开进一步的论证:“其一,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作中,写于成都及梓阆间的诗作达四百多首,差不多占去杜甫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其中写于成都的诗作就有两百多首;其二,杜甫现存一千四百多首诗作,有一千首多一点都是在杜甫到达成都之后的十年内写出来的,这实在是一个惊人的现象!”总之,不仅可以说“成都是诗人杜甫的福地”,也可以说杜甫是诗城成都的巨星。

在这部从头到尾只有59节的评传中,以鲜辟出多达十节的篇幅,来叙述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与创作,包括《入蜀记》《就在这儿呆到老》《诗歌园艺学家》《为成都代言》《双骏双松图》《乌皮几之恋》《懒即真》《撒娇派》《杜甫的舌尖》《口语大师》等,占全书六分之一强,力度不可谓不大。诗圣的福地,诗城的巨星,作为久住成都的诗人和古典文学学者,以鲜兄怎么可能不热爱成都,怎么可能不挚爱诗圣杜甫,怎么可能不写出这本《杜甫评传》呢?一个59岁的诗人,写成另一个59岁的诗人的评传,岂非天意?
如果说,在《观察西岭雪山的十三种方式》中,以鲜用十三节的架构,展示了他“观察西岭雪山的十三种方式”,那么,这部长达四十余万字的评传及其五十九节的架构,展示的就是理解杜甫的五十九个角度。散点透视,立体性和体系性即在其中矣!

作者简介: 程章灿,现任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宾州大学、华盛顿大学、英国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编辑 李洁
第2个回答  2022-06-18
理解杜甫的59种角度
——评向以鲜《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
◎程章灿
向以鲜是古典文学教授,也是活跃于当今诗坛的名家,一手写诗,一手治学,左右开弓,两手都有硬工夫,这是相当罕见的。我与以鲜缘分不浅。我们既是同庚,又是同年,还是同行。我们同是出生于1963年,同在1970年至1979年间在乡村接受中小学教育,同于1979年考上大学,同在1983年考上唐宋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虽然分配在不同高校,却同在古籍所工作,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更巧的是,我们还有一些共同的研究兴趣,比如在南宋诗人刘克庄研究和中国古代石刻文化研究方面,殊途同归,不谋而合。我与以鲜的初次见面迟至2018年,但这些重重叠叠的缘分,使我们一见如故,更感投缘,对他的诗作和学术著作,我也格外关注。
说来惭愧,我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是新诗的爱好者,近年来俗务牵扯,用来读新诗的时间越来越有限,对读过的诗作能够留下印象的也越来越少。但以鲜的诗作是例外,他的《观察西岭雪山的十三种方式》,我一读之后就赞叹不置,至今难忘。这首诗表面上咏的是雪山,实际上咏的是杜甫,把诗中的西岭雪山替换成杜甫,没有丝毫违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不是一篇小小的绝句,古人都已经看出来了:“此‘千秋’‘万里’,是甚气概!”所以,这首小诗经得起反复吟诵,西岭雪山经得起各种观察。以鲜的十三种观察方式,既是站在诗歌的立场之上,也是站在学术的立场之上。诵读着他的这些诗句,我感觉诗人已经幻化成西岭雪山,他的心在飞雪!
既然观察西岭雪山都可以有十三种方式,那么,理解杜甫可以有更多种方式,更多种角度,《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为此提供了确证。
向以鲜《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为杜甫作传者不乏名家,闻一多、洪业、冯至、萧涤非、朱东润、陈贻焮、莫砺锋等,都是熠熠闪光的名字。其中,闻一多和冯至两位更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们为杜甫作传,代表了现代诗人理解古代诗圣的特殊方式。以鲜也是一位当代诗人,其硕士导师王达津教授是闻一多的弟子,论起来以鲜兄就是闻一多的再传弟子,而《盛世的侧影》继承了闻一多冯至以来现代诗人为古代诗圣作传的学术传统,是有渊源的。
千家注杜,万家评杜,学统文脉,绵延不绝。这部崭新推出的杜甫评传,随着21世纪第三个十年一起来到这个世界,为21世纪杜诗学史开创新篇。它全身上下充满创意,它的结构是新颖的,它的题目是新鲜的,它的视角是新辟的,它的文字是新奇的。全书不分章,只由59个小节组成,意在暗合杜甫59岁的一生。评传叙述大致按照杜甫的生平先后排列。每一节都有引人注目的好题目,每个题目都是观察和理解杜甫的好角度。从书名《盛世的侧影》到节名《童年的剑气》《除夕赌徒》《长安诗歌道场》《一只金虾蟆》《第四种告别》《撒娇派》《诗人和艳情》……都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冲动,欲罢而不能。至于文字跳脱灵动,文采飞扬,更是随处可见,真不愧是诗人的手笔。
评传以“盛世的侧影”为题,这盛世,当然指的是杜甫所生活的大唐盛世。杜甫所看到的盛世,盛世所映现的杜甫,组合成了这副“盛世的侧影”。用以鲜的说法,一方面,“韦坚用他的才智和丰富的物质文明,为我们展露了大唐盛世的侧影”,另一方面,杜甫用他的才智和卓越的诗歌创作,为我们展露了大唐盛世的侧影。《饮中八仙歌》是杜甫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先师程千帆先生曾经以“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为题,对《饮中八仙歌》作了精彩的分析。以鲜又进一步细读,提出别致的赏析:“杜甫对玄宗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想象。这八位沉醉的人间仙人传(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和焦遂),是杜甫为大唐盛世所描绘的另一幅盛世侧影……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杜甫都看见过自己的某一个侧影:放纵的侧影,抒情的侧影,失意的侧影,热烈的侧影。这些侧影既是杜甫的,也是大唐盛世的。”
给杜甫作传,为诗人画像,杜诗无疑是最好的材料。以鲜与杜甫之间,相隔一千多年,但诗心相通,诗人总是最能理解诗人的。以鲜善于解析杜诗的篇章字句,发掘诗中的典型意象,把握诗人的精湛艺术,以人情物理融合诗艺文理,剖析层累的歧说。没有诗人特有的文学敏感,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不管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那样的长篇巨制,还是《春夜喜雨》《绝句》《登高》那样的短篇,他的解读或洋洋洒洒,或点到即止,每有精彩之笔。例如,他指出,杜甫杰出的长篇《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一首带有青年自传性质的诗作,当然也有自荐的意思”,与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写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异曲同工。又如,在《第四种告别》一节末尾,在叙述“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之后,以鲜写道:“杜甫写了三种人间悲伤的告别场景,将第四种告别赠给诗人自己:向内心的理想和火焰告别。”寥寥数语,曲终奏雅,巧妙点明了“三别”对于杜甫诗歌创作的历史意义。
他对杜诗的解读,既有历史把握,又有美学分析,字里行间,总是充满诗意。例如他对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解析,就有优美的想象,散发浓郁的诗意。“天宝十一载(752年)秋天,堪称长安诗歌的秋天。放大到整个中国诗歌史上,这个秋天也是值得人们记住的:杜甫与高适、薛琚、岑参、储光羲等五个盛唐诗人,一同登临了曲江边上著名的慈恩寺塔(大雁塔)——把本来是佛教道场的慈恩寺塔,瞬间变成了长安的诗歌道场。”于是,他把这一节命名为《长安诗歌道场》。他还引用孙英刚的最新成果,阐发此诗的历史美学意义:“这座经历千年风霜、至今矗立在西安的大雁塔,也曾经俯瞰着隋唐长安那座历史上的大都市。它是中国中古时代带有强烈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色彩的辉煌文明的见证者,也是佛教在亚洲兴起与传播这一世界脉络的重要地标……它的宗教、思想、文化意涵,以及在整个人类文明起伏演进中的意义,清晰地刻画在历史的记忆里。”很显然,《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也从特别的角度展示了“盛世的侧影”。
杜甫草堂

以鲜和杜甫一样,都是流寓成都的诗人。在《就在这儿呆到老》一节中,以鲜充满感情地写道:“成都遇见杜甫是成都的幸运,杜甫遇见成都也是杜甫的幸运。”“没有杜甫的成都可能是不完美的;没有成都的杜甫,我们亦将见不到如此丰富,如此温暖而磅礴的诗人。”这是诗歌与城市的相互支撑,人与地的彼此成全。有杜甫在此,有杜甫草堂在此,锦城就是一座诗歌之城。接着,以鲜又十分冷静地用统计数字和理性分析,对此展开进一步的论证:“其一,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作中,写于成都及梓阆间的诗作达四百多首,差不多占去杜甫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其中写于成都的诗作就有两百多首;其二,杜甫现存一千四百多首诗作,有一千首多一点都是在杜甫到达成都之后的十年内写出来的,这实在是一个惊人的现象!”总之,不仅可以说“成都是诗人杜甫的福地”,也可以说杜甫是诗城成都的巨星。

在这部从头到尾只有59节的评传中,以鲜辟出多达十节的篇幅,来叙述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与创作,包括《入蜀记》《就在这儿呆到老》《诗歌园艺学家》《为成都代言》《双骏双松图》《乌皮几之恋》《懒即真》《撒娇派》《杜甫的舌尖》《口语大师》等,占全书六分之一强,力度不可谓不大。诗圣的福地,诗城的巨星,作为久住成都的诗人和古典文学学者,以鲜兄怎么可能不热爱成都,怎么可能不挚爱诗圣杜甫,怎么可能不写出这本《杜甫评传》呢?一个59岁的诗人,写成另一个59岁的诗人的评传,岂非天意?
如果说,在《观察西岭雪山的十三种方式》中,以鲜用十三节的架构,展示了他“观察西岭雪山的十三种方式”,那么,这部长达四十余万字的评传及其五十九节的架构,展示的就是理解杜甫的五十九个角度。散点透视,立体性和体系性即在其中矣!

作者简介: 程章灿,现任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宾州大学、华盛顿大学、英国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编辑 李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