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高煦不作死朱瞻基会杀他全家吗?

如题所述

这个是肯定无疑的,即便是朱高煦叛乱后,朱瞻基也没有立即杀死他,还给他留了一条活路。但朱高煦心中一直耿耿于怀,继续作死,那就怪不得别人心狠手辣了。

从另一个一直与朱高煦合谋篡嫡的帮凶朱高燧的结局来看,如果朱高煦稍作收敛,完全可以善终。

01

朱高煦一直觊觎皇太子之位,从没有停止过。

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是其祖爷爷朱元璋钦定的燕王世子,也就是燕王朱棣的继承人。

但朱棣并不喜欢朱高炽,反而对朱高煦非常欣赏。由于朱高炽健康欠佳,朱棣还忽悠朱高煦说:“好好干,太子身体多病。”也就是在暗示朱高煦,太子死了,将来就立你为太子。

因为这个情况,朱高煦与朱高燧就胆大妄为,屡屡陷害朱高炽,以谋求太子之位。

但由于朱瞻基出生时,朱棣做了个梦,梦见朱元璋把一个大圭给他,并说:“传世子孙,永世其昌。”

因为这个缘故,朱棣特别喜欢皇孙朱瞻基,以及大臣胡濙密奏力保朱高炽,朱棣最终没有做出改立太子的决定。但朱高煦、朱高燧谋夺帝王之心一直没有停止过。

02

朱高煦反叛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伐回军途中突然驾崩,太子朱高炽登基,是为明仁宗。

朱高煦谋叛之心不死,命其子朱瞻圻留在北京,窥视朝廷举动,并派遣心腹入京,伺机叛乱。

明仁宗得知后,将朱高煦召回北京,进行安抚,并增加其俸禄,赏赐宝物数万,仍命他返回乐安城就藩,还把他的长子封为世子,其他儿子均封为郡王。

但这些都不能满足他想南面称帝的野心,其篡位的想法就从没有停止过。

洪熙元年(1425年),继位不到一年的明仁宗驾崩,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回北京奔丧。

朱高煦决定在半途中截杀朱瞻基,但由于行动仓促,没有成功。

朱瞻基继位后,对于朱高煦和朱高燧赏赐很厚,都多于其他王府,以示刻意笼络。

但朱高煦为了试探朱瞻基,就向朱瞻基提出利国安民四事。宣宗朱瞻基全部予以实施,之后,凡是朱高煦提出的要求,宣宗都一一照办。

朱高煦由此以为,宣宗软弱无能,于是更加骄横狂妄。

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终于起兵造反。

宣宗御驾亲征,此时,城中叛军惧怕,就想抓住朱高煦献给宣宗。

朱高煦大惊,于是派人向宣宗投降。得到允许后,朱高煦从小路偷偷跑出来,投降了宣宗。群臣纷纷上奏,请求将朱高煦明正典刑,但宣宗不许,还把弹劾奏章给朱高煦看。

宣宗班师回朝后,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

或许是宣宗为了安抚其他藩王,做出的妥协之举,但毕竟没有处死朱高煦。

03

不作死就不会死

在谋夺朱高炽太子之位这件事上,朱瞻基的另一位皇叔朱高燧与朱高煦一直是和穿一条裤子。但在朱高煦起兵造反时,却没有举兵,并不是他已经改过自新,重新做人了。

据《(弘治)徽州府志》记载,朱高燧对朱高煦叛乱是很赞成的,并且积极招待汉王朱高煦的使者。朱高燧府左长史胡永兴力劝赵王朱高燧,不可造次,但朱高燧置之不理。

胡永兴情急之下,就半路截杀了朱高煦的使者,烧掉了来往的信件,将朱高燧参与叛乱的证据全部销毁。这样,朱高燧才逃过一劫。

如果朱高燧参与了叛乱,其结果究竟如何,很难说。

但从朱瞻基对朱高燧的了解来看,绝非不清楚朱高燧想什么,知道他就是一个不安定份子。

尚书陈山建言宣宗,说:“赵王与朱高煦共谋叛逆,应该移兵彰德,擒获赵王。”

宣宗说:“先帝友爱二叔,汉王自绝于天下,朕不敢赦免。赵王反形未暴露,朕不忍心有负先帝。”

之后,在群臣力谏之下,宣宗才收回了朱高燧护卫权力,而负责仪卫司。

宣德六年(1431年),朱高燧病死,其子朱瞻塙继承其爵位。

从朱瞻基对于朱高燧的处置来看,还是以安抚为主,朱瞻基也不是嗜杀之君。

如果朱高煦稍微收敛一些,也不至于被最终处死。

从朱高煦反叛来看,即便立即处死他,也不为过。但朱瞻基还是留了他一条性命,仅仅是把他囚禁在西安门内。

三年后,朱瞻基带着内侍前去看望他。不料朱高煦依然耿耿于怀,用脚勾倒了朱瞻基。

这一下,把朱瞻基吓得不轻。惊魂未定的朱瞻基,恼羞成怒,命人将朱高煦罩在一个三百斤的铜缸下,活活烧死,把铜缸都烧化了,朱高煦最终落得个尸骨全无的下场。

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一直是不安定份子,但朱瞻基即位后,并没有一定要赶尽杀绝。只要他们略微收敛,就不会有杀身之祸,更不会全家被杀。

但是,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一旦起了反心,走上了这条道,就很难停止下来。

如果没有汉王的失败,赵王也不会如此安心。

好在赵王还算识时务,没有继续一意孤行,得到了善终。这就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如果朱高煦不是自己作死,也不会是这个结局。就算反叛以后,能够反思、收敛一下,起码也不至于全家一个个被斩杀。

朱高煦是一条道走到底,那谁也拯救不了他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