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金陵后,曾国藩裁撤湘军的举动除了给朝廷看还有什么深意?

如题所述

同治三年(1864年)8月,湘军攻克金陵,至此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尽管大功告成,可是曾国藩的心里去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知道这支自己亲手创建的湘军如今已腐败堕落了。曾国荃所部进入南京城后,其行径和盗贼无异,引起朝野内外大哗。

随着征战时间的延长,湘军内部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在罗泽南等儒将的阵亡后,新兵的不断加入,湘军的成分愈加复杂,部队的军纪不断败坏。湘军中常有骚扰百姓、抢劫财物的事情发生,湘军因为利益常和当地团练发生纷争。

1858年,曾国藩重新回到湘军中,发现他必须放宽对其将领品行的要求,因为符合他品行要求的将领越来越少。他只有对湘军官兵的所作所为视而不见,这样才能维持湘军原有的战斗力。在整个部队中,将领越来越贪功,士卒越来越贪财。

曾国藩是一个崇尚义理的人,也明白人情世故。组建湘军的时候,他把湘军士卒的饷银定得很高,达到绿营兵的两倍以上,以此激励士卒作战。至于湘军将领,收获就更多了。《湘军志·营制篇》中就为湘军将领算了一笔账,最终得出结论:“故将五百人,则岁入三千金,统万人,岁入六万金,犹廉将也。”

久而久之,升官发财成为湘军将士出生入死的主要动机。一些湘军将领,比如曾国荃等人,为了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常常纵容手下的官兵肆意抢劫。《湘军志》中如此记载:“……军兴不乏财,而将士愈饶乐,争求从军。每破寇,所掳获金币、珍货不可胜计。复苏州时,主将所斥卖废锡器至二十万斤,他率以万万数。能战之军未有待饷者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湘军创建以来不缺钱,将士们富裕并快乐着,民众争相参军。每每攻破太平军占领的城市,所掳获的金银财宝不计其数。攻克苏州的时候,主将卖掉的废锡就达20万斤。能打仗的部队从来没有等着军饷下锅的。

纯粹以升官发财相激励,湘军逐渐成为一支对社会有着巨大破坏力的军事力量。湘军集团的重要人物郭嵩焘在日记中说:鲍超率领的湘军“所过残灭如项羽,为之流涕。……如诸军者,岂能望以止乱哉,徒生乱而已矣。”郭嵩焘认为湘军的部队非常残暴,像是当年项羽的军队。像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指望他们平定乱世呢?他们只是为这个社会添乱而已。

对于这种情形,曾国藩并非不知,他在家书中写道:“近来带兵者,皆不免稍肥私囊,余不能禁人之苟取,但求自己不苟取。”他说:最近以来,将领们贪财,我不能制止他们这么做,只能要求自己不这么做。他看到当初披在这支军队身上的道义的外衣在一点点褪色,忧虑之余也无可奈何,因为军情紧急,他需要这支军队攻城略地。

追求升官发财的军队也并非没有战斗力,这主要看它的对手在追求什么,状态如何。比如民国时期,吴佩孚在军阀系统内所向披靡,但他们遇到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吴佩孚手持大刀也挡不住军队的溃散。

湘军的情况就是这样的,当他们遇到绝地求生的太平军时,他们常常要吃败仗;当太平军军心不稳,要作鸟兽散的时候,曾国荃的两万湘军硬是在南京城下挡住了十万太平军。不过这样一支军队是迟早要腐朽的。

剿灭太平军后,很多湘军主要将领都劝说曾国藩称帝或是划江而治,曾国藩何尝不知道君临天下乃是何等尊贵。可他心中有数,靠着这样一支已经腐败的军队是无论如何也成不了大事的。因此,他上书朝廷,将大部湘军裁撤。其实,这一招他不仅是给朝廷看的,也是不得已而剪除羽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