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属于什么类型的科学?

哲学有学术交流吗?

正确的说法是:科学本来从属于哲学哲学也是万学之母

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爱因斯坦

科学探求真理方法是从观察实验出发,其知识体系构建运用的是“让认识向事物看齐”的逻辑

哲学终极使命解读宇宙本体,也就是宇宙万物统一性、普遍性和公允性的存在

一、科学属于什么类型的哲学?哲学和科学是思维的两个不同维度

1、科学本来在亚力士多德那里从属于哲学哲学也是万学之母,只不过后来被划分了出去。但是,在现在科学发展的特殊语境下,我们也需要一些哲学思考,比如到底是还原论还是整体论,用的物理概念那些是虚幻的那些是真实的那些是粗暴的模型,那些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没能质疑,总之就是不带偏见,不先入为主,不局限于经验,充分发挥哲学思维的批判性,解构性,建构性等。

2、要想深入的了解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最好是看看一些科普书。比如《宇宙的结构》,《宇宙逍遥》,《像物理学家一样思考》。也要关注下当今的科学动态,比如科学家对自由意志的讨论,全息宇宙与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比较,多重宇宙与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观念,量子非定域现象与整体论的启示,量子信息与时空的因果关系,热力学与引力的关系,观察者的系统论效应……其实一些科学假说有很多也就是一些“直觉”“猜想”,而直觉与猜想能算科学?所以科学与哲学密不可分科学理论康德的话来说就是综合判断,也就是表达了整体,其实这方面和哲学的初衷一样,只不过一个重于思辨,一个重于实验。在我看来,科学如果非要把哲学挤出去,就像一个照镜子的人,非要从镜子上把脸洗净一样,一方面白费力气,另一方面是看似是高傲,其实是自卑心理

3、哲学是对科学的反思。哲学和科学是理论思维的两种不同方式,根本区别应该说是分别集中的表现人类理论思维两个基本维度科学表现的是思维和存在的高度统一的维度,而哲学则集中表现着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维度。哲学对科学的关系,从根本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中介所构成的反思关系科学规范和实证两个尺度来抽象,概括和届时思维对象(存在)的运动规律,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中,蕴含着的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思维和存在规律层面统一的问题”。而不是追求思维能否表达存在思维表述的存在是否是自在的存在,思维的客观性如何检验,概念的运动怎样反映事物运动的本质思维主体的知情意,如何在反应存在的过程中实现统一等等问题,这些却都是哲学所思考的。

4、总之,人类的哲学活动就是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其实是很重要的哲学问题,如果想更为深入了解的话,就必须去了解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观察与理论,逻辑与直觉,真理与价值,理解与解释等哲学问题科学整个世界为思维对象哲学何以把整个世界作为思维对象成为可能而思考的。这个整个世界,无非就是思维和存在;而在哲学不思考思维和存在哲学不做这些猜测,而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哲学和科学是思维的两个不同维度

5、科学的两个最重要的基础——归纳推理形式逻辑,都是哲学家产生的。而科学把这两个哲学成果反复应用,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科学大厦。这个关系就有点像做理科和做工科的关系,理科提供了理论(比如牛顿力学),而工科通过对理论的应用产生了具体的发明创造(比如桥梁建筑),但并不是所有理科的理论都能产生那么大的应用价值的,就像哲学那么多思想,能像科学一样大量应用并产出实实在在的成果的也没有其它了,但也不能因此否定其它哲学思想在哲学界的地位,毕竟哲学思想的高下,并不是从它能产生多少实际的东西来判断的。就像你也不能从某个物理理论的工业应用多寡,来判断其价值一样。由于科学找到了很多经验的现象界的规律,以探讨这些科学发现为目标,又形成了一个名为科学哲学的哲学分支。

二、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科学都属于人类认知世界的学问。“科学”是近代以来才兴盛起来的一个名词。要厘清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需要从中西文化的历史渊源之中来进行研究。

1、中国古代有“学问”一词。《易·乾》:“君子以聚之,以辩之。”

”字古已有之,但在甲骨文、金文之中都找不到,篆文中有,说明最晚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科”字。

说文》科,从禾,从斗。斗者量也,合起来指衡量、分别谷子的等级品类。本义:品类等级。《释名》:“科,课也。课其不如法者,罪责之也”。

唐末以前中国并无“科学”一词。有关“测量”方面的知识充其量只能算是“术”,还达不到“学问”的标准,尚没有资格称为“学”。

“科”字的演变

公元九世纪末的唐末官员、曾历任左拾遗、起居郎的罗衮,在其所著的《新唐书艺文志》之中,把“科学”作为“科举之学”的略语,这是中国最早有关“科学”一词的文献记载

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欧洲语言中的相应词汇,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专门的知识”、“个别的学问”。在西学中,科学分科而学之意。

'Science'一词出现之后,严复用中国传统学术术语'格致'来与其对应或称翻译,并从材料的收集(考订)、获得一般性认识(贯通)和验证所得一般性认识的可靠性(试验)等治学方法的三个层面对“格致”与'Science'进行了系统的比较。

甲午海战以后,中国掀起了学习近代西方科技的高潮,走在前面的日本就成了主要的学习途径。中国最早使用西周翻译“Science”为“科学”一词的学者大概是康有为。他出版的《日本书目志》中就列举了《科学入门》、《科学之原理》等书目。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使用“科学”一词的频率逐渐增多,出现了“科学”与“格致”两词并存的局面。在中华民国时期,受新文化运动倡导西方“科学”与“民主”的影响,通过中国科学社的科学传播活动,“科学”一词才取代“格致”。

2、18世纪末科学在西方兴起

1637年,西方自然科学始祖勒内·笛卡尔发表了《在科学中正确运用理性和追求真理的方法论》,提出了“普遍怀疑”的认识论主张。

奠定牛顿地位的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在康德之前,西方学术界由本体自然观承载的唯理论一家独大,神圣不可侵犯,“完整和一致”的宇宙本体是宇宙真理,而科学只是认知“现象片段”,上不了台面。

康德重新塑造了本体自然观,因西方哲学对本体无解,康德承认“完整和一致”的宇宙本体是人类的先验观念,不可被实证,而科学的“现象片段”研究也可以揭示并逐渐解决普遍性和一致性,也被承认为是知识。

人类文明的格局改变了!科学的崇高地位逐渐被塑造了起来!

笛卡尔“怀疑一切、追求实证”的认识论,为自然科学打下了理性根基,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直到19世纪之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壮大,才使“科学”一词,逐渐从“哲学”和“博物学”区分开来。

3、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人类寻求能把观察事实联系在一起、最简单一致的思想体系的努力。”

科学探求真理方法是从观察实验出发,其知识体系构建运用的是“让认识向事物看齐”的逻辑。

哲学终极使命解读宇宙本体,也就是宇宙万物统一性、普遍性和公允性的存在

爱因斯坦说:

“从那些看起来十分不同的复杂现象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性,那是一种壮丽的感觉。”

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三、哲学有学术交流吗?那是当然。

学术交流(Academic Exchanges ),是指针对规定的课题,由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学习者参加,为了交流知识、经验、成果,共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进行的探讨、论证、研究活动。可以采用座谈、讨论、演讲、展示、实验、发表成果等方式进行。学术交流信息交流,其最终目的是使科学信息、思想、观点得到沟通和交流。通过对学术交流目的、作用的思考,认为学术交流的最终落脚点在新学术思想和学术创新上,指出激励(激活、激发)、启迪才是学术交流最本质的意义

现代社会对哲学的需要主要有两个方面:

1. 对现有客观知识的精炼和系统化概括,即思想方法论,包括逻辑,因果等;

2. 提高人类对主观道德和价值观的认知或共识能力,即伦理。后一点,离开了哲学可以说根本就玩不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16

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哲学是科学的伟大母亲。当哲学家们在思考宇宙人生的本源问题时,会从一个问题又分出许多枝末的问题便成为各门独立的学科,人们称之为科学。如物理学、心理学、语言学、伦理学、化学等等。

第2个回答  2019-09-28
哲学是综合人类所有知识体系而产生出来的。它决定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