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的笔是毛笔,古人在六、七千年前就开始使用毛笔了。
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载:蒙恬始作案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谓之“苍毫”。
相传蒙恬驻守边疆经常要向秦始皇奏报军情,而当时文字是用刀契刻的,由于军情瞬息多变,文书往来频繁,用刀刻速度实在太慢。蒙恬急中生智,随手从士兵手中的武器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杆上,蘸着颜色,在白色的丝绫上书写,由此大大地加快了书写速度。
在距今六、七千年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器上有许多线条流畅的图案,如人面纹、鱼纹、波折纹等,显然是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完成的。
扩展资料:
1957年河南省信阳地区长台关1号墓里出土一支毛笔,直径9厘米,为竹制品,毫头用细绳系于杆端,宽为2.5厘米,通体长23.4米厘米,出土时,笔仍插在竹管内。经检测此笔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当时的毛笔是以兔毫为主,至少上层社会是这样,因为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了唐宋,而民间随便以羊毛、狼毛、鹿毛、甚至鸭毛鸡毛等随便凑合着写写都是有可能的,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被主流社会认可的羊毫狼毫在这个时期是不可能出现的。
总体上说,这一时期主流的笔就是兔毫笔,其他材料就算用了也不是成熟的工艺,不具备典型意义,可以忽略不计。
自古以来毛笔都可分为官家用笔和民间用笔。像兔毫这种昂贵的材料多少年后民间还是用不起。到宋代一支官家用的免毫可换上百支民间用的鸡亳。官家用笔讲求写得精致,民间只求能看得清就好。
参考资料来源:背板带宽——毛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