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故乡有哪些独特的过年习俗?

说出来其他人瞠目结舌的那种!

第1个回答  2019-01-18

作为大福建的一员,我们这儿还是有很多习俗蛮有意思的。

1.大年三十不熄灯

我们这儿大年三十晚上是不熄灯的,小时候问妈妈,这样不浪费电吗?我妈告诉我,大年三十晚上电费是不收钱的。现在知道了,那是要守岁,但是当时不知道,天真的以为大年三十电费真的不要钱。上大学时还特骄傲地跟舍友说:我们那儿大年三十晚上电费不要钱!

2.大年初一不扫地

初一是不能够扫地的,因为扫地的话会把财运扫出去。那初一家里脏了怎么办?这个时候就是拼智商的时候到了,可以用抹布跪在地上一点点地擦,东西不多的话可以用手捡,反正不能出现“扫”这个动作。

3.大年初一无哭声

大年初一也不能出现哭声,这是不吉利的。所以这一天孩子最高兴了,撒丫子跑啊闹啊各种皮啊!虽然家长都恨得牙痒痒的,但是不能打不能骂。只能涨着怒气,等到初二一块儿打,哈哈!

4.大年初一不还价

初一自然是不能说晦气话了,也不能向人讨债,买东西不能讨价还价,要一口价。据说是为了体现出自己的大度和宽厚,这样来年运气会好。所以,我们这儿大年初一公交车都要两块钱。如果打摩的或者的士,都是默认要付双倍的钱。

5.大年初二不串门

大年初二这天,我们是不能去别人家里拜年的。如果非要出门拜年,那么只能去有老人的人家。如果不遵守这个习俗,随便去到别人家,人家会觉得不吉利。去了也不能过夜,一定要回自己家。所以,从小爸妈就是告诉我们,初二不能出门拜年,要待在家里,到了初三才可以再出去串门。

6.小孩来家需见礼

我们这儿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习俗叫做“系胡须”。就是小孩第一次到家里,那么就得给人家包红包。原来“系胡须”是让小孩带一些鸡蛋和长寿面回家,现在慢慢的就简化了,一般是直接包红包。100,200,500都可以,看关系亲与疏。

“系胡须”跟压岁钱不一样,但也是一种祝福,系了胡须之后寓意孩子可以健健康康地成长。

没有结婚之前都称为“小孩”,所以如果你已经30了,但是还没有结婚,第一次登门拜年,主人出于礼貌在临走也是会塞个红包的。哈哈哈哈,这个时候场面就是大写的尴尬啦!

大家可以脑补一下那个画面。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尴尬,也为了避免让人家觉得你是特意上门要钱的,拜年串门我们这儿也会特别小心和讲究。

第2个回答  2019-01-18

威海过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

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

守岁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注意事项”,忌讳吵架和说一切不吉利的字眼,甚至连平日里常说的话这时也得改一改,蒜谐音“散”,叫蒜是“义和菜”;醋谐音“促”,有短促之嫌,直接叫醋为“忌讳”。

上半夜,一家人齐动手包饺子。以包成元宝形状为好,盼望招财进宝之意。一般是在半夜12点前煮饺子。煮饺子时也有规矩,先舀一些沸水在屋门口浇一下,辟邪、防止恶神野鬼抢食将要敬神、祭祖的水饺。

饺子端上饭桌以后,孩子要双手拽着门搭钩或者门栓抻一抻,说这样做个子才能长得高。有的人家连汤带水地盛水饺,叫“汤水不漏,财气不透。”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春钟声敲响,爆竹声震响天宇,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第3个回答  2019-01-18

我的故乡是中国台湾,近年来由于家中搬迁,我到了河北生活学习工作。看到大家都介绍了很多共同的过年习俗。我想来讲讲从前故乡的过年情景。

其实两岸的很多文化是相近的,过年习俗也有很多共通之处。但由于台湾跟福建隔海相望,所以过年的习俗和中国南部城市的习俗更加的密切相关。那我来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吧。

一、

在北方生活的几年,和朋友一家人过年我发现大家都会在过年喝酒,桌上少了酒,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在台湾,过年我基本是不沾酒的。当然了,也许是因人而异。

台湾族群是很多的,我列举的只是大部分人过年的方式。

二、农历十二月置办年货

农历十二月,各家各户开始采买年货,台湾桌上必备的一些食物有:甜粿、发糕、香肠、牛轧糖、开心果等等象征吉祥的食物都是少不了的。

和大家分享甜粿(guo):清甜可口,质地软嫩。不过在北方的几年,我是没有吃到的。

三、尾牙

农历十二月十六,农家和商家准备盛大的祭祀福德正神(土地公),这是民间很重要的信仰神明。民众通常会向其祈求平安。大家通常在农历初二、十六祭拜。

在祭品撤掉后,会把祭祀品当作餐点食用,这叫做“食牙”。将农历初二的祭拜称为“头牙”,十六那一日成为“尾牙”。

四、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传说这一天百神返回天庭,报告这一年的情况。人们呢则在这一天送百神返庭。一般都有牲礼、供品、四果、放鞭炮等。

五、禁忌

若家中有丧,则不宜送神、清尘。这是一种民间信仰。

六、年前吹粿(蒸年糕)

农历二十五、二十六,家家户户都会蒸年糕,有咸有甜。正如“吃甜甜,过好年”,寓意“年年高”。

七、贴春联

八、除夕围炉

围炉:在桌下放置一火炉,沿著火炉边环绕放铜钱。

台语的"一家火"、"一口灶"、"做火"便是源自于围炉时家人围着炉火,祈求前途光明的寓意。

所有的习俗,不过是为了更好的团聚,在这里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岁岁年年有今朝。

第4个回答  2019-01-18

单说故乡的年俗好像撑不起这个答案,因为很多地方的年俗都只是老辈人的记忆了,没有亲身经历过,要说也无从说起。还是把听过的和实际经历过的几个结合在一起说说吧。

“除夕夜洗脚一定要早”

为什么洗脚一定要早呢?其实并不是多么严肃的理由,只是因为:年三十洗脚洗得早,一年中去哪儿都能赶上饭点,能吃上饭......这.....对于吃货来说,还真挺重要的吧。

"年三十要煮够一年的饭"

这话听起来有点浪费食物的嫌疑,其实不然,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煮够一年的饭也就是煮够12个月的米就行,那么用小茶盅来舀米,一盅代表一个月,还都舀得满满的,年年有余就这么搞定了,聪明么?也不用担心吃不完,可以大米和糯米分别来做,糯米正好做成年节期间待客的甜醪糟和八宝饭,还不够吃呢。



“初一初二不扫地”

过年的大扫除要在大年三十前完成,初一初二是不扫地的,甚至与泼水洗菜也要小心,因为“初一初二自家的财气扫出去,而是要迎回来”。

“做长菜”

这个习俗很多地方都有,只是说法和具体做法上不同而已。举一例,所谓长菜,也叫常菜,将大苦菜一片片洗出来,不切断就这么一片片长长的煮,寓意大概是常吃常有一类。这类长菜能吃好几天,用西红柿、肉汤、肥肉丁(煎出肥油来)和其他一些调味料煮出来,带点酸味,特别解腻开胃,第一顿多多的熬,之后每顿吃的时候往里加新鲜菜煮熟就行,味道不会淡,反而越来越浓,十分过瘾,在满室是大鱼大肉的过年餐桌上吃起来特别舒服。

(图片整理自网络)

第5个回答  2019-01-17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赶脚过年我这嘎达的过年习俗越来越多,还怪奇特的呢!

1、过年一定要吃腊肉!年夜饭一定要有鱼和青菜

过年前夕家里都会熏腊肉,我家的腊肉都是橘子皮柚子皮熏的。熏好之后味道很香。过年的时候就一定要摆上腊鱼腊肉吃,没吃腊鱼腊肉感觉没有过年一样。一般腊鱼和腊肉都是一起上的。其次,年夜饭一定要有鱼、有青菜。我估计应该别的地方都会有鱼吧。我妈说了,年夜饭要上鱼,但是鱼不能吃完,表示年年有余。最后一定要上青菜,意味这吃了一年四季青青白白做人,保平安。不管是谁,都必须要吃青菜。

2、过年期间不能扔垃圾

在年没过完之前不能够把垃圾扔掉,一定要等到过完年了再处理。因为我家有一个坪,每次过年放鞭炮,我妈都是把鞭炮碎屑扫在角落边,一直等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后再扔。家里的垃圾也是大包小包的包好不扔,等过完年再扔,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3、过年爬门长得高

每次大年三十迎初一的时候,我爸就要我爬门,用手揪着门的最上方吊着。我爸说,三十晚上爬门来年就能长得高。

没错!就是爬门!爬上去那种!

我每次就记得春节联欢晚会开始倒数放烟花的时候我就开始做了。虽然每年我爸都让我做了,但是我现在依旧还是一米五几......算是一个独特的习俗吧。

这些习俗每年都陪伴着我,虽然有些东西不知道有没有用,但是过年的时候做这些事,吃这些菜也挺开心的。哎,就希望爬门这个习俗有成效啊....我还指望着来年再长一点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