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类长大后却丧失了根据听到的语言来学习语言的能力?

如题所述

很多情况下,学习不是由于脑细胞增加,而是联结的减少。婴儿的脑中神经联结的数量其实远多于成人(手机码的,报歉暂不提供引用),当然不同脑区之间发展轨道有差异。听觉区的突触数量出生后基本在下降最后稳定,视觉区下降并稳定时间略迟,前额叶在出生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还在生长,但也经历下降段。



这样的现象促成了现在一派的观点,即认为知识的产生至少大多数时间不是通过突触的形成,而是联结强度的减弱乃至联结的消失。试想一个系统如果无差别的对什么都反应,就无知识可言。对不同信号的"有意义"的变化敏感,而对"无意义"的变化敏感降低的过程,就是知识产生的过程。这也是Connectionist Modeling的基本思路。

回到语言这个话题。儿童区别非母语区别性特征的能力减弱,是由于在学习过程中这部分联结被无差别化对待了,因为这样的变化不predict不同的"意义"。无中生有建立biological的新联结的难度是很大的。因此即使对于所谓关键期的孩童,能产生新联结并不是其学习能力的来源。其学习能力强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如前所述,知识是神经联结由外界因素驱动下减少而产生的。到了成年期学习新语言,很多小时候被减弱prune掉了的联结可能需要与在母语学习中被保留加强的联结竞争,自然比较辛苦。

二是涉及语言存在的意义。语言可以帮助一个人交流,理解别人意图,表达自己想法。对婴儿来说,能说出"我要奶奶",就能避免妈妈误会其哭闹是要吃饼干或者乱发脾气。因此语言的学习对其有很强的功能意义。

使用语言带来的reward强化对语言的学习。长大之后学其他语言,首先如一所述已有难度,其次对生活fit的影响不那么大,不如baby那么motivated,学习成果也不那么好了。但如果有切实需要,即使学不到整个一门语言,也还是能掌握需要掌握的部分,参见常和外国人打交道的边境小贩。

以及毕竟做为母语者,我们也只是掌握到我们需要的程度(good enough)而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确实孩子们的语言习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成年后的语言学习能力,这就是关键时期假说的来历:Lenneburg在1967年提出,人类语言学习有一个关键时期,可能是6岁前/9岁前/12岁前,在关键时期以前儿童习得语言的效率很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涉及隐性学习机制,也就是在意识阀以下的潜意识或无意识的过程中,通过大脑自动收集、整合语言输入资料,归纳出语音和语法方面的规律并加以运用的过程。在关键时期以后的青少年、成年学习语言的效率不如婴幼儿时期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涉及显性学习机制,也就是学习者有意识地、主要通过记忆来吸收和处理新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过程,和我们普通的、非浸入式英语课堂上的学习过程非常相似。当然,隐性学习机制也会在成年人的语言学系中起到作用,但是这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和时间投入,而这些条件在很多时候是成年人所不具备的。

不过假说就是假说,不一定百分之百正确。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成人逆袭的例子。钟道隆博士的逆向英语学习法,就是很好的例证。80年代的孩子,都是初中学习英语的,基本上接近成人,其中部分能够出国留学的精英人士,也是成年后才完全掌握的英语,基本上能够达到母语水平,而且还可以进行高阶的的学术的研究。

这些虽然是一些特殊的人群,但其实也是给了我们一个例证,语言学习对于成人来说,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更多的付出和辛苦。

1、环境。大学之后留学的人,几年之后,大家的英语水平其实也是相差很大的。有些人在国外几年,回来之后,还是开不了口,这看起来好像是语言环境没有作用,但实际上是在于这些人有没有好好的利用语言环境。如果在国外一直处在中国人的包围中,躲在语言的舒适区,没有提高,那么环境对他们来说也没有实际的意义。

这其实也给我们很好的启示,语言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机会出国,能够在身边制造一个小的语言环境,用足够的时间去浸润,那么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语言学习的效果。

2、时间。时间是最公平的,每一分钟的付出,它都会很好的回报。没有足够的投入,不可能会真正的提高。10000小时的时间投入,可以是一个专业度形成的关键节点,但不同的方面,时间的要求也不同,语言学习达到流利的交流,1000小时就足够了。如果一天投入8个小时的话,四个月时间就足够了,但如果每天没有这么多的时间投入,就需要适当的延长时间了。

3、方法。听说入手,实际应用。不要太偏重语法。先成为流利的“文盲”,再慢慢的进行其他的方面的提高。

第2个回答  2019-09-04

小时候,孩子们通过观察来了解周围的世界,


他们观察别人的动作并进行模仿,在一个被称为”波波玩偶“的著名实验中,孩子们看到大人对一个玩偶进行的语言和肢体上的伤害,随后当大人离开时看到伤害的行为的孩子们重现了这样的行为,


因此,很明显,观察推动学习,但是如果没有可供观察的东西,也没有人教你呢,换句话说,假如从没有人教过你任何东西,会怎么样?首先,如果你缺失了某些基础能力,比如语言,会怎么样?不过这样子很难实现,毕竟为了科学研究而隔离个人,简直是太不人道了,但是由于一些悲剧,科学家们还是能够研究到几个几乎未被开化的儿童大脑,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野孩子”,吉尼,维丽,他生下来后就被关在父母家庭中的卧室,长达13年,20世纪70年代,其父母被指控虐待儿童的罪名,然后一个由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组成的队伍开始帮助她恢复,并且科学家通过他的实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如果一个人的整个童年被剥夺了语言,他们还能重新学习,直到交流正常吗?其他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吉尼开始快速地学习周围的事物,还有新词汇,幼儿园小孩一般说一些简单的词组,但是,她语言能力遇到了瓶颈,因为她无法学习语法,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认为,这是区分人类语言和动物交流的关键,这似乎是因为吉尼跳过了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一般认为这段时期止于青春期,科学家猜测,限制发展时期是神经系统对于某种体验的特殊敏感期,一旦超过了这个时期,学会一件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关键时期之后,学习图形语言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你可能想问到底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关键的时期,根据关键期假设的推广者语言学家艾瑞克雷纳伯格的所言,在关键期后,语言功能主要由左半脑负责,


在偏策化后,大脑会失去一些可塑性,因此,如果你那时还未学习语言,你的大脑可能更难的学习新的材料,不幸的是吉尼已经失去了这段关键时期,但是虽然仅仅可能再也无法使用有效的语言,他还是能快速地学习其他东西,比如使用厕所,如何打扮自己,并且它对周围的世界也充满了向往,因此对于从未学习过的人还是有一丝丝的希望的,语言可能取决于关键时期,但其它的行为依旧可以通过观察进行学习,这与年龄无关。

第3个回答  2019-09-04
因为成熟了,当初的能力被固化了。
第4个回答  2019-09-04
学习不是由于脑细胞增加,而是联结的减少但也经历下降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