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蹲炮:戚继光《纪效新书》里隐藏的秘密武器

如题所述

作为一本纯军用的兵书,《纪效新书》在出版时内容多少都有删减,如大鸳鸯阵戚继光并不曾画图,还比如在鸳鸯阵一开始的编制中,一哨四队,装备大铳三门,戚继光也没有提过究竟是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去操作这三门大铳。

在传统的中国兵书里,犹抱琵琶半遮面已经成为了传统,看着书中明明白白所记录的是一回事,而实际上用却是另一回事,作为此中老手的戚继光也不例外。明代兵部尚书还曾专门告诫将领,不要生搬硬套戚继光兵法,因为“其精妙之处不言,恐泄其巧也”。

《纪效新书》一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十八卷本,一个是十四卷本。十八卷本是在抗倭之时的编制情况,当时除冷兵器外,一哨配备一队火绳枪兵,火器比例为20%。除了这一部分火器,冷兵器的鸳鸯队还携带大铳三门。不含非战斗人员的火兵在内,一哨冷热兵器合计五十五名战斗人员,其中有十杆火绳枪,三门轻型火炮,这种火力配置在当时的世界军队堪称豪华。

在中国的军事传统中,士兵要求长短兼习,即使用远近两种冷兵器。在鸳鸯队中,刀牌手的刀牌为近战兵器,远战兵器为标枪;狼筅手以狼筅为长兵器,以腰刀为短兵器;长枪手以长枪为短兵器,弓箭为长兵器;镗钯手以镗钯为短兵器,火箭为长兵器。即使不在一线的鸟铳手,也配备了长刀作为近战格斗兵器。作为小队作战指挥者的队长,携带了弓箭、长枪、腰刀三件兵器,同时队中还携带了六副拒马枪、一副布城和四百八十个铁蒺藜。

如前面所说,戚继光的阵型编制中,火绳枪和冷兵器在记录中都非常清晰,唯有每哨大铳三门,没有做出任何交代。书中只有一句“每哨大铳三门,不用木马,止用新制极便合口大铅子,每三门如式送子一根,铁锤一把。”他还在同一本书中,又提了一种火器,叫赛熕铳:“铳长三小尺,内口约容半斤铅子,药在粗腹不可过,铅子送至腹口方好。即如此,平卧地下,随其远近,加垫头高,并不用木马等类,此器之利者,亦以项长而铅子合口故也。”其配图中对送子的说明为“此用铁作送子,下圆,送铅子不偏”。这两者结合来看,不用木马、合口铅弹,特制送弹杆,大铳和赛熕铳两者标准相同。

“行营之内,鸟铳虽速准而力小,难御大队,难守险阻,难张威武。佛狼机又太重,难於扛随。今以臆创一器,名为赛熕铳,既无下木马延迟之艰,又不坐后其铅子,犹胜佛狼机之大,其声势可比发熕,其速即可比鸟铳。”赛熕铳是在鸟铳火力不足、佛朗机和发熕太过沉重,不方便随军机动的情况下制造的。以戚继光的表述来一开始的每哨大铳三门,实际上是每哨携带三门赛熕铳,作为轻型步兵支援火炮使用。

十八卷书中没有写是什么人来使用这些火器的,翻看稍晚的《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十四卷本,赛熕铳的地位已经被虎蹲炮所取代。《练兵实纪》中“马兵每旗总一名,队总三名,共管虎蹲炮一位。”而此马兵一旗为三队,每队12人,合计36人,也便是36人之中编制有虎蹲炮一门。此炮由队长操作,列于阵前一丈(3.2米),“虎蹲炮安各旗空前,去人一丈”。在《纪效新书》十四卷本中,也是三名队长合演虎蹲炮一门。因此,在通常状态下,虎蹲炮编制当为三队一门,即36人冷兵器队列之中,配备虎蹲炮一门,由三名队长来点放火炮。赛熕铳的弹丸重量为半斤,大约为三百克,作为步兵支援火器,以及破坏轻型土木工事所用,可以单兵操作。值得注意的是,送子只有一根,也就是说这三门大铳,其实是三人合用,与三名队长合作使用一门虎蹲炮一样。因此,此时的鸳鸯阵中,一哨中的三门大铳,应为前队和左、右两队的队长合作操作。

在《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两书中,鸟铳和虎蹲炮的射靶距离均为一百步(160米),赛熕铳也不应例外。在鸳鸯阵以哨为单位的接敌过程中,前队、左队和右队列阵在前,后队居中策应,展开队形的正面宽度约为十五米左右。以倭刀的横向挥舞安全距离3.5米来说,倭寇最多只能有四、五个人同时与明军交战。

当两者相距百步(160米)来说,以正常步行、疾走的速度,双方将会在1.5—2分钟之内相遇。按照戚家军的战术流程,中军喇叭手吹响喇叭,鸟铳齐射一次;前层长枪兵持弓,镗钯手持火箭至鸟铳手处,长枪手每人射箭九支,镗钯手放火箭一支;之后中军擂鼓,后层刀牌手和狼筅手前出至长枪手和镗钯手之前,列阵前进至与后队间隔约二三十步(32—48米)时,与敌军相遇交锋。

本文经指纹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文章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对刀剑感兴趣可加龙泉铸剑师沈师傅的私人微信:LQLSSFB,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BQYJS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