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打造“高效课堂”的小创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如何在课堂的40多分钟时间内,有效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推动学生参与,这是教师打造“高效课堂”面临的一大难题。这里有一些小创意、小诀窍,让学生的参与更加积极、主动。老师不妨拿去课堂试一试吧。

  小组长是小组合作的核心人物,组长能力不同,小组合作的质量自然也不同:

  有的小组同学互相欣赏、互相鼓励,有的小组矛盾重重、充满指责与抱怨。

  “组长交流”策略便是通过组长的调整,改善弱组的合作质量,扩展优质合作小组的文化。

   ☞ 基本操作

  请“优秀小组”的小组长到“问题小组”当组长;“优秀小组”另外产生一名新的组长;而“问题小组”的组长则加入“优秀小组”学习,感受其文化。

  此策略可延伸为“交流记录员”“交流鼓励员”,不管换什么角色,教师的引领要到位,如召开组长工作会议,交流得失成败,总结工作方法。

   ☞ 温馨提示

  影响原小组的合作质量:使用此策略应具备两个条件:原小组形成一种稳定的合作文化;原小组有能替代其角色的成员,“挂职”1-2周再回原组。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但丢字、加字、错字等小问题却让人头疼,如果在学生同伴互相检查时使用本策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基本操作

  组成两人朗读合作小组,朗读之前先同伴互相交换课本,下一步学习时都使用对方课本。

  朗读时,学生在对方的书上标出对方的错误,学生A朗读时,学生B要将学生A的错误标在A的课本上。

  朗读结束后,双方对对方的错误进行统计,并告诉对方,同时将书还于对方。

  再次朗读,关注同伴标注于自己课本上的错误。此策略还可延伸到其他学科的与读有关读的内容。

  同伴交流时往往比较浅,如果能有一种类似电视节目的访谈或追问,其效果会好一点。“采访”便是这样一个策略。

  通过访问,制造一种问答情境,促进深入思考。

  ☞ 基本操作

  首先,针对布置的任务,挑战员设计问题,其他同学则做好准备。

  其次,根据设计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询问小组内的同学,挑战员根据其回答,进行更深层次的追问:

  其他人亦可进行补充与完善。

  如果习惯了这种方法,会将它应用于日常的交流之中,学生间的交流自然会深入。

  ☞ 温馨提示

  学生问题设计简单、没有深度——教师提供模板,让学生使用。

  喜欢问偏、难问题——使用教师的问题,提问者可以多准备一些问题,让回答者从中选择。

  与“采访”策略一样,“追问三次”也是促进学生深入交流的一个策略,但本策略更深入。

  ☞ 基本操作

  针对一个问题,通过不断追问,引导交流走向深入。

  下面一些模板可供追问使用:

  追问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入理解的过程。

  ☞ 温馨提示

  学生间的追问往往脱离主题——请教师与学生示范对话,让学生体会。

  如何追问——模板贴到墙壁等醒目的地方,让小学生随时能看到。

  设立追问员。

  小组合作很热烈,但小组总结观点时,学生往往自己讲不清,他们都只顾讲了,没有总结……

  如果有了“小组的总结”,短短的一两分钟,便可解决这个问题。

  ☞ 基本操作

  合作学习结束前两分钟,教师(或时间提醒员)提醒大家:现在停止讨论,开始整理与总结集体的观点。

  不论学习任务是不是完成,负责人都应该组织大家停止讨论,进入总结。

  提炼中,组织者可使用下面的模板:

  ☞ 温馨提示

  学生总结时容易发生争论——将争议观点与没有争议的观点分类,最后交流时,可以将其直接告诉大家:我们组有两个不同的观点……

  如果总结时,学生记不住刚才讲了什么——做好小组记录,交流时使用记录本。

  时间不够——设小组时间提醒员。

  还可采用音乐提醒:合作结束前两分钟,播放“音乐”,音乐一响,表示应该进入总结阶段,音乐声一停,合作时间也结束了。

  “访客”是跨组交流的策略,他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

  小组成员确定“接待者”与“访问者”两种角色。

  接待者:负责向来访客人介绍本组的结果,并解释他们的提问。一般每组一名“接待者”。

  访问者:其余同学都为“访问者”,负责外出到其他组学习交流。

  每个“访问者”负责访问一个小组,有几个访问者便可了解几个组的观点,最后回本组介绍“访问”收获。

  ☞ 基本操作

  ⑴小组合作,共同讨论,总结小组观点。

  ⑵“访问者”外出到他组,倾听他人的介绍并记录;“接待者”接待来访者,介绍本组的观点,并回答他人的提问。

  ⑶访问者回到本组,就出访了解到的信息,完善本组的观点;总结本组最后的观点。

  ☞ 温馨提示

  学生走动不方便,特别是大班额的情况下 ——小范围展开,如相邻四个组之间 ,采用“漂流本”, “本”动“人不动。

  “访客”是学生到其他组交流,而“漂流本”则是学生在座位上不动,小组“记录本”在各小组间漂流。“访客”策略适合小班,“漂流本”策略适合大班。

  ☞ 基本操作

  ⑴各组将本组的观点整理在记录本上。

  ⑵3-5个小组为一个交流单位,依次将各组的记录本向下传阅。传阅时,将他组的精彩观点记录下来,亦可在他组的记录本上批注自己的意见。

  ⑶当记录本漂流回本小组时,本组了解了许多其他组的观点,同时也会发现其他小组提出的意见,小组成员据此完善本组的观点。

  ☞ 温馨提示

  为了便于交流,可以在漂流本旁边加注“反馈表”,帮助分析。格式如下:

  如果教学内容多,交流起来显得时间不足,“主题学习组”是分解内容,每人参与一个主题,最后集体分享。

  ☞ 基本操作

  ⑴确定小主题:围绕教学总目标确定若干小主题,小主题数量应与小组成员数量相同,从而保证同一学习小组的成员拿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

  ⑵成立主题研究组:相邻的3-5个组组成一个学习单位,各组拿到相同主题的同学,跨组组成新的小组。

  ⑶组织学习:围绕共同的问题组织讨论,保证自己成为本主题的“专家”。

  ⑷回到本组:学习结束后,各位“专家”轮流向组员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负责保证组员对自己的成果基本了解。

  ⑸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将大家的成果整合成为对本问题的理解,然后分享。

  ☞ 温馨提示

  谁组织,组成专家小组——确定某一小组为主持小组,该小组成员都是主持者。

  记不全面主题学习小组研讨的结论,影响本组交流——记录下讨论的内容。

  可使用复写纸等,一式三份,保证每人一份。

  将教学活动设计成为“擂台战”,确定“擂主”与“挑战者”,一组摆擂,其他组挑战,在挑战与应战中掌握知识。

  ☞ 基本操作

  确定一小组为“擂主”方,其他小组为“挑战”方。

  “擂主”先向大家介绍观点,挑战方挑战,擂主方解释。双方在挑战与应战之中,完善观点,清晰思路。

  摆擂台分“有准备打擂”与“即席打擂”两种。

  “有准备打擂”指提前确定“擂主方”与“挑战方”,双方均事先准备。而“即席打擂”是现场确定“擂主”与“挑战者”。

  “有准备打擂”中的擂主除了准备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外,还可以预测挑战方会提出什么问题。当然挑战方也可以设计挑战问题。

  为了提高效率,也可以将学习任务与课前预习结合起来。

  打擂时,擂主组最好集体站(坐)在讲台上,共同接受大挑战。

  ☞ 温馨提示

  学生喜欢钻牛角尖——“擂主”除了准备问题答案结果之外,还要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

  教师及时引导,对于无价值的、偏离主题的挑战及时制止。

  教师注意把握讨论节奏,引导挑战,防止过于分散应战。

  挑战者发现本问题与主题元关,可以讲:这个话题与本主题关系不大。

  “擂主”不知如何回答;遇到难题,“擂主”可请求“休会”行两分钟讨论,发出求助,邀请挑战成员帮助。

  若记不住应战者的观点,应战者可将自己的观点写在小黑板或大白纸上,张贴起来。

  在集体交流时,学生往往只关心自己的观点,对他人关注不够。

  “汇报他人的观点”策略,则是让学生汇报其他人或其他组的观点,他们便不得不关注他人的观点了。

  ☞ 基本操作

  本策略需要与其他策略联合使用,使用诸如“黑板记录”“交流墙”“漂流本”等策略。

  在集体交流前先告诉大家:

  (小组个性台历)

  将高效课堂中小组文化建设的载体——组牌,改造成信息反馈牌。

  方法是每个小组桌面上都放一个正四面体,每个面上涂上不同的颜色。

  红色代表小组合作学习遇到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向教师或学习组长求助。

  绿色代表小组合作学习一切正常,请勿打扰。

  黄色代表本组分派或认领任务已经全面完成,请求分派或想认领新任务。

  蓝色代表本组任务刚完成,请求接受教师助理抽查与验收。

  教师借助信息反馈牌,针对小组不同情况采取科学指导方法。

  也可发动学生将组牌改造成小组周台历,台历出具备上述信息牌的功能外,可将小组的组名、组训、组规、组徽等小组文化呈现出来。

  还可将小组周评价表、周小组反思、周小组大事记、周活动精彩照片艺术化地表现出来,成为小组生活、小组发展的见证书。

  针对“学生只知道本组的任务,不知道其他组的任务,造成要么补充发言因缺少准备而质量低下,要么点评发言不痛不痒击不中要害”这种现象,我们引进了任务条学具。

  任务条就是将各小组自己的任务以及其他小组的任务一一注明,同时表明各组要重点补充发言的任务,用小纸条形式记录并分发到各小组。

  这样课堂的展示、点评、补充就可以高质量运行。

  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成为了小组展示自我的贵族,有的沦落为小组展示自我的奴隶”的现实。

  同时为了体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贡献者”这一理念,我们提出了展示卡这种学具。

  展示卡的使用说明:

  针对以往各小组对各个问题讨论结果只有在班级大展示时方显“庐山真面目”,这样做有两个弊端:

  让小组讨论记录员记录时用复写纸复写几份该小组讨论结果(我们称之为结果交流思维碰撞卡)。

  然后把思维碰撞卡小组之间相互交换,相互批注上本小组思考、建议,最后传回到原来小组,进而激起本小组对该问题的二次探究。

  多数学校自习课管理限于两难境地:

  不让说话,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无法讨论或求助解决。

  准许说话,因学生讨论声音过大,影响其它学生独立思考。

  手势加笔谈的方法就破解了这个难题——学生遇到疑难问题,相互之间可以采用手势加上在专用讨论卡上笔谈交流方式,我们称之为“哑巴交谈法”。

  小学低年级学生展示欲特别强烈,每到展示环节,“我们组、我们组”争抢声不断,获得展示的小组“喜气洋洋”,没有得到展示机会的小组“垂头丧气”。

  甚至有的小组成员误认为教师偏心,进而影响了后面学生学习的情绪。更有甚者,小组之间因争夺展示权吵得面红耳赤,即造成了小组之间不必要的矛盾又影响了课堂进程。

  若采用“会加运气”的掷公平骰的办法——通过教师掷骰确定展示小组与个人就破解了这个难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