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如题所述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如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表述具体,适宜操作
  陈述教学目标是为了使教师把握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如果是公开课,还应该使听课老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来评价教学过程。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例如:苏教版语文第十册《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目标最初设定为: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段落的写作方法。③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的内心情感。
  从上述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怎样朗读才算是有感情的朗读?本课时要达到什么程度?“学习重点段落的写作方法”到底是学习什么写法呢?“我的内心情感”到底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在目标的叙述上明显存在含糊不清、笼统不具体的不足。认真思考后,我又重新设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在园子里无忧无虑的快乐和自在。②学习生字新词,重点识记“帽”的字形,理解“土窝”“溜平”等词的意思,学会区别“种”“溜”“杆”等多音字的不同读音。③学习文中第13自然段利用排比、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披文入境,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与亲密无间的祖孙情。②感受萧红语言的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萧红其他作品的愿望。
  二、立足学情,兼顾学段
  例如:阅读教学中“联系上下文解词”的教学目标,在第一学段定位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提出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在第二学段则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提出了“理解词意”“体会关键词句的作用”等要求;到了第三学段则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逐步提出了“推想词意”“体会表达效果”的目标要求,这样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总目标。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既要着眼于学段目标的达成,又要考虑原有目标的基础,兼顾与下一个学段目标的接轨,提倡“学期备课”“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相结合,对课程目标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对学段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有助于我们了解编者的意图,明确所教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三、着眼文本,注重取舍
  教学目标除了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各年段的要求,具体、可操作外,还要根据每一篇课文的具体情况来设定。每一篇课文要有所侧重,训练扎实,一课一得,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如《明天,我们毕业》侧重于朗读,在读中体会同学们对母校、对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水》侧重于品读文中的几个场景,感悟缺水之苦与得水之乐,了解反衬的写法;《早》侧重于在品梅花与品鲁迅的对比阅读中,学习借物喻人的方法。有的教材适合读的训练,有的教材适合写的训练,而有的则适合想象练说。然而每一篇课文由于教师的理解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教法。教无定法,但一定要有章法。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些做法,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我们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研究、反思、归纳、总结,让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8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所以备课的时候总是写在教案之首。而在上课的时候,也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那么教学目标如何来确定?并且还能够通过这个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出现比较好的效果呢?我们用一个课堂案例来讲一讲。

我曾经听过一堂五年级的语文课,课文是《黄鹤楼送别》。说课的那位老师确定了三个教学:

第一条是“通过诗文,对照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故事。”

我认为这一条目标说得非常好,因为它既有一个途径是诗文对照,又有一个目的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故事。这一条目标是可以检测的,检测的方法可以是让学生全诗背诵,也可以是读一句诗文,让学生说出相对应的文章,来解释这句话。

第二条是“品读古诗和重点句段,体会诗人和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友谊的珍贵”。

“体会惜别之情,感受友谊的珍贵。”很显然,这位老师是想定一条人文目标。怎么来体会呢?是“品读古诗和重点句段”。但是,“品读”是一个虚的东西:到底是品读古诗的内容,还是品读古诗的写法?或者是品读古诗的语言?到底是品读文章的重点句,还是重点段?如果是重点句,哪些是重点句?如果是重点段,又应该是哪一段?这些在这个目标里都没有说清楚。

第三条,“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感受诗意诗情,学习文包诗的表达方式,并尝试赏析同类型的古诗”。

这个目标实在是太宏大了!因为这里面有四个动宾结构,第一个是“充分阅读”,第二个是“感受诗意”,第三个是“学习写法”,第四个是“赏析古诗”。这一大堆内容,在一堂课上能完成吗?有充分阅读文本的时间吗?用什么方式来感受诗意诗情呢?文包诗的表达方式该怎么学?还有没有时间来赏析同类型古诗?事实上,这位老师的那堂说课也确实没有完成第三个目标。

那么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怎么定呢?

我认为第二个目标和第三个目标应该合二为一,表述为:“学习本文以惜别为主线贯穿全文的写法。通过品读古诗借景抒情的写法,以及文章里离别之时的话语表达,来体会诗人和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就是说,第二个教学目标其实就讲两点内容:

第一点内容,从这堂课一开始,就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文包诗是由好几个段落组成,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就包含在古诗里面。诗文一对照,第一点内容就解决了。

第二点内容,讲文包诗的“文”的写法。写法是以惜别时间、惜别地点,惜别之情,惜别之景这四点贯穿起全文。重点品读其中的一段,或者其中的一句。比如品读第二段“一会儿……一会儿……”这个句子,以及品读第三段“终于要到分手时候了”,因为这个段落是文章的高潮,而且这个段落是用对话方式来表现,我们能从这一段里读出文章是如何表达的惜别之情,语言表达的方式是什么?

所以,人文目标不是显性的,一定是要通过具体的东西作为载体才能达成。这就好比一个人素质的高低,一定是通过他的谈吐和行为举止来具体体现的,而不是喊出来的。

总结一下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目标。比如说理解诗文,理解诗句,背诵故事等等。知识目标要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可以检测的目标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我要学什么。你的知识目标写得越具体,讲课的思路也会越清晰。

人文目标。人文目标虽然是虚的,但同样也要具有可检测性。可检测性是落实在需要训练的语言表达方式里。顺便说一下,《黄鹤楼送别》这一课,当我们学生学完文包诗的表达方式之后,第二课时的目标就只要有一个:以仿照《黄鹤楼送别》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方式,尝试写作一篇送别题材的文包诗。
第2个回答  2020-10-28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简而言之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的收获最大化。基于这样的需求,教学目标的制定更是得科学有效。 那么如何制定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确定好重难点,攻破好难点。

所谓“难点”,就是指非常不好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需要学生垫起脚尖才能摸到的高点。什么才算是学习难点呢?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思考。我们经常说从设计教到设计学,就是这个道理。例如在教《迟到》一文时,训练重点有三条:1.能自主学习生字新词。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3.充通过学习,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其中的难点就是: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积累,我设计了“在自读中整体感知,在探究中品读感悟”的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共鸣的学习过程,突出“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点拨方法,升华情感”的学习模式,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力求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如何制定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了解每位学生个体,让学习真正发生。

制定教学目标,最为重要的底线,那就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如果把整个小学语文教育比作一条长长的路的话,那么,教师必须要随时了解学生的起点在哪里?他们在语文这条路上总体要到达哪个终点?他们的下一站在哪里?所以,我们要对学生曾经的基础学情做一个分析,孩子已经掌握的有哪些知识点和将要巩固的知识点是什么?我们都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才能在已有的学情上让学习继续发生。

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教学训练。

当确立好文章的教学目标后,结合需要设定好教学方法。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训练手段,必须在每课的教学中体现、运用。例如在《期盼世界和平的孩子》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战争的图片和音乐渲染,辅助学生走入文本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之,教学中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说、多写,让语言的呈现形式和语言的具体内容和谐地统一起来,预定的教学目标才能达成,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逐步提高。

2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制定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适度、明确

1.要善于根据年段要求灵活设计教学目标。新课标对小学几个学段“阅读”目标的规定是: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的意思;第三学段,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的,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不能随意改变。

2.根据不同年级要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比如:新课标对小学三个学段“默读”目标的规定就是逐步提升的。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些都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应随之改变。

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制定

目标的制定要凸显语文本色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上的培养和锻炼,关键是必须讲究学习知识的方式。教师要经常这样想:“我通过这个例子要教给学生什么?”那就是要教会学生领悟和掌握学习方法。处在信息社会,人类在努力改善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必须善于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怎样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此可见学法指导很重要。

比如:讲解《再见了,亲人》一课中的“雪中送炭”,就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在文本中就是指志愿军战士和敌人连续战斗了三天三夜,没有吃到任何东西,饥饿难耐的困境。再引导学生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朝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敌人的炮火,穿过硝烟,把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战士们吃。学生便很容易理解“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困难急需帮助时给予的帮助”这一层比喻义。只有掌握了方法,学生才能举一反三,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3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抓住文章思路,理清文章顺序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教师必须在摸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合理的设计自己的程序,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理解课文,分析课文,把握课文。如《少年闰土》一文,作者采用倒叙,一开始就将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的刻画出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这篇文章属于倒叙的纵向思路,全文分三课时,第一课时是预习,指导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并进行朗读指导。目的是让学生先熟悉课文,探索一下文章思路。第二三课时是分段讲读课文,采取边读边画、边思边议的教法,讨论闰土的外貌、动作方面的特点,结合重点训练项目,引导掌握文章的思路。这样学生理清思路,顺藤摸瓜,学习起来就轻松愉快。在第二课时的复习提问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这篇文章作者采用了什么顺序?作者又是如何安排材料的?

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不仅揭示了文章思路的顺逆关系,而且为课文分段、讲段意,揭示作者的行文线索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我在讲课文时,并不是按照作者的行文线索逐步依次讲读的,而是从课文的中心入手,直奔重点段落,以“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没样的孩子”和“作者在描述少年闰土的特点时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这两个问题把学生带入了第三段的。当讲到第四段闰土动作的特点时,我又以“在闰土的这几件事里,哪件事给你的印象最深”一题,把思路引入第一段的,这样就把一四段结合起来分析,既还事情发展的本来面目,又照顾了思路的特点。因为看瓜刺猹这一段写的最生动、有趣,也最惊险,所以也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留给同学们的印象也最深。在讲的分析了闰土的劳作以后,我问“闰土是这样一个淳朴可爱的孩子,作者和他是怎样认识的”?这样又把同学带入了第二段,这一段课文虽属交代性质,但又非提一下不可,这样处理既揭示了文章的顺逆、详略关系,又使同学们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加深了对课文地理解。
第3个回答  2020-10-28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怎样根据不同的语文课型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还要从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下手,从总目标体现的精神来说,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教材中应该是隐含着两条教学线的。一条线是工具性的,一条线是人文性的,人文性的目标体现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中。
如果把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定为“通过语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听会说,能读会写,熟悉掌握语文工具,反映语文课程本质特性。”那么,这两条线就是到达这一最终目标的重要路径。具体到每一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我们可以认为是这两条线的一个个的站点,并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阶段的教学中,其站点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核心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比如,低年级的重点是“识字、写字”,中、高年级就强调“阅读、写作”了。
于是,我们不能把这两条线割裂开来,从语言形式和人文内容的关系方面来说,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不论是在听、说、读、写中都存在语、言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因此,教师在设定每一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时,应该同时照顾到该堂课所要达到的“工具性”目标和“人文性”目标,教师必须了解单元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以及学生在此阶段所要达到的知识水平与能力。
下面列举中段学生的阅读课、习作课、口语交际课的具体目标制定。如阅读《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主要分两个课时展开教学,第一课时主要从字词读文方面制定相关目标,具体为:1.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3. 初读剧本,了解剧本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主要从阅读写作方面制定目标,具体为:1. 通过研读台词,深入感受剧本中的人物形象;2. 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3.练习排演、编写独幕剧。
作为习作课谈谈对热点话题的看法,我制定出如下习作目标:1.学会有详有略地记叙一次班级讨论会的经过,注意写好人物的对话,正确使用标点符号。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事,并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真实的心声。学会到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并确定好教学重难点:学会有详有略地写作方法,注意写好人物对话,正确使用标点。还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做个有心人。
还有口语交际《讨论班级公约》,我制定的目标为:1.能以班级主人公的身份,以班级的一个成员积极参与班级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班级之情。 2.能比较清楚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因此,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情,我们就要设计不同的目标。语文的总体目标就是在一个一个小目标一节一节课堂目标地落实上达成的,我们要认真思考明确设定才可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