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南泥湾》歌颂的359旅最后落户在什么地方?

如题所述

歌曲《南泥湾》家喻户晓,传唱大江南北,成为老一辈人难以磨灭的记忆。创造南泥湾奇迹的就是359旅。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第6军团和红军第32军、红军总部特务团一部,在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由陈伯钧任旅长、王震任副旅长,下辖由红6军团编成的第717团、由红军第32军等部编成的第718团,共5000余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0师的主力旅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359旅开赴山西抗日前线。随后,王震部在五台、平山(属河北省)一带发动群众,扩充部队,开辟抗日根据地,并配合国民党军进行忻口、太原作战等。1939年10月,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增兵包围陕甘宁边区,并制造军事摩擦,第359旅由晋察冀边区调至陕甘宁边区,接替宋家川至葭县(今佳县)的黄河河防任务,旅部兼绥德警备司令部。从1940年底开始,第359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生产自给,减轻人民负担。

1941~1943年,每年上交给边区政府1万石公粮。在大生产运动中,坚持以农为主,全面发展,先后开办纺织、皮革、造纸工厂13个,成立盐业、土产、运输等公司,开办饭店、商店、军人合作社和各种加工小作坊等,形成军民兼顾、公私兼顾、多层次的生产经营形式。在1942年2月中共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第359旅被誉为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毛泽东主席题词赞誉第359旅是“发展经济的前锋”。在大生产运动中,第359旅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练兵运动,并在1943年春播和中耕后开展了整风运动,保障和推动了练兵、生产各方面任务的完成,成为歌曲《南泥湾》传诵的英雄部队。

解放战争时期,359旅参加中原突围、保卫延安,进军新疆,屯垦戍边,隶属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建制。1949年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五师。1949年11月,步兵第五师在王震、徐国贤的率领下进驻新疆阿克苏、和田17个地县防区。

1953年6月,步兵第五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一师。1954年10月,驻疆部队第二、第六军大部分,第五军全部,第二十二兵团全部集体就地转业,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隶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1960年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进入塔里木盆地开垦荒芜的戈壁滩,开始屯垦戍边新征程,359旅扎根在阿拉尔。

农一师屯垦阿拉尔以后,经广大军垦战士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开垦良田120万余亩,兴建了10个农牧团场,被誉为“塞外江南”,创造了人进沙退、人造绿洲的旷世奇迹。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是农一师的光辉历程,359旅的优良传统被不断继承发扬。

如今的阿拉尔市已经成为南疆的重镇,辖4个街道、1个乡、4个镇,包括幸福路街道、 金银川路街道、青松路街道、南口街道、托喀依乡、金银川镇、沙河镇、双城镇和永宁镇,共有17个社区、8个村委会。另下辖一团、二团、三团、七团、八团、九团、十团、十一团、十二团、十三团、十四团、十五团、十六团等农牧团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