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发现7块距今1.82亿年的“菊石化石”,这种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如题所述

2021年1月,河源市东源县双江镇万绿湖附近发现了7块菊花化石。这一发现对我国河源地区一带的考古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那么这种化石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来看一下。

根据河源市恐龙博物馆相关人员介绍,这种科学上称为菊花化石的物质并不是真正的菊花,而是早已经灭绝了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化石。这种动物生存在中奥陶世至晚白垩世之间,全球分布很广泛,最早发现记录是距今4亿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初期,广泛分布于三叠纪海洋中,但在白垩纪末期因不明原因导致灭绝。

这次在河源发现的化石在考古学上称为花冠菊石,经过考古学家研究鉴定,这是生活在距今1.82亿年前侏罗纪时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化石,现已陈列于河源恐龙博物馆内,供科学爱好者们观赏。

据专家介绍,这种化石的形成是因为海生动物的尸体沉积在海底后,在深海中受到大自然中各种环境的不断侵蚀,如海潮冲击,光线辐射,水压及温度的变化,以及各种沉淀物的沉积,经过亿万年地演变而逐渐形成的。长期以来,也有很多学者推测螺旋壳体的菊花化石是由杆石类生物逐渐弯曲转变而成的。在我国,尤其是广西,华南,青海,西藏等地区,都曾经发现过大量的菊花化石,而有时相同种类的菊花化石的发现地点却又相距很远,科学家们分析,这是因为在侏罗纪时期,泛大陆开始大面积的分裂,地质的运动将相同种类的菊花化石分散开来,遍布于世界各地。

这些化石的发现,为研究三叠纪以及白垩纪的生物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可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21
这种化石的形成是因为海生动物的尸体沉积在海底后,在深海中受到大自然中各种环境的不断侵蚀,如海潮冲击,光线辐射,水压及温度的变化,以及各种沉淀物的沉积,经过亿万年地演变而逐渐形成的。长期以来,也有很多学者推测螺旋壳体的菊花化石是由杆石类生物逐渐弯曲转变而成的。
第2个回答  2021-05-21
这种化石形成就是之前肯定是存在地球上的,但是因为环境或者是水流的原因,导致他们最后灭绝,风吹日晒之后就形成了化石。
第3个回答  2021-05-21
河源发现的“菊石”为花冠菊石,经广东省考古研究所和省地质研究所专家鉴定为生活在距今1.82亿年前侏罗纪时代,生活在海洋的无脊椎动物。
在此展出的获得世界吉尼斯记录证书的15000多枚各种恐龙蛋化石、黄氏河源龙正型标本及在河源市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体现了河源市“三位一体”的独特恐龙化石资源。让人震撼的“九龙组合”,三条翼龙及活动生效仿真霸王龙、窃蛋龙等恐龙模型,让人疑似闯进了亿万年前的侏罗纪公园。
第4个回答  2021-05-21
这种化石是通过时间的积累,然后经过地质地壳的变化就形成了这样的化石,非常的有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