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全诗赏析是什么?

如题所述

《梅岭三章》的全诗赏析如下: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用倒接法。照理说诗意顺序应是先写革命事业的开创自然是备极艰难,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再谈如今自己面临即将来到的牺牲的心情。但做诗要是顺着这个意思去写,就显得太平实。诗人把“断头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恰似晴空中的一声惊雷,把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个组诗造成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对读者来说,则能产生一种凝精聚神,急欲一读的强烈效果。再说这一组诗主要在于抒写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胸怀,而不在于述说革命创业的艰难,所以这一提前又有侧重意义。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开头对整个组诗起到了大气包举,笼照全篇的作用。所以这是一个发端突兀,豪气凌云的极好的起句。后两句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作结,是对前面自问式起句的呼应,也可以说是自答之词。但这里丝毫没有议论式的叙说,而是以一种奇特的悬想,形象地表明了陈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将反动的统治者彻底埋葬!这个结句犹如空谷中一声惊天动地的长鸣,壮怀激烈,使人拍案叫绝,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昂然挺立在读者的面前。

第二首“南国烽烟正十年”,是抒写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及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此头须向国门悬”句,化用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中伍子胥的故事,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悲壮之感。接下来两句文气渐缓。结句“捷报飞来当纸钱”尤为精绝,不仅与上首诗紧密呼应,而且从这一出人意表的想象中,透露着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在临危之际,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乐观主义的坚定信念。宋人陆游放翁在临终之际,给他的子女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绝笔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如以此与陈毅的这首诗相比,则陆游虽对国家的统一表示坚信不移,但细味诗意却悲而不壮。陈毅此诗则于抑扬跌宕中尤显其悲壮,感人至深。

第三首“投身革命即为家”,表达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胸怀和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陈毅早年投身革命,从此就成了共产主义事业的急先锋,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英勇奋进,义无反顾。艰苦的斗争生活锤炼出坚定的革命意志,从战友们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血雨腥风应有涯”,反动派对人民的血腥屠杀总有一天要结束,人民终究会得到解放,光明的社会总归会到来,共产主义的理想必定会实现!为了革命的胜利,个人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就是对第一首自问式起句的最后回答。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壮烈的气概!

在陈毅光辉的一生中,有20多年的时间是在铁马金戈的枪林弹雨中度过的,而赣南的三年游击战,正如陈毅自己说的那样,“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反映这一历史阶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杰作。诗人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临危而斗志弥坚的豪迈胸怀,谱写成这一不朽的壮烈诗篇。三章比秋月,一字偕华星。它犹如挂在夜空中的皎洁明亮的秋月,它的一字一句犹如黑夜灿烂的明星,将永远激励人们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奋勇前进。


作品原文:

《梅岭三章》陈毅 〔近现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词句注释:

    旋:不久。

    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旧部:从前的部下。这里指牺牲了的战友。

    旌旗:这里借指部队。旌,古代用于指挥或开道的一种旗帜。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这里指当时的国内革命战争。

    诸君:这里是各位同志的意思。诸,许多、各位。君,对人的尊称。

    涯:边际,止境。

    取义成仁:为真理或正义事业而献身。这里指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取,求取。义,正义。成,成全,达到。仁,现在借指崇高的道德。


作品翻译:

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多么的不易啊!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过的同志。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

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革命者四海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止境,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第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第六军政委、第二十二军军长,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代军长、军长,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建国后,曾任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市长、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兼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主要著作分别收入《陈毅军事文选》、《陈毅诗词选集》。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离开。这三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见《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第5页注释1)


表达主题:

《梅岭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梅岭三章》诗碑现建于大余县梅关乡梅山村黄坑北侧山坡上。广东省南雄一块《梅岭三章》手迹诗碑。


关于诗碑:

陈毅《梅岭三章》诗碑位于大余县城西南12公里梅关乡梅山村黄坑北侧山坡上。始建于1997年。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陈毅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坚持极端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1936年冬,陈毅为摆脱政府军的围剿搜捕,藏身于斋坑的岩壁丛莽中,斋坑一处山凹,用毛竹支撑一个窝棚,高仅1米,面积只有2平方米。棚以藤蔓覆盖,一条隐蔽山道,迂回可达。敌人近在咫尺,终未发现。陈毅自知难免,写下著名《梅岭三章》,以示绝笔。其小序云:“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今在其山凹之上,筑建《梅岭三章》诗碑,高约1.50米,宽2米,厚0.35米。座基高约0.50米,宽约2.50米,以白色花岗石砌筑。碑身为汉白玉结构,其字体镌刻处,采用镏金熨贴。陈毅诗碑与梅关碑林连为一体,构成梅关古驿道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

在闻名遐迩的广东南雄梅关古驿道的中段旁,立着一块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手迹诗碑。2003年8月底,陈毅的次子、时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的陈丹淮少将视察梅岭时,看到了父亲的《梅岭三章》手迹,倍感亲切,与随同人员一起当场吟咏了这首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18

《梅岭三章》赏析:

这组诗是陈毅同志所写的七言绝笔,流传甚广,既可以独立成章,也可以连章成篇,主题上前后呼应,内容上相对统一,成为一组精美的绝句。

这组诗写于1936年的冬天,陈毅等同志被敌军围困长达20多天,加之他有腿伤,难以突围,于是写就三首遗诗,藏于衣中。陈毅同志被困一事,应追溯到1935年。当时,蒋介石派兵十几万对赣粤边苏区的游击区大举进攻。后来,蒋介石又于1936年9月利诱分化了广东军阀陈济棠、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发动的“两广事变”,腾出手来对赣粤边苏区进行“清剿”。敌人的手段非常地残酷:封山、砍树、烧山、移民、围堵,游击队员只得风餐露宿、忍饥挨饿、昼伏夜行。陈毅同志带伤藏在草木丛中,吃野菜、啃竹笋、喝清水度日,指挥游击队员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争斗。这组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

第一章写诗人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和与敌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概。诗人起句的反问:“断头今日意如何?”显得起笔突然。险恶的环境,随时随地都有牺牲的可能。当时梅山被敌人团团围住,加之诗人腿有重伤,难以突围,“断头今日”就在眼前,“意如何”指诗人无畏死亡,笑对黄泉:死去,又能怎么样呢?!次句是对上句的回应“创业艰难百战多”。这个“业”,是伟业、是共产主义的大业。要创伟业,肯定艰难,必须要流血、必定有牺牲啊!“百战多”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百场战斗,而是寓指革命的漫长过程。诗人接着写道:“此去泉台招旧部,十万旌旗斩阎罗”,显示出一个革命家视死如归的豪情风范。死,算得了什么?只当是去阎王殿里会见牺牲的战友罢了。一个“招”字,深藏着诗人情贯长虹、气冲霄汉的壮志,一个“斩”字,是诗人不屈的心迹: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去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泉台”和“旧部”被诗人赋予新的含义,不仅惟妙惟肖,而且气韵生动。

第二章写诗人的遗愿。诗人激励活着的战友前赴后继、勇敢战斗、死后无憾;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要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念。诗人首先回顾了走过的岁月,“南国烽烟正十年。”系指1926年5月北伐战争开始后,李大钊派陈毅去四川做军阀杨森的改造工作,并参加沪顺起义的具体组织和准备工作;第二年,陈毅被分配到武汉军校做党的工作,至当时已有十年之久。这十年里,陈毅同志历经艰辛,从1926年做兵运工作,到1928年与朱德率领八一起义残部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从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后自己留下来打游击,也有三个年头了。回顾十年来走过的道路,无不烽烟四起。次句“此头须向国门悬”,是对上句的回应。要奋斗就有牺牲,要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此句中借用了春秋时期伍子胥头悬国门的典故,诗人表示即使牺牲,在死后仍要看到敌人的灭亡,可见诗人是多么无私,它是诗人舍生取义的最好注脚,道出了诗人视死如归的勇气。下联是对战友的勉励和鼓励。前句用“后死”寓指生还的战友,“多努力”是鞭策、是激励,意指生还的战友应顽强地消灭敌人,去争取革命的胜利。后句是对“此头须向国门悬”的回应,“纸钱”喻为“捷报”,形象、贴切;捷报化为纸钱,逝者就能收到,他们在地下也会为之高兴的!

第三章写未来的展望。诗人用比兴的手法,抒发自己为革命事业敢于无畏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诗人在上联用“血雨腥风”寓指反动派的残酷统治,用“有涯”二字讥讽反动统治不会长久。诗人告诫战友,既然来当兵,“革命即为家”,这个家是国家。不要怕流血,也不要怕牺牲。下联首句“取义成仁”是诗人借典,本意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它出自春秋时期孔丘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诗人用“今日事”为其赋予新的含义,即指为革命事业断头在今日。次句“人间遍种自由花”,是诗人对未来的展望,也是对全诗总的照应。诗人先后写了“断头”、“此头”、“取义成仁”,都是写牺牲的,为革命事业牺牲的目的就是希望祖国“遍种自由花”。“自由花”象征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诗人坚信取得全面胜利的时刻一定会到来。

这首七言绝句说它是遗言不为过,但诗人身处绝境,而意志如此坚定,没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是做不到的。诗人不仅视死如归,而且还用诗句去勉励活着的战友继续完成未竟的事业,其精神真是可歌可泣。诗人用笔自然,用词精湛,比兴手法十分到位,此诗是一首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又一力作。


作品原文

1936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注释:


梅岭——五岭之一,又名东峤、大庾岭。在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交界处,为岭南、岭北交通要道。


三章——古人常以章为诗歌的段落。这里指三首七言绝句。


旋——诗中指随后、不久的意思。


旌旗十万——是“十万旌旗”的倒置,形容队伍很大。旌旗:旗帜的总称。


泉台——九泉、黄泉之下,是传说中的阴曹地府。


阎罗——佛教中称鬼子为阎罗,诗中指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


译文

1936年冬天,梅山游击队根据地遭敌围困,当时我受伤又生病,在树丛草莽中隐伏了20多天,心想这次大概不能突围了,就写了三首诗留藏在衣底。可是不久,我们又有幸的突破了敌人的包围。

〔一〕

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多么的不易啊!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过的同志。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

〔二〕

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三〕

革命者四海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止境,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写作背景

历史背景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离开。这三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

作者简介

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第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第六军政委、第二十二军军长,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代军长、军长,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建国后,曾任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市长、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兼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主要著作分别收入《陈毅军事文选》、《陈毅诗词选集》。

第2个回答  2021-10-26

综述: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用倒接法。照理说诗意顺序应是先写事业的开创自然是备极艰难,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再谈如今自己面临即将来到的牺牲的心情。

但做诗要是顺着这个意思去写,就显得太平实。

诗人把“断头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恰似睛空中的一声惊雷,把一个面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个组诗造成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

对读者来说,则能产生一种凝精聚神,急欲一读的强烈效果。

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开头对整个组诗起到了大气包举,笼照全篇的作用。所以这是一个发端突兀,豪气凌云的极好的起句。

后两句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作结,是对前面自问式起句的呼应,也可以说是自答之词。

但这里丝毫没有议论式的叙说,而是以一种奇特的悬想,形象地表明了对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

这个结句犹如空谷中一声惊天动地的长鸣,壮怀激烈,使人拍案叫绝,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光辉形象,昂然挺立在读者的面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8-24

梅岭三章

[ 现代 ] 陈毅

原文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生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赏析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用倒接法。照理说诗意顺序应是先写革命事业的开创自然是备极艰难,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再谈如今自己面临即将来到的牺牲的心情。但做诗要是顺着这个意思去写,就显得太平实。诗人把“断头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恰似晴空中的一声惊雷,把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个组诗造成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对读者来说,则能产生一种凝精聚神,急欲一读的强烈效果。再说这一组诗主要在于抒写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胸怀,而不在于述说革命创业的艰难,所以这一提前又有侧重意义。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开头对整个组诗起到了大气包举,笼照全篇的作用。所以这是一个发端突兀,豪气凌云的极好的起句。后两句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作结,是对前面自问式起句的呼应,也可以说是自答之词。但这里丝毫没有议论式的叙说,而是以一种奇特的悬想,形象地表明了陈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将反动的统治者彻底埋葬!这个结句犹如空谷中一声惊天动地的长鸣,壮怀激烈,使人拍案叫绝,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昂然挺立在读者的面前。

第二首“南国烽烟正十年”,是抒写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及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此头须向国门悬”句,化用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中伍子胥的故事,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悲壮之感。接下来两句文气渐缓。结句“捷报飞来当纸钱”尤为精绝,不仅与上首诗紧密呼应,而且从这一出人意表的想象中,透露着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在临危之际,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乐观主义的坚定信念。宋人陆游放翁在临终之际,给他的子女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绝笔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如以此与陈毅的这首诗相比,则陆游虽对国家的统一表示坚信不移,但细味诗意却悲而不壮。陈毅此诗则于抑扬跌宕中尤显其悲壮,感人至深。

第三首“投身革命即为家”,表达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胸怀和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陈毅早年投身革命,从此就成了共产主义事业的急先锋,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英勇奋进,义无反顾。艰苦的斗争生活锤炼出坚定的革命意志,从战友们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血雨腥风应有涯”,反动派对人民的血腥屠杀总有一天要结束,人民终究会得到解放,光明的社会总归会到来,共产主义的理想必定会实现!为了革命的胜利,个人的生命又算得了什么!“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就是对第一首自问式起句的最后回答。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壮烈的气概!

在陈毅光辉的一生中,有20多年的时间是在铁马金戈的枪林弹雨中度过的,而赣南的三年游击战,正如陈毅自己说的那样,“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反映这一历史阶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杰作。诗人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临危而斗志弥坚的豪迈胸怀,谱写成这一不朽的壮烈诗篇。三章比秋月,一字偕华星。它犹如挂在夜空中的皎洁明亮的秋月,它的一字一句犹如黑夜灿烂的明星,将永远激励人们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奋勇前进。


作品原文:

《梅岭三章》陈毅 〔近现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词句注释:


    旋:不久。

    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旧部:从前的部下。这里指牺牲了的战友。

    旌旗:这里借指部队。旌,古代用于指挥或开道的一种旗帜。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这里指当时的国内革命战争。

    诸君:这里是各位同志的意思。诸,许多、各位。君,对人的尊称。

    涯:边际,止境。

    取义成仁:为真理或正义事业而献身。这里指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取,求取。义,正义。成,成全,达到。仁,现在借指崇高的道德。

    作品翻译:

    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多么的不易啊!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过的同志。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

    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革命者四海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止境,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作者简介: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第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第六军政委、第二十二军军长,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代军长、军长,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建国后,曾任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市长、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兼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主要著作分别收入《陈毅军事文选》、《陈毅诗词选集》。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离开。这三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见《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第5页注释1)

    表达主题:

    《梅岭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梅岭三章》诗碑现建于大余县梅关乡梅山村黄坑北侧山坡上。广东省南雄一块《梅岭三章》手迹诗碑。

    关于诗碑:

    陈毅《梅岭三章》诗碑位于大余县城西南12公里梅关乡梅山村黄坑北侧山坡上。始建于1997年。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陈毅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坚持极端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1936年冬,陈毅为摆脱政府军的围剿搜捕,藏身于斋坑的岩壁丛莽中,斋坑一处山凹,用毛竹支撑一个窝棚,高仅1米,面积只有2平方米。棚以藤蔓覆盖,一条隐蔽山道,迂回可达。敌人近在咫尺,终未发现。陈毅自知难免,写下著名《梅岭三章》,以示绝笔。其小序云:“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今在其山凹之上,筑建《梅岭三章》诗碑,高约1.50米,宽2米,厚0.35米。座基高约0.50米,宽约2.50米,以白色花岗石砌筑。碑身为汉白玉结构,其字体镌刻处,采用镏金熨贴。陈毅诗碑与梅关碑林连为一体,构成梅关古驿道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在闻名遐迩的广东南雄梅关古驿道的中段旁,立着一块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手迹诗碑。2003年8月底,陈毅的次子、时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的陈丹淮少将视察梅岭时,看到了父亲的《梅岭三章》手迹,倍感亲切,与随同人员一起当场吟咏了这首诗。

第4个回答  2022-08-22

《梅岭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全诗赏析如下:

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用倒接法。照理说诗意顺序应是先写革命事业的开创自然是备极艰难,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再谈如今自己面临即将来到的牺牲的心情。但做诗要是顺着这个意思去写,就显得太平实。

诗人把“断头今日意如何”一提前,恰似睛空中的一声惊雷,把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情景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给整个组诗造成了一种苍茫悲壮的基调。对读者来说,则能产生一种凝精聚神,急欲一读的强烈效果。再说这一组诗主要在于抒写一个革命者面对牺牲的胸怀,而不在于述说革命创业的艰难,所以这一提前又有侧重意义。

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开头对整个组诗起到了大气包举,笼照全篇的作用。所以这是一个发端突兀,豪气凌云的极好的起句。

后两句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作结,是对前面自问式起句的呼应,也可以说是自答之词。但这里丝毫没有议论式的叙说,而是以一种奇特的悬想,形象地表明了陈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将反动的统治者彻底埋葬!

这个结句犹如空谷中一声惊天动地的长鸣,壮怀激烈,使人拍案叫绝,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昂然挺立在读者的面前。

《梅岭三章》全诗如下: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译文:

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多么的不易啊!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过的同志。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

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革命者四海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止境,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