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去世前为什么不任命奕欣为摄政王辅佐同治来避免慈禧专权?

如题所述

清文宗(咸丰帝)为什么不任命恭忠亲王奕欣为摄政王辅佐清穆宗(同治帝)来避免慈禧专权?提问者想多了!奕欣在清文宗潜邸时期就是清文宗最大的竞争对手,即位后的清文宗对奕欣一直是颇为忌惮的。因此,终咸丰一朝十一年,奕欣基本上都处于半赋闲状态。换句话说,就算近支宗室死绝了,清文宗也很难让奕欣来出任这个所谓的的摄政王。更何况,有多尔衮的先例,几乎就是代理皇帝摄政王在清朝历来是大忌,清文宗无论如何也是不敢开这个口子的。多尔衮绝嗣尚且如此,奕欣可是有儿子的!而清末醇亲王载沣之所以能够成为摄政王,最大的前提之一就是溥仪是他的亲儿子。即便如此,慈禧临终前还搞出来皇太后-摄政王的权力配置,说到底还是担心会出现第二个多尔衮。


在摄政王配置被否决后,清文宗最终选择了辅政大臣的配置。但是,清文宗依然是不放心的,毕竟清朝历史上除了多尔衮还有鳌拜,教训太深刻。为此,清文宗不仅增加了辅政大臣的人数,由清初的四人增加到了八人,同时还在其中加入了三位宗室成员,即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和肃顺。目的其实很明确,以宗室制衡异姓辅臣,以免出现第二个鳌拜。同时,不给予宗室摄政王之类的名分,仅仅以辅臣身份出现,以异姓辅臣与宗室辅臣分权,避免宗室做大,成为新的多尔衮。使得中枢权力分散,处于一个相对平衡之中,即便将来儿子清穆宗亲政,也不会遇到清世祖和清圣祖那般强大的阻力。


即便是如此,清文宗依然是不放心的。万一辅臣们搞在一起怎么办?必须给她们加一道紧箍咒,那就是皇太后。于是,清文宗给了继后钮祜禄氏(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一枚御赏印,给了儿子清穆宗生母叶赫那拉氏(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一枚同道堂印(一说是给清穆宗、由慈禧保存,不管怎么说,反正是在慈禧手中)。并且规定,辅政大臣们的决议必须加盖这两枚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废纸一张。实际上,清文宗就是利用两宫太后的最终否决权牵制辅臣,同时,两宫太后又因为没有行政权,无法做大成为武则天、吕后。而且,两宫太后各执一印,彼此之间实际上又是一种相互牵制。


如果按照清文宗的这种权力配置进行,虽然会造成相互掣肘,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一定程度上还会引发各派势力的权利斗争。但是,倒的确不失为一个维护皇权的好办法。可见清文宗还是煞费了一番苦心的。只可惜,这一切仅仅是清文宗美好的愿望而已。清文宗一死,首先他自己搞出来的辅政八大臣就先破坏了游戏规则,直接不把两个寡妇当回事,企图让她们成为橡皮图章。可是,这可不是两个普通的寡妇,尤其是慈禧,那可是武则天、吕后一般的人物,岂肯老老实实当橡皮图章?于是,二人与奕欣一拍即合,顺带还拉上了受到八大臣排挤的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铁骑。不久,“祺祥政变”发生,八大臣死的死、流放的流放、罢官的罢官……清文宗苦心设计的权力平衡被彻底打破。


自此,两宫太后垂帘,掌握最高权力。奕欣以议政王的头衔控制军机处,新的权力平衡形成。两宫太后虽然掌握最高权力,但行政权却在奕欣手中,两宫太后无法成为武则天、吕后。同样,奕欣仅仅是议政王而不是摄政王,充其量就是扮演了政府总理的角色,也同样无法做大,成为第二个多尔衮。


慈禧终究是个不甘寂寞之人,刚过“祺祥政变”的蜜月期不久,慈禧借御史弹劾奕欣,首先发难。小试锋芒之后,削去了奕欣的议政王头衔。但是,因为地位尚为完全稳固,慈禧也没有采取进一步行动,依旧维持着这种微妙平衡。在慈禧的强势压力之下,慈安和奕欣最终走到了一起,达成了默契。虽然此后奕欣的势力在慈禧的打压下逐渐萎缩,因为与慈安的默契存在,慈禧始终不敢过于放肆。著名的“安德海事件”,实际上背后就有慈安和奕欣的影子。光绪七年,慈安去世,奕欣独木难支。光绪十年,慈禧以光绪帝生父醇贤亲王奕譞替换了奕欣,并且免去了军机处奕欣几乎所有的党羽。自此,奕欣彻底被踢出了权力核心,史称“甲申易枢”。由于奕譞地位尴尬,性格又相对懦弱,出了名的明哲保身。光绪十年之后,慈禧再无任何牵制,最终成为了清王朝实际的主人,清文宗当初的苦心设计也彻底宣告破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6
因为咸丰皇帝当时身染重病,自顾不暇,管不了其他的事了。
第2个回答  2021-04-09
因为那个时候慈禧还没有暴露野心,而且当时慈安也还在世,就已经对她形成了制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