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外篇卷5天地诗解1无为天德至道自然君子明道非名非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庄子》 外 篇卷 5天地 诗解 1 无为天德 至道自然君子明道非名非利

题文诗:

天地虽大 , 其化均也 ; 万物虽多 , 其治一也 ;

人卒虽众 , 其主君也 , 君原于德 , 而成于天 ,

故曰玄古 , 之君天下 , 无为 自然, 天德而已 .

以道观 事, 天下 君 正 ; 以道观分 , 君臣义明 ;

以道观能 , 天下官治 ; 以道 遍 观 , 万物应备 ,

通于天 者 , 至 道也 者 ; 通于地者,至 德也 者 ;

行于万物 , 至义也者; 上治人者 , 各得其 事 ;

能有所艺 , 技 巧 也 者 . 技兼于事 , 事兼于义 ,

义兼于德 , 德兼于道 , 道兼于天 . 故曰古之 ,

畜天下者 , 其 无欲而 , 天下 自 足 , 自然 无为 ,

而万物化 , 心 渊 清 静 , 而百姓定 . 记 书有 曰 :

通于一而 , 万事 自 毕 , 无心得而 , 鬼神 自 服 .

夫子曰道 , 覆载万物 , 洋洋大哉 . 君子不可 ,

不刳心焉 . 无为为之 , 之谓天 道; 无为言之 ,

之谓德 也; 爱人利物 , 之谓仁 也; 不同同之 ,

之谓大 也; 行不崖异 , 之谓宽 也; 有万不同 ,

之谓富 也. 执德谓纪 , 德成谓立 , 循道谓备 ,

不以 外 物 , 挫志谓完 . 君子明于 , 此十者则 ,

能 韬乎其 , 事心之大 , 沛乎其为 , 万物逝也 .

若 此 然者 , 藏金于山 , 藏珠于渊 , 不利货财 ,

不近贵富 ; 不乐寿 也,亦 不哀夭 ; 不荣通 也,

亦 不丑穷 ; 一世之利 , 而 不拘以 , 为己私分 ,

亦能 不以 , 王 于 天下 , 为己处显 . 显则明 彰,

万物一府 , 死生同状 . 君子真情,非名非利.

【原文】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①;万物虽多,其治一也②;人卒虽众③,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④,故曰,玄古之君天下⑤,无为也,天德而已矣⑥。   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⑦,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⑧,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观而万物者应备⑨。故通于天下者,德也⑩;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11);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12),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13),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14)。《记》曰(15):“通于一而万事毕(16),无心得而鬼神服。”

  【译文】

 天和地虽然很大,不过它们的运动和变化却是均衡的;万物虽然纷杂,不过它们各得其所归根结蒂却是同一的;百姓虽然众多,不过他们的主宰却都是国君。国君管理天下要以顺应事物为根本而成事于自然,所以说,遥远的古代君主统驭天下,一切都出自无为,即听任自然、顺其自得罢了。       用道的观点来看待称谓,那么天下所有的国君都是名正言顺的统治者(依大道处理实际的事情,天下的君王都能规正);用道的观点来看待职分,那么君和臣各自承担的道义就分明了;用道的观念来看待才干,那么天下的官吏都尽职尽力;从道的观念广泛地观察,万事万物全都自得而又自足。所以,贯穿于天地的是顺应自得的“德”;通行于万物的是听任自然的“道”;善于治理天下的是各尽其能各任其事;能够让能力和才干充分发挥的就是各种技巧。技巧归结于事务,事务归结于义理,义理归结于顺应自得的“德”,“德”归结于听任自然的“道”,听任自然的“道”归结于事物的自然本性。所以说,古时候养育天下百姓的统治者,无所追求而天下富足,无所作为而万物自行变化发展,深沉宁寂而人心安定。《记》这本书上说:“通晓大道因而万事自然完满成功,无心获取因而鬼神敬佩贴服。”

【注释】

 ①化:变化,运动。均:均衡,这里指出于自然。  ②治:这里指万物各居其位,各有所得。  ③人卒:百姓。  ④原:本原。德:自得,即从道的观念出发对待自我和对待外物的顺任态度。  ⑤玄古:遥远的古代。君:用如动词,“君天下”即君临天下,统驭天下。  ⑥天德:听任自然,顺应自得。  ⑦道:庄子笔下的“道”常常包含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归根结蒂是没有区别的,齐一的;一是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非人为所能改变。这里侧重后一含意。言:名,称谓;古人认为能言者必须名分正,名分正方才有谈论的可能。(通观全节,没有论及“言”的,在此出现“观言”,似觉突兀。从下文“上治人者事也”看,所要求于君的当是“事”,所观者是事而不是言,“观言”应是“观事”。“言”、“事”形近而误。)  ⑧分:职分。  ⑨泛:“泛”字之异体。“泛观”即遍观。备:全;自得而又自足的意思。  ⑩本句连同下一句,有的藏本为三个分句:“故通于天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义也”,就句间关系和所述内容的前后因果看,分述于“道”、“德”、“义”三句更为合理些。然这里的注和译仍从旧本。  (11)事:指万事万物因其本性,各施其能。  (12)兼:并同,合于;这里含有归向的意思。  (13)畜:养育。  (14)渊:水深的样子。“渊静”指深沉清静,不扰乱人心。  (15)记:旧注指一书名,为老子所作,但已不可考。  (16)一:这里实指道。

 【原文】  

夫子曰①:“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②!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③。无为为之之谓天④,无为言之之谓德⑤,爱人利物之谓仁⑥,不同同之之谓大⑦,行不崖异之谓宽⑧,有万不同之谓富⑨。故执德之谓纪⑩,德成之谓立(11),循于道之谓备(12),不以物挫志之谓完。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13),沛乎其为万物逝也(14)。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15),不利货财(16),不近贵富(17);不乐寿(18),不哀夭;不荣通(19),不丑穷(20);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21),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22)。显则明,万物一府(23),死生同状。”

【译文】

 先生说:“道,是覆盖和托载万物的,多么广阔而盛大啊!君子不可以不敞开心胸排除一切有为的杂念。用无为的态度去做就叫做自然,用无为的态度去说就叫做顺应,给人以爱或给物以利就叫做仁爱,让各各不同的事物回归同一的本性就叫做伟大,行为不与众不同就叫做宽容,心里包容着万种差异就叫做富有。因此持守自然赋予的禀性就叫纲纪,德行形成就叫做建功济物,遵循于道就叫做修养完备,不因外物挫折节守就叫做完美无缺。君子明白了这十个方面,也就容藏了立功济物的伟大心志,而且像滔滔的流水汇聚一处似的成为万物的归往。像这样,就能藏黄金于大山,沉珍珠于深渊,不贪图财物,也不追求富贵;不把长寿看作快乐,不把夭折看作悲哀,不把通达看作荣耀,不把穷困看作羞耻;不把谋求举世之利作为自己的职分,不把统治天下看作是自己居处于显赫的地位。显赫就会彰明,然而万物最终却归结于同一,死与生也并不存在区别。”

【注释】  ①夫子:即庄子,庄子后学者对他的敬称。一说“夫子”指“老子。”  ②洋洋:盛大的样子。  ③刳(kū):剖开并挖空。“刳心”指掏空整个心胸,排除一切有为的杂念。  ④无为为之:用无为的态度去做,即不为而为的意思。  ⑤无为言之:用无为的态度去谈论,即不言而言的意思。  ⑥爱人:给人们带来慈爱。利物:给万物带来利益。  ⑦不同同之:使各各不同的万物回归到同一的本性。  ⑧崖:伟岸,兀傲。异:奇异。“崖异”连在一起,含有与众不同的意思。宽:宽容。  ⑨有万不同:指心里包容着万种差异。  ⑩执:保持,持守。德:这里指人的自然禀赋。纪:纲纪。  (11)立:指立身社会建功济物。  (12)循:顺。  (13)韬:包容,蕴含。事心:建树之心。  (14)沛:水流湍急的样子。逝:往,归向。  (15)藏:亦作“沉”。  (16)不利货财:不以货财为利。  (17)近:接近、靠拢,引申为追求。  (18)不乐寿:不把寿延看作快乐。  (19)不荣通:不以通达为荣耀。  (20)丑:羞耻,“不丑穷”就是不把贫穷看作是羞耻。  (21)拘(gōu):通作“钩”,取的意思。一:全。私分(fèn):个人分内的事。  (22)王(wàng):称王的意思,“王天下”即称王于天下,也就是统治天下。处显:居处显赫。  (23) 一府:归结到一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