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主要几位皇帝的简介有哪些?

如题所述

宋宣祖赵弘殷是涿郡人,年轻时骁勇善战,擅长骑射。后来,他做了镇州赵王王镕的手下,曾经为王镕带领五百骑驰援后唐庄宗李存勖,立下了战功。后来唐庄宗李存勖爱惜他作战英勇,留用于洛阳禁军。在948年至950年的这段时间里,赵弘殷从军出征王景,正赶上蜀兵来救援王景,后来汉军与后蜀军在陈仓交战。

一开始交战时,就有箭矢射中赵弘殷左眼,但是他反而作战更加英勇,奋力带领士兵击败对手,因为这次功劳,赵弘殷被升为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在956年去世,死后被追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的封号。

而赵弘殷的儿子赵匡胤,生于927年,是我国大宋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涿州。赵匡胤是赵弘殷的二儿子。

960年,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定都开封。在位期间,赵匡胤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我国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他大力兴办儒学,增加科举取录的名额,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宋朝比较安定和公平,文学、哲学、美术、科技、教育等也比较发达。

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大部分的统一,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战乱。使饱经战火之苦的人们终于得以休养生息。

赵匡胤奉行“文以靖国”,果断地实行“扬文抑武”,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赵匡胤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因此,赵匡胤也可以称得上是五代十国野蛮政治的终结者,又是后世历朝文明政治的开拓者。赵匡胤一举铲平了藩镇割据武夫乱政的历史状况。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未发生过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

以赵匡胤为首,当时的官吏们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使宋初的社会经济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不仅缓和了200年来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赵匡胤作为帝王是十分贤明的。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臣民们所津津乐道。赵匡胤还制定了法律,规定不能在朝廷上鞭打大臣,不准对公卿辱骂。因此,宋朝不兴文字狱,对读书人比较宽容。赵匡胤在位16年,976年驾崩,庙号为太祖,谥号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接宋太祖赵匡胤皇位的是他的弟弟赵炅。赵炅本名为赵匡义,939年生于开封浚仪。传说,赵匡义之母杜太后曾经梦见神仙捧着太阳授予她,从而怀孕。赵匡义出生的当天夜晚,红光升腾似火,街巷之间充满异香。赵匡义从小聪颖,与别的孩子游戏时,别人都畏服于他。赵匡义22岁时,参与了陈桥战役,拥立他的哥哥赵匡胤为帝,被封为晋王,曾参与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四方的大业。

赵匡义治政有为,不善武功。即位后,赵匡义继续进行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桑,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吏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这些措施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赵匡义在位共21年,在997年驾崩,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宋太宗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赵恒。赵恒生于968年,997年继位,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赵恒以每年进贡辽大量金银为“岁币”为条件,与辽国在澶渊定盟和解,史称澶渊之盟。盟约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之间40多年来的敌对状态,同时也是宋朝向番方交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同时,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发生,北宋在边境上的河北雄县、河北霸州等地设置榷场,开放交易,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赵恒于1022年驾崩,享年55岁,在位25年,庙号真宗,谥号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宋真宗的第六个儿子赵祯继承皇位。赵祯生于1010年,1015年被封为寿春郡王,1018年时被立为皇太子,被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在赵祯的统治时期,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赵祯当政期间,当朝正式发行了普天下最早的纸币—“官交子”。赵祯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因此他受到很多人的称赞。有一年,时值初秋,官吏献上蛤蜊。赵祯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赵祯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28枚,每枚钱一千。

赵祯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28000钱,我吃不下!”他也就没有吃。还有一次,赵祯本来正在散步,却不时回头看,随从们都不知道皇帝是为什么。赵祯回宫后,着急地对嫔妃说道:“朕渴坏了,快倒水来。”嫔妃觉得奇怪,问赵祯:“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呢?”赵祯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我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被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

赵祯不光对人仁慈宽厚,身为九五至尊,对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他的衣食非常简朴,史书中记录了他大量严于律己的故事。一天,赵祯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但赵祯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如果我昨夜吃了羊肉汤,御膳房中的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为我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不忍,因此我宁愿忍一时之饿。”赵祯还是个善于纳谏,明辨是非的贤君。一天,赵祯退朝回到寝宫,因为头痒,没有脱皇袍就摘下帽冠,呼唤梳头太监进来替他梳头。太监梳头时见赵祯怀中有一份奏折,问道:“陛下收到的是什么奏折?”赵祯说是谏官建议减少宫中宫女和侍从的。太监说:“大臣家里尚且都有歌伎舞女,一旦升官,还要增置。陛下侍从并不多,他们却建议要削减,岂不太过分了!”赵祯听完这话,沉默不语。太监又问:“他们的建议,陛下准备采纳吗?”赵祯看了他一眼,说:“谏官的建议,朕当然要采纳。”太监自恃一贯为赵祯所宠信,就不满地故意说:“如果采纳,请以奴才为削减的第一人。”赵祯听了,迅速站起呼唤主管太监入内,按名册检查,将宫人29人及梳头太监削减出宫。事后,皇后问道:“梳头太监是陛下多年的亲信,又不是多余的人,为何将他也削减?”赵祯说:“他劝我拒绝谏官的忠言,我怎能将这种人留在身边!”

赵祯的善于纳谏还成全了包拯。刚正不阿的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对赵祯犯颜直谏,甚至连唾沫星子都飞溅到赵祯脸上,但赵祯毫不动怒,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

无论是遭到大臣毫不客气的反唇相讥,还是被骂得一脸口水,赵祯都很清醒、很宽容。他不认为这样会龙威尽失,能接受的,他就接受;一时不能接受的,也绝不会对提意见者打击报复,有时甚至还会安抚。

赵祯一朝不仅出现了包拯,还出现了“求之千百年间,盖示一二见”。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而赵祯所实施的“庆历新政”,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投石问路的作用。赵祯的继位,把宋太祖赵匡胤治理时的开放和宽容风气弘扬到了最大。赵祯本人十分爱好学习,崇拜儒家经典。正是他首次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拿出来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开了“四书”的先河。

赵祯在位42年,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3岁。庙号仁宗。宋仁宗在遗诏中也不忘强调丧礼必须从简。

宋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出后,当他的死讯传到洛阳时,人们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甚至连当时的宋朝敌对国家辽国,竟然也“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连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握着使者的手号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可见赵祯真是无愧“仁”宗的称号。

由于宋仁宗没有儿子,从小被抱养的赵曙就继承了皇位。赵曙生于1032年,他原名宗实,是太宗的曾孙,濮王允让之子。赵曙刚即位时,就表现出了一个有为之君的风范。宋仁宗暴亡,按理说,医官应当负有责任,主要的两名医官便被赵曙逐出皇宫,送边远州县编管。其他一些医官,唯恐也遭贬谪,便在赵曙面前求情,说:“先皇起初吃这两人开的药还是很有效的,不幸去世,乃是天命,非医官所能及。”

赵曙严肃地问:“我听说这两个人都是由两府推荐的?”左右道:“正是。”赵曙又说:“既然这样,我就不管了,都交给两府去裁决吧。”众医官一听,都吓得魂飞魄散,暗暗惊叹新皇帝的精明与果断。

赵曙行事很有些雷厉风行的风格,与主张仁政的仁宗有着很大的不同。不仅如此,赵曙也是一个很勤勉的皇帝。当时,辅臣奏事,赵曙每次都详细询问事情始末,方才裁决,处理政务非常认真。

赵曙虽然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却因病英年早逝,于1067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享年36岁,庙号英宗。宋英宗赵曙本人对于北宋中兴抱有极大期望,相对于自己的儿子赵顼,政治手段也更为成熟。无奈寿短,从而失掉了可能的中兴计划。

赵顼是宋英宗的长子,1063年受封光国公;后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受封淮阳郡王。1064年进封颍王。1066年被立为皇太子,1067年即帝位,时年20岁。赵顼即位后,由于对疲弱的国势深感不满,且赵顼素来都欣赏王安石的才干,所以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维持新法将近20年。赵顼“不治宫室,不事游幸”,致力于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他支持王安石变法,抑制了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使自耕农得到保证,国力和财政大大改善。在守旧势力的反对下,赵顼虽然摇摆于新旧两党之间,但他维持新政、坚持变革的决心不变,确实是宋朝有抱负、有作为的皇帝。

1085年,赵顼崩殂于福宁殿,在位17年,享年37岁,殡于殿西阶,庙号神宗,群臣上谥号为英文烈武圣孝皇帝。

赵煦,原名佣,是宋神宗的第六子,曾被封为延安郡王。他生于1076年,是北宋第七位皇帝,从1085年时登基,时年9岁,为宋哲宗。由高太后辅佐,1093年时亲政。

赵煦是个早慧的人,才八九岁时就能背诵7卷《论语》,字也写得很漂亮,颇得父亲宋神宗赵顼的喜爱。一次,宋神宗在宫中宴请群臣,时年9岁的赵煦随同。赵煦虽然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但却表现得极为得体,得到了父亲的夸赞。后来,赵煦即位后,辽朝派使者来参加神宗的吊唁活动,宰相蔡确因两国服饰不同,怕年幼的赵煦害怕,便反复给赵煦讲契丹人的衣着礼仪。赵煦起初沉默不语,待蔡确絮絮叨叨讲完,忽然正色问道:“辽朝使者是人吗?”蔡确一愣:“当然是人,但是夷狄。”赵煦又问:“既然也是人,还有什么可怕的?”言辞极锋锐,令蔡确无言以对,只好惶恐退下。

赵煦虽然聪慧贤明,却因为高太后当初的辅佐而感到束缚,因此在治理宋朝时有些急躁。

虽然他仰慕父亲宋神宗,但是因为太过年轻,缺乏经验和冷静,因此不善于处理变法所带来的问题,导致新党与旧党之间的争执激化。

赵煦亲政后表明绍述,追贬司马光,并贬谪苏轼、苏辙等旧党党人于岭南,接着重用革新派如章惇、曾布等,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减轻臣民负担,使国势有所起色。

1094年时,赵煦改元“绍圣”,并停止与西夏谈判,多次出兵讨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因此,赵煦算得上宋朝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帝王。赵煦卒于1100年,在位15年,享年24岁。庙号哲宗,谥号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