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含水层组及含水介质

如题所述

区域性主要岩溶含水层组为O2岩溶裂隙及孔洞水含水层组,

岩溶裂隙水含水层,

岩溶裂隙弱含水层或透水层,

为区域隔水层组。其中O2含水层组可分两个含水岩组(或富水段)

各含水层组及含水介质特点见表16。

表16 云台山地区含水层组及含水介质

1.

含水层组水文地质特征

该含水层组在山区裸露面积大,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垂直入渗补给,在

接触面之上形成一些较大的洞穴,如玉石洞、小北顶洞等。泉水流量动态随降水变化规律明显,旱季泉水流量均团党委小,甚至干涸,流量一般小于1.5L/s;雨季流量骤增,可达200L/s。动态变化系数可达100以上。

根据水位动态,该含水层组岩溶地下水位与降雨量关系极为密切,年水位变幅较大,如演马矿N98孔(图37),年水位变幅12.7m,说明该含水层组的含水空间连通性好,但贮水能力较差。

2.

含水层组水文地质特征

该含水层组在裸露山区,除了直接接受大气降雨的补给外,还受上覆

含水层组的下渗补给。由于受下部

角砾状泥灰岩、白云质灰岩或灰质白云岩以及

页岩的相对隔水,往往在

的接触面处有泉水出露,泉水顺沟谷带状渗出,如郭壁泉、东坡泉、双头泉等,见表17。

图37 1982年演马矿N98孔水位动态与降雨量关系曲线

表17

含水层组岩溶泉统计表

泉水流量动态随大气降雨的变化规律没有

含水层组明显,动态变化系数为2~5,个别情况下,当

灰岩裸露且补给面积较小的地段,泉水动态对降水的反映极其灵敏。

一些较大型洞穴常沿

接触面之上发育,如三官洞、青龙洞、黄龙洞等。本含水层组岩溶普遍发育,且连通性好,渗透性强,在地貌、地质和构造的有利部位,形成强富水地段,如位于隐伏区的古汉山水源地,

下部的泥晶灰岩和

角砾状云质灰岩,岩溶发育;特别是

角砾状云质灰岩中,蜂窝状溶蚀孔连通性好,并遇到高1.75m的溶洞,在群孔抽水时,8眼井抽水,总抽水量0.488m3/s,中心孔水位下降3.36m。而位于辉县南村盆地中的钻孔,出水量较小,如南岩乡北流村10号孔,揭露含水层厚度89.04m,降深33.41m,涌水量33.0t/h。

根据焦作矿区水位长规资料,该含水层组岩溶水位动态与降水量关系较密切,年水位变幅较小,如K16孔(图38),年水位变幅4.3m,说明岩溶水的径流条件较好,贮水空间大。

图38 1985年宰湾K16孔水位动态与降雨量关系曲线

3.

含水层组水文地质特征

该含水层组埋藏于

3个含水层组之下,在地貌上,多形成直立的陡崖,主要接受上覆含水层组岩溶水的渗透补给。下奥陶统(O1)中细和中粗晶白云岩中孔隙发育,加上裂隙的沟通,具有较好的储、渗地下水的条件,由于受下部

薄层微晶白云岩的相对隔水,往往有泉水出露。泉水多沿河谷两岸呈带状渗出,出露泉点较多,如白水泉、东东水泉等(表18)。但其中有些泉水接受上覆O2一部分岩溶水的补给。

表18

含水层组岩溶泉统计表

续表

受构造的影响,在裂隙发育带,特别是张性裂隙发育部位

含水层组的地下水可顺裂隙补给下部含水层组和下部

含水层组构成统一的含水层系,此种地段往往也是地表水的消水地段,因此本层也往往成为透水层。

4.

含水层组水文地质特征

中寒武统张夏组

亮晶鲕粒灰岩,为厚—巨厚层状,连续厚度大(大于200m),受河流的切割,在地貌上形成起立的陡壁。

岩石的孔隙度较低,仅1.15%。岩溶不均一,在局部地段,受裂隙的控制,可形成大型洞穴。如司马懿藏兵洞,裂隙的延伸性和连通性较好,形成岩溶水强径流带。由于下部

页岩的隔水,使

含水层组中的地下水沿

亮晶鲕粒灰岩与下部

页岩的接触面呈线状渗出。如果位于区域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可以管道流的形式呈大型岩溶泉出露,如位于丹河的三姑泉,云台山多孔泉、水帘洞泉也出自本层位。

由于岩溶发育的不均一性,使得泉水流量差别很大(表19)。大泉一般位于背斜的轴部裂隙发育带。

根据水位长观资料(图39),水位变化相对于降雨量有较显著的滞后现象,且年水位变幅较大,如位于裸露区的六堆宇K10孔,年水位变幅达29m,说明该含水层组岩溶水的径流条件较差,贮水空间也相对较差。

表19

含水层组岩溶泉统计表

图39 1983年六堆宇K10孔水位动态与降雨量关系曲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