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徒程斌:曾投降日军出卖杨靖宇,后混入解放军当军官,结局如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从1931年到1945年,东北抗联是解放军前身部队中,唯一一支完整打完十四年抗战全程的英雄部队。

在这支队伍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像赵尚志、魏拯民、祁致中、杨靖宇这些抗日名将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这其中又以杨靖宇将军最负盛名。

有人铁骨铮铮抗日到底,就有人卖国求荣卑躬屈膝。

常言道: “千防万防,家贼难防!”

杨靖宇将军壮烈牺牲,可以说全拜几个叛徒所赐,在诸多的叛徒之中,有一个人,他背叛抗联后投靠日军,抗战胜利后又加入了国军,后来竟又匪夷所思地混入了解放军中!还当上了军官。

本文就来解密这个造成杨靖宇将军之死的最大元凶—— 汉奸程斌

程斌是吉林伊春人,1911年出生,1929年在长春自强中学毕业,曾经在钟表店当过一段时间的学徒工。

1932年,中共满洲省委组建了反日救国会,那会儿程斌还是个热血青年,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加了。

当年五月,因为在抗日运动中的突出表现,程斌被批准加入共青团,八月时参加了抗日义勇军。

程斌有文化认得不少字,使得他在初期成分复杂的抗日队伍中,自然而然成为了组织上优先培养的对象。

杨靖宇将军也非常喜欢这个年轻人,无私地传授给他带兵打仗的要领,从不藏私。短短几年,程斌进步神速,随着队伍的壮大,他的职位也水涨船高。

过去我们常说“八年抗战”,而今已经更正为“十四年抗战”,因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队伍,早在1931年日寇侵占东三省的时候,就高举起了抗日义旗。

我们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爬雪山过草地,不可谓不艰苦。但是毛泽东却认为,有一支部队比红军长征还要辛苦,这支部队就是东北抗联。

东北抗日联军成立以后,程斌出任抗联第一军第一师的师长,他麾下的这支部队,是杨靖宇多年征战亲自带出来的老部队,也是东北抗联所有的部队当中,唯一一支依靠缴获的日军武器,实现全员日械的部队。

近年来,还有学者考证认为,这支部队极可能是当时所有的中国军队当中,第一支全日械的部队。

能够执掌杨靖宇将军的种子部队,说明程斌是深受杨靖宇信赖与器重的,论能力,程斌统帅第一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在他成为可耻的叛徒之前,甚至还打过不少胜仗。

其中以300人全歼日军80人的“摩天岭战斗”,更是让杨靖宇欣喜异常,挥毫泼墨写下《西征胜利歌》以表庆贺。

1936年6月,按照上级指示,杨靖宇将军在草河掌的一处抗联密营中,召集师以上的干部开会。会议决定,从第一师当中抽调精干人员,组建西征部队。

于是师政委宋铁岩、师长程斌、参谋长李敏焕被委任执行这次的任务,带着第一师的师部和第三团、师保卫连和少年营共计300余人动身出发。

有读者肯定要问了,你这又是师部,又是连啊营啊的,怎么最后一合计,人数才这么点?全面抗战时候的八路军一个团都至少两千人了!

其实,抗联第一军下辖有三个师,人数只有区区四千人,因为处在关东军的围剿之下,经常需要四处转移,东三省能凑出这么多舍生忘死的有志之士已经实属不易了。

总之,这三百多个勇士就这样出发了,这便是东北抗联 历史 上的第一次西征,摩天岭战斗便发生在这次西征路上。

在路上,政委宋铁岩因为常年辛劳,患有严重肺病。西征开始没几天,便病情加重,无法随军行动被迫返回养病,少年营一个排负责护送。

于是师长程斌和参谋长李敏焕率领的人,很可能是不到三百人的。他们经过连山关,穿越安奉铁路线,爬过摩天岭,即将进入辽阳地界。

一路上,为了减少损失,他们都是白天隐藏在密林中休息,夜间才抓紧赶路。就这样,还是和日伪军多次遭遇,发生了几次零星战斗。

这支部队的处境其实相当恶劣,都说军民鱼水情,然而在当时抗联的力量并未深入此地,群众基础非常差。

参谋长李敏焕的日记中这样记载道:

由于日伪军的宣传,加上东北本身就匪患严重,抗联的战士们敲不开老乡家门,还被农民用利器刺伤,准是被人当成了土匪了。

因为无法得到老乡的接济,程斌这三百人的队伍只能不断行军,在深山老林里靠着野果子和野菜充饥。

在这样极端困难的处境下,三百人显然不可能实现西征的目的,再深入敌军,只会全军覆没。

于是7月8日师部开会,决心放弃西征的作战计划,全体兵分三路返回根据地。其中程斌和李敏焕率领师部及保卫连,合计70人;三团的50人为另一路,少年营的80人为第三路。

根据李敏焕的日记记载,9日午后刚过,日本人就循着踪迹尾随而来。程斌和李敏焕率部登山,躲在矿洞当中,日本人走后,这支70人的小部队抵达陈家沟,作短暂休息。

12日正午,程斌等人潜伏在一片树林中,一队搜山的日军从山边小路走过,距离最近的时候,只有十几步之遥,每个战士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所幸,日本人还是没有发现这支抗联队伍。两天以后,部队抵达大长岭,这里的群众对抗联战士比较热情,程斌率队在山下居民家中,躲避暴雨并且留宿了一晚。

参谋长李敏焕的日记,在7月15日上午戛然而止,再也没有继续写下去了,因为,他牺牲了(时年23岁)。

笔者所引的日记内容,源自日伪军的档案材料《程斌匪阵中日记》,这是日本人在李敏焕牺牲以后,从他遗体上搜寻到的日记,翻译成日文后汇编的一份材料。

导致李敏焕壮烈牺牲的,正是15日发生的摩天岭战斗。摩天岭地势险要,北接本溪,南望辽阳,是方圆几十里唯一的制高点,极具军事价值。摩天岭的东北面是刀削一样的峭壁,而山脚之下的一条古道,过去是朝鲜向明清皇帝朝贡的官道。

7月15日,程斌和李敏焕带着战士们来到摩天岭,恰好看到一队押送物资的日军在山脚下埋锅造饭。这一股日军有80多人,隶属于关东军连山关守备队第二中队。

日军正在吃午饭,竟然没有布设岗哨,全员松懈。程斌指挥战士们,悄悄合拢过去。战士们部署就位后,程斌一声枪响作为信号,70名抗联战士一起开火,打得山下的日军措手不及。

经过激战,除了一个翻译官跳崖逃生但极可能活活摔死之外,这支日军被程斌全歼。70人借助地形全歼80名日军,击毙了带队的今田大尉,缴获步枪30多把,手枪5把,轻机枪1挺。其他缴获来不及清点,抗联战士就匆匆撤退了。

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强如日本关东军,一样无法纯粹依靠军事手段战胜杨靖宇,只得采取卑劣的手段,分化瓦解抗联队伍。为此他们秘密成立了臭名昭著的“长岛工作班”负责渗透和引诱抗联队伍中意志不坚定者。

1938年2月13日,第一军的参谋安光勋,负伤休养期间被敌人拘捕,日本人稍加用刑,他便屈服了。

委身于贼后,为了博得主人欢心,安光勋主动献计献策。他认为,要想彻底消灭杨靖宇,必须先削弱他的部队,在第一军第一师诸将之中谁最可能被策反?安光勋首先想到了程斌。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程斌前边带着三百人都敢西征,七十人就敢伏击鬼子,他的“七寸”在哪里呢?安光勋对程斌知根知底,他知道程斌和其他无家可归的抗联战士不一样,他家中还有个老母亲。

程斌又是个军中闻名的大孝子,常常化妆潜回老家探望母亲。正如徐庶是怎么被曹操骗来的?

安光勋的献计,日本人如获至宝,很快就让安光勋和另一个抗联叛徒胡国臣一起,秘密逮捕了程斌的母亲和兄长。将程斌的两位至亲擒获以后,日本人冲洗了无数照片,贴满各地。很快程斌就得知了这一消息,心急如焚。

当时第一师由于日本人的围剿,人数已经不多了,还和杨靖宇将军中断了联系。战士们相继牺牲,队伍也越打越少,程斌的母亲和哥哥又因为儿子抗日而身陷囹圄,程斌对抗日对革命的前途悲观起来。

很快,日本人的特务秘密上山,开始和程斌接触。

程斌最终,打定了主意,决心下山投降。虽然他是一师之长,但是也没有把握能让全师都听他的。

1938年6月27日,他把师部另外两位团政委找来,在会议上不时说些悲观的话,以此试探两人对投降日军的态度。其中李刺苏根本不同意,他表示抗日必将坚持到底,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得动摇军心!

一听李刺苏的表态,程斌就知道了他非但不会跟自己下山,还会阻止自己投敌!一不做二不休,他拔出枪来当场射杀了李刺苏,随后枪口转向李向前,李向前胸前厚重的文件挡下了致命一枪,随即他冲出会场。不知道为什么,程斌没有追击,而是放过了他。

当战士们听到枪声赶来的时候,程斌指着地上躺着的李刺苏遗体,污蔑说他和李向前两人都是叛徒。然而究竟谁是真正的叛徒呢,一天以后就见了分晓。

6月29日,程斌找来十几个亲信挡外围,持枪胁迫着一百多人下山投降。有的人迫于形势只好跟随,有的人因为程斌带头也对抗日前途破灭了希望。但依旧有三十几人毅然脱离这个叛逃的队伍,继续和日军周旋,这些勇士相继在七月壮烈牺牲。

程斌投降以后,日本人专门用他的人和伪政权的警察,组建了一个三百多人的“程斌挺进队”,作为日军追剿杨靖宇抗联队伍的猎犬。

和安光勋一样,委身于贼以后的程斌,也急于交出投名状,但是他一时半会也不知道杨靖宇的下落,如何能让自己独得日本人的宠信呢?

杨靖宇的抗联队伍之所以能够四处转战,让日本人剿灭不尽,靠的都是遍布各地深山老林的“密营”。“密营”制度是杨靖宇的独创,也是根据东北当地抗日形势结合实际需要发展出来的有效手段。

东北一到大雪封山的时候,抗联获取补给就非常困难。杨靖宇带着部下,修筑了许多“密营”,用来存储过冬的粮食和武器弹药。赶上日本人组织围剿,抗联转战各地都能依靠“密营”来维持战斗力。

都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话不假,程斌打小就跟着杨靖宇,对他的性格以及思维了如指掌,其中原因是杨靖宇为了培养他,几乎是倾囊相授,从不藏着掖着。

以至于,每逢战斗,程斌都大致能想到杨靖宇的下一步方案,经常凭自己的猜测就能知道杨靖宇的动向。

程斌争宠的第一份投名状,就是把自己知道的蒙江县境内几十处抗联“密营”的位置,全数告知日本人,亲自带着日军逐个捣毁之。

这也使得杨靖宇的残部,在日军围剿中,得不到后续的补给,早早断了粮,战士们只能靠野果野菜充饥,饿着肚子疲于奔命。

过去,抗联战士擅长昼伏夜出,近战夜战长于日军。日本人总是白天进攻,夜里只能防守龟缩不出。程斌的加入,使得日本人摸清了杨靖宇的战术。他们一改往日,就连夜里也在程斌的带领下,继续追击杨靖宇。

从前抗联战士不管白天多么凶险莫测,夜幕降临总能喘口气,程斌的叛变,让杨靖宇带着部队,不论白天黑夜都不得休息,战斗力急剧下降,掉队落单的战士也越来越多。

仅仅在一夜之间,杨靖宇便陷入绝境,没有枪支弹药,没有藏身之处。加上程斌对杨靖宇的了解,情况可想而知。

又随着杨靖宇视作义子的警卫排长张秀峰下山投敌,杨靖宇的处境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最终,孤身一人的杨靖宇,靠着雪和棉絮与日军苦斗数日之后,被日本人围困在一棵树后。

日军劝降不成,下令开枪。原是抗联队伍中的特等机枪手的张奚若,一个点射,罪恶的子弹贯穿了杨靖宇的胸膛......。

杀害杨靖宇将军后,程斌上前验明正身。日本人让他铡下将军的头颅,他不敢下手,让其他叛徒干了。

就这样,一代抗联名将杨靖宇将军,因为叛徒而身首异处。他的头颅被日本人挂在县城城楼上,企图以此震慑国人的反抗之心,殊不知,他们越是这样炫耀武力,广大爱国民众的怒火烧得越旺!

日本人为铲除了杨靖宇这个心头大患弹冠相庆,大摆宴席。像程斌这样卖国求荣的叛徒竟也被他们奉若上宾,甚至还受邀组团去日本游玩了月余。但是对于程斌而言,日本人的大腿虽然好抱,但终归是太短了点。

1945年,日本人即将战败,程斌这条走狗不得不为自己寻觅出路,开始和国共接触。他击毙了队伍中的日本人,以此显示自己的抗日决心。

我党派出了代表和他商谈,可程斌后来却又认为投靠国民党更有前途!最终程斌被国军陈明仁部接收改编,而他拒绝加入共产党的方式竟是——残杀了我军派去的三名谈判代表!

辽沈战役开始时,程斌不知道托了什么关系,竟能让沈阳城内的国军空军将他全家捎带去了北平。

此时的北平由傅作义镇守,解放军还在试图围困平津。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随着天津城被解放军攻破,傅作义接受了和平解放,使得故都北平得以免遭战火。

叛徒程斌就这样隐藏下来,解放军入城以后,他表现得极其进步,甚至主动要求参军。当时的形势之下,竟然真就让这个杀害杨靖宇将军的抗联叛徒混进了解放军队伍里!

对于程斌的职务,有资料显示,他竟然还当上了基层的指挥员!不过不管叛徒程斌的职务是什么,总之人民的审判一天天近了。

叛徒程斌显露原形,都是因为一场突然起来的暴雨。当时程斌在街上走着,突降暴雨,一个没有伞的男人冲到他的伞下躲避。两人打了个照面,虽然不发一言,但心中有如天上的阵阵惊雷!雨停了以后,两人扭头都去干了同样一件事—— 检举对方!

原来躲雨之人认出程斌乃是率部出逃害死杨靖宇的汉奸叛徒,如今竟然穿着军队衣服,岂不可笑?程斌也认出来,这位是早年自己的警卫员后来叛逃下山的刘其昌,抓住一个现行反革命,岂不美哉?两人都打着如意算盘,结果是双双被抓。

1951年,叛徒程斌、刘其昌先后被人民政府枪决。

古人云,燕赵大地多慷慨义士,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假如抗战时期,多一些杨靖宇将军这样抵抗到底誓死不屈的抗日志士,少一些程斌这样的卖国求荣的断脊之犬,日寇又怎么能猖獗肆虐十四年之久?

我们中国军民又怎会付出千万人伤亡之代价?汉奸可耻,枪毙十回不嫌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