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 结合电影阿甘正传 谈谈你对二战以后美国文化发展的认识

如题所述

20世纪60年代,美国历史学家霍夫斯塔特在《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中,标新立异地创造了“反智主义”一词, 随即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在该著作于次年荣获了普利策非小说类奖之后,此词开始广为流行。19世纪的美国,曾被认为是一个以手工业占主导的时代,也是一个轻理论而重经验的世纪。在以艾森豪威尔为代表的大企业利益者的粗鲁统治下,特别是其奉行的“麦卡锡主义”对当时知识分子造成了身心双重压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霍氏以历史学家的眼光著作此书,试图解读这段美国文化传统中不尊重智力的“反智主义”源流。书中霍氏一再强调:“反智主义作为一种态度,不是单一的情感取向,而是正反情感并存――他们对理智和知识分子的绝对排斥是罕见的。”但是,此时的“反智主义”显然还是具有一定的贬义成分的。这一观点在当时颇具积极意义和震撼力,一时间汹涌而出,波及整个文艺领域。此后,其影响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扩大,使得“反智主义”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视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断地被关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社会的反智情绪再次高涨,此类题材顺理成章地出现在欧美电影中,好莱坞推出了一批贬低现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归原始的影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影片当属《阿甘正传》。此时的“反智主义”内涵又隐约有了新的变化。可以说美国本土的“反智主义”是对美国当时的社会政治及教育现状的一次谨慎而人性化适度反思,而并非是一种对于知识或者知识分子的极端排斥。正如评论家卡特沃尔夫(Ku rtH.Wolff)所言:反智主义不是一种纯粹的态度而是一种矛盾的态度,不是一条稳定的历史线路而是波动的历史脉络。其观点在《阿甘正传》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阿甘正传》根据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作者1945年生于华盛顿,后来做过越战随军记者,从战场回来后从事专业写作。此小说是他1986年发表的讽刺喜剧作品。《阿甘正传》的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1952年出生于芝加哥,成功执导过多部影片。他早年致力于创作剧本,后来投入到影片后期制作、舞台效果等技术领域。在1995年第67届奥斯卡奖的激烈角逐中,《阿甘正传》满载而归,一举获得13项提名,当年久居全美十大票房影片榜首,并在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排行榜上名列第四,4年后该片又进入美国史上最伟大的百部电影之列。因此《阿甘正传》可以说是美国电影史上一部反智电影的神话。此外,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还摘得金球奖最佳导演奖和美国导演协会最佳导演奖。从作者到导演两者生平来看,都恰逢“反智主义”从产生到盛行的历史时段,共同的时代背景,为如实解读诠释《阿甘正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男主角的扮演者汤姆・汉克斯的精湛演技,将大智若愚的阿甘从历史符号演绎成有血有肉的真人。《阿甘正传》讲述了一个智商只有75的美国人阿甘的人生经历,通过对阿甘三十余年的生活经历,反映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影片中的阿甘更像是美国这段历史的化身,以主人公的形式参与或见证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阿甘巧遇了黑人民权运动,参加了越战,目击了水门事件,参与了打破中美外交僵局的乒乓球比赛;当然也不会在民众生活中缺席――影片不仅安排他成为时代偶像猫王最著名舞台动作的老师,还让他启发了约翰・列侬,创作出最著名的歌曲,甚至在痴愚的奔跑中发明了80年代美国最著名的口号。该片以一个智障的独特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出了“提纲式”展现,奇迹般地串联在这个代表着美国国民典型个性的小人物的生活中。通过阿甘这个只有不完整的智力,却有着完整的善良与执著“低能儿”的生平,使美国人重新审视国家的历史和个人的过去,重新反省美国人的本质。影片以阿甘自传为表象,以反思人生情感乃至人生观为本质,在阿甘呓语般的自述中缓缓展开,开篇和结尾采用视觉化的比喻:一根羽毛从空中悠扬落下,从空寂闯入喧嚣,飘过人群与街道,与无数人擦肩却又离去,一切自然优雅却平淡无奇,随意而又必然,最终被阿甘收留,宛若一个成就“美国梦”的机遇。阿甘在影片中集诚实、守信、认真、勇敢、重情重义于一身,几乎是美和理想的化身,但却又不幸是天生弱智,强烈的矛盾冲突,越发烘托出他单纯、豁达、坦荡、积极乐观的生活观。同时,剧中阿甘的生平经历不仅具有高度的美国国民生活代表性,更是对历史中美国精神的直接解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6-26
结合你对知识产权化,谈谈你对20金币的认识
相似回答